不粘锅涂层宣传存误导!小王购假诉至法院二审获赔

日期: 2025-07-24 07:01:28|浏览: 32|编号: 10497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现在,众多家庭在烹饪时倾向于选择不粘锅,但市场上的主流不粘锅涂层主要采用聚四氟乙烯,若长时间空锅干烧或操作不当,高温可能导致涂层分解,释放出有害的致癌物质。因此,部分商家便利用“麦饭石涂层”、“蓝宝石涂层”、“钻石涂层”等新颖的营销概念,向消费者推广这些所谓的全新健康型不粘锅。

小王在看到相关宣传之后,用3000多元的金额购买了一款标榜采用“高硬度钻石”制作不粘镀层的不粘锅。然而,后来他发现这款锅所谓的钻石不粘镀层实际上只含有极少量的金刚石,其主要成分依然是聚四氟乙烯。因此,小王将商家告上了法庭,并要求商家按照“假一赔三”的规则进行赔偿。

近期,北京市第四中级法院在对此案进行二审审理后,判定商家将不粘锅的涂层称作“钻石级不粘涂层”是对消费者的误导,进而判定商家的行为构成了欺诈,并最终判决支持了消费者的诉讼要求。

“钻石不粘镀层”

仅含有微量金刚石成分

法院经调查发现,小王之前在一家网络购物平台上看中了一款“非凡钻石”品牌的不粘锅。该商家在商品详情页中,将这款锅具的涂层称为“钻石不粘镀层”,并大肆宣扬其“高硬度钻石”等特性。此外,商家还特别强调,该“钻石不粘镀层”是通过等离子技术在高达2万摄氏度的温度下将钻石气化,然后浇筑在锅具表面,从而赋予其优异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能,进一步提升锅具的不粘效果。

小王用3235元购入了该款不粘锅,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锅底的防粘层出现了脱落现象。他随后向商家进行了咨询,但商家却否认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并提供了检测报告作为证据。

小王仔细端详后,发现检测报告揭示商家所宣称的“钻石不粘镀层”中仅含有极少量的金刚石成分,而其主体材料依然是聚四氟乙烯。小王觉得商家在宣传中故意对主要成分进行了误导,于是他决定将商家告上法庭,并要求商家支付三倍的赔偿金作为惩罚。

商家辩解称,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金刚石的核心成分是碳元素。然而,他们销售的“非凡钻石”系列不粘锅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并含有少量金刚石。检测报告明确显示该产品中存在金刚石成分,因此,他们并不存在虚假宣传的行为。

一审法院指出,尽管被告在商品描述中并未对聚四氟乙烯这一涂层的主要成分进行单独说明,而是将商品材料概括为“铝合金、钻石不粘涂层”,然而,依据多份质检报告的显示,该厨具的确含有少量的金刚石、铝、聚四氟乙烯、二氧化硅等物质。基于此,小王提出的商家进行虚假宣传和欺诈销售的观点,缺乏事实和法律支撑,一审法院因此未予采纳,并最终驳回了小王的诉讼要求。

小王不服,向北京四中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判定,在销售推广过程中,该商品仅强调含有少量金刚石,却未明确标注其主要成分,考虑到其售价高达3000元以上,此行为已构成欺诈,商家应承担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因此,北京四中院最终推翻了一审的判决,并判决商家需向小王赔偿9705元。

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构成欺诈

二审法官在庭审结束后指出,商家在推广涉案商品时,宣称其产品采用“高硬度钻石”作为核心卖点,并在广告中提及“经过切割且耐磨的高硬度钻石涂层,具备出色的不粘性能”“采用等离子技术,在高达2万摄氏度的温度下将钻石气化并浇铸于锅具表面,从而形成具有优异耐磨和耐腐蚀特性的钻石不粘涂层”,根据一般消费者的理解,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钻石不粘涂层”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钻石。然而,根据被告提交的检测报告显示,涉案商品的涂层主要成分实际上是聚四氟乙烯,并含有少量的金刚石。

实际上,商品的具体说明并未包含聚四氟乙烯这一关键成分,却着重强调了金刚石成分的微量存在。考虑到涉案商品标价3235元,法院判定,“钻石不粘镀层”的描述极易使消费者误以为该商品表面镀有金刚石,商家的销售做法涉嫌夸大宣传,已构成对消费者的消费欺诈。

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石在于诚实守信,公民需培育诚信品质,商家亦需构建诚信的商业信誉体系,唯有诚信不欺,方能赢得更多的商业利益。本案的不粘锅产品在涂层技术上进行了升级,引入了金刚石成分以增强其耐磨性,这种创新值得肯定与扶持。这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演变,也体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然而,商家在推广新产品时,必须履行真实告知的职责,确保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产品的材质和功能,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否则,消费者若误信金刚石涂层的耐磨特性,未遵循不粘锅的正确使用方法,可能会缩短产品使用寿命,进而引发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这正是本案改判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法官指出,广大消费者在遇到如本案的欺诈行为时,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与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自主沟通,请求其执行“赔偿三倍”的承诺;若沟通无果,消费者有权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寻求支援,亦能向人民法院提起法律诉讼。为了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消费者需细致地保留消费凭证,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商品信息页面的截屏、交易过程记录的截屏、与商家交流的聊天记录截屏等。在需要的情况下,消费者还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对商品进行法律鉴定,以此来证实商家涉嫌进行消费欺诈。

据法治日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