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30多场,马拉松热潮又回来了?
春深似海,随着气温的迅速回升,也掀起了人们对赛马的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仅4月15日、16日周末,全国就有30多场路跑赛事,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的赛事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
新华社记者观察到,马拉松今年春天呈现全面回归态势,新兴赛事遍地开花,特色鲜明。 从一些项目的报名人数激增来看,赛马的热情甚至超过了三年前。 各地以跑步为媒介,将全民健身热情与城市发展活力相结合,搭建体育消费节、旅游节、博览会等配套马拉松赛事的平台,展示地方人文景观、优美生态环境和细致的公共服务。 .
全民跑步热潮,跑步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9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马拉松赛事将超过300场,2023年上半年注册赛事将达到133场。 从赛事数量来看,马拉松热潮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赛马场次的回归,给了赛马人更多的选择。 北京房山跑团团长王琳说:“中国几乎每个周末都有马拉松比赛,跑者甚至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做选择题!”
赛马热再次兴起,跑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根据上海半程马拉松官方数据,2023年报名人数将达到78922人,超过2019年和2021年报名人数之和。
“今年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一开始我就觉得人很多,我们的跑队大约有200人参加,大家都很享受比赛和锻炼。” 王林说道。
除了参赛人数,世界各国公民对马拉松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16日凌晨的武汉,在密密麻麻的观赛人群中,加油助威的声音几乎从未间断。 推着婴儿车的跑者妈妈、端着热干面看比赛的大叔、拿着数学试卷欢呼的小学生,都成了武汉流行的轶事。
64岁的于萌已经跑步近10年了。 上海半程马拉松赛后,他说:“从路边没有人,到现在大家会为参加马拉松的人加油,我们的健康生活越来越好。”
每场比赛各具特色,比赛体验得到提升
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马拉松赛事在全国各地开花,而且大部分项目都具有鲜明的档次和特色,在提升参赛体验和保障赛事安全方面日趋成熟。 许多赛事在策划筹备之初,往往会宣传本届赛事最大的特点,以吸引更多的跑者前来体验。
彰显“双奥之城”魅力的北京半程马拉松今年致力于向世界讲述“双奥之城”的体育故事。 参赛选手途经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等“双奥场馆”。 比赛结束,北京冬奥会“雪花”火炬台与不远处的“鸟巢”交相辉映。
2023武汉马拉松以“英雄归来”为主题中国跑步人群数量,再现历届赛事“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的经典赛道,调整起跑方式,优化比赛体验,引入“中国跑计划”和“名校队挑战赛”助力中国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来自武汉19所高校的7000名志愿者热心维护着汉马在跑圈“零差评”的美誉.
不仅在“超级城市”,一些地级市乃至县城也开始打造特色化、精品化的马拉松赛事。 “扬马”新线化身体验扬州美食打卡线。 “烟花三月扬州”成为国内跑者的热门选择; “形成的智慧跑道也可供市民使用中国跑步人群数量,实现全天候、自助、智能跑;湖北咸丰县举办森林马拉松,世界各地的跑者都可以在“天然氧吧”。
“一马知一城”,越来越多的地区将马拉松赛事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路跑热潮背后,体育产业生机勃勃
为什么路跑如此受欢迎? 国内马拉松未来应该往哪里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马拉松热潮的回归是疫情过后运动健身需求的自然释放。 究其原因,是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指引下,地方政府利用赛事平台开展城市宣传推广,释放政策红利; 赛事运营单位经验日趋丰富,参赛体验感和满意度逐步提高; 国民经济的发展,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不断加深,参加路跑项目成为国人自发的需求; 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路跑活动的社交属性,各群体的参与粘性更高。
据中国田径协会测算,到2025年,国内路跑及相关体育赛事项目有望增至2500项,大众马拉松参赛人数增至1000万人。
面对路跑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赛事服务、体育培训、旅游餐饮、体育用品制造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据媒体统计,今年武汉马拉松的前100名跑者中,超过半数穿着特步跑鞋,“断层式”一马当先; 全国“破三”人群中,穿国产跑鞋的比例超过70%。 耐克、阿迪达斯跑鞋曾经在中国充斥着马拉松的现象似乎要走到尽头了。
同时,有专家表示,虽然目前国内的一些赛事在赛道设计、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不弱于伦敦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等世界大满贯赛事,但在各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活动品牌建设; 很多Start-up赛事贪图一切,追求赛事规模而不顾城市管理的承载能力和运营模式的可持续性。
因此,为保持马拉松赛事的知名度,拓展整个路跑行业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规范路跑赛事的发展,引导马拉松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