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奢侈品包包与真品几无差别
诚信建设万里行】
中国警方与阿联酋警方共同出击,成功破获了一个跨国制造与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涉案金额之巨,竟高达18亿元人民币。
众多女性对奢侈品包包情有独钟,深信“一包解千愁”。然而,那些标价数千甚至上万的包包,历经长途跋涉,从远方抵达你的手中,或许,它们的实际价值不过区区200元。
近期,我国警方与阿联酋警方协作成功捣毁了一个跨国伪造与销售假冒商品的犯罪集团,该团伙成员包括境内外嫌疑人共计57人。警方在该案中缴获了超过28000件假冒的奢侈品,如假冒路易威登、假冒爱马仕、假冒香奈儿等,而这些假冒商品的总价值高达18亿元人民币。
假冒奢侈品运迪拜售卖
屋内面积超过两百平方米,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货物,窗户紧闭,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不适的异味。十几个小工熟练地进行裁剪、缝制、压花、涂胶、贴标、包装等工序……在广东某城中村,这里大量生产的假冒奢侈品服装和箱包,被运往距离5800公里之外的迪拜,摆放在精致的货柜中,打着正品的旗号进行打折促销,价格竟然翻了数十倍。
今年五月,上海市警方揭露了一个涉嫌制造和销售假冒知名品牌服装及箱包的犯罪集团,而这些侵权商品均被运送至国外。随后,上海和广东两地公安机关紧密协作,高效地追踪并确定了位于广东省的制造窝点。
为彻底摧毁这个国际犯罪团伙,我国公安部向阿联酋警方提供了相关线索。在两国联合侦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团伙以广州的贸易公司作为掩护,委托国内某工厂依据客户订单在广州等地进行假冒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和箱包的生产,这些品牌包括路易威登、爱马仕、香奈儿等。随后,这些产品通过物流公司以“虚假报关”和“真假混装”等手段,通过空运和海运途径被运送至迪拜。位于阿联酋的幕后操盘者在货物抵达后,便着手召集分销商,以正品推广等理由,在迪拜本地或通过互联网渠道展开销售,同时,部分假冒商品被转运至欧美等地区。
截至目前,我国境内已成功逮捕37名涉嫌犯罪的人员,并查获了超过7000件假冒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和箱包。同时,阿联酋迪拜警方在本国境内捣毁了10个销售假冒商品的窝点,逮捕了20名犯罪嫌疑人,并查获了超过2.1万件侵权商品,涉案金额大约为17.89亿元人民币。此外,境外查获的部分侵权商品实际上来源于我国境内的制假窝点。
200多分销商辐射中东
在这起中阿警方共同侦破的案件里,所有涉案的奢侈品均持有所谓的“原厂正品”证明、完备的通关文件,以及所谓的“身份证明”,然而,这些所谓的证明实际上都是假冒的。
警方调查发现,自去年年底起,制假窝点的幕后负责人詹某洲,针对涉案企业特别委托生产冒牌路易威登手提包,为此招募了“工头”王某加以及20余名熟练工人。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该制假窝点采取纯手工制作方式,每位工人负责一部分工序,有的负责涂胶,有的负责压花。
现场查获的假冒品牌箱包品种繁多,涵盖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在这些制假皮料中,竟然还发现了鳄鱼皮的成分。这个小作坊为了模仿奢侈品“限量”的特性,生产的假冒商品种类极为有限,每种产品仅有十几件。此外,他们还配备了全套的证书、发票和POS机,甚至要求每一件商品都必须有精美的礼盒包装。
假货造价只有一两百元,但是,正品价格则要上万元。
警方透露,该犯罪团伙主要活动在境外,其活动隐蔽性极高。他们在中东地区设有众多分销商,成员总数超过两百人。商品的生产与供应环节均在国内完成,团伙通过境内合法公司进行对外贸易,且不承接新客户的业务。
这些情况不仅揭示了迪拜购回的包包可能并非真品,同时也暗示了那些通过网络代购途径远渡重洋抵达我国的包包,同样有很大可能是假冒伪劣商品。
小心代购造假形成套路
在网购盛行的当下,无论是昂贵的名牌包袋、名表,还是日常用品如洗发水、指甲剪,都能轻松实现代购服务。
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人们来说,从事代购已经演变为一项收益颇丰的职业。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代购,这种轻松赚取收入的途径,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呢?
国内消费者若想体验国外优质商品,紧跟世界潮流,又因种种原因无法亲自出国,那么代购便成了他们的首选。既方便又快捷,还能节省开支。妈妈们可以尽情囤积奶粉;年轻女孩们可以尽情购买口红;网红面膜也总是供不应求……
然而,随着代购团队的日益庞大,消费者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扰,争议也随之增多。为了迅速获取利益,代购行业已经形成了种种造假手段,这些手段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
卖家所宣称的韩国专柜面膜,实则可能产自我国的小型工厂或非法作坊。故此,当您看到“原装进口”或“海外直邮”的字样时,切勿轻信。对于不良商家而言,篡改物流信息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在此次中阿警方联合侦破的案件中,涉案的奢侈品均持有所谓的“原厂正货”证书、完备的报关文件,以及所谓的“身份证明”,然而,这些证明均为伪造。
商品绝对真实可靠。若您有所疑虑,我们可在专柜为您录制视频,详尽记录购买的全过程……然而,物流和证书亦能伪造,这小视频又能说明什么呢?亲眼所见未必为真,那些商场专柜的景象、收银台、精致的包装以及小票,或许仅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
要想规避风险,诚然,没有人能够确保每次都能完全识别出真伪。消费者所能做到的,便是尽量放大自己的警惕之心,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