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运动训练】第05课丨跑步的要领是什么?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我们的培训课程!
运动菌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介绍了一些跑前热身的技巧和方法。 为什么跑步需要热身?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它。 在此不再重复介绍。
热身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自由奔跑了吗? 还没有! 不要以为跑步很容易,我们天生就会,还需要教吗?
其实,跑步中还是有一些要领需要我们注意和学习的。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才能顺利运行! 有哪些要注意的要点? 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1.开始跑步,先学会放松
跑步还是要以放松为主。 目视前方10米左右,保持上半身直立放松,身体微微前倾,身体前倾。 这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迈出一步。 依靠身体的力量推动人前进,通过这样的向心运动,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踏出脚步,开始自己的奔跑之旅。
2、跑不动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摆臂范围
向上(前)摆臂时,达到胸线(乳头)位置,向下(向后)摆臂时,达到腰线附近。 这是一个更合适的手臂摆动范围。
随着距离的增加,摆臂幅度会减小; 随着速度的增加,摆臂幅度会增加。 当双脚跑不动时,就要用摆臂来增加双脚的力量。 这个范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习惯。 大多数刚开始跑步的人,手臂摆动都会超出这个范围,这是因为速度太高400米跑步技巧 呼吸与摆臂,无法控制。
提示:跑步中最常见的错误
① 头抬得太高。 因为把头抬得太高会使身体形成后倾角,这样就没有力量推动身体向前了。
② 向前弯曲。 跑步时身体前倾,不能前倾,更不能驼背。 腰部应与头部和脚后跟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你只是向前弯腰,你将无法提供前进的动力。
③手臂摆动幅度过高,向后摆动时手臂向外太远。 注意不要将手臂向外摆动,否则,当你向前摆动手臂时,会超出身体的中心线,从而带动身体不向前跑,而是向内跑。 如果手臂摆动不正确,会增加功率消耗。 当然,跑步时不需要夹着胳膊,身体放松即可,不要太内倾或外倾。
3.用鼻子呼吸可以避免副作用
跑步时尝试用鼻子呼吸,张口呼吸只是一种辅助。 刚开始的时候,几步几口气之类的不需要太在意,随便跑就可以了。 如果过于关注呼吸问题,就会找不到自己的节奏,总是想着呼气还是吸气。 当你逐渐习惯了以鼻为本的呼吸法,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呼吸自然就会变得规律起来。
我基本上是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也就是四步完成一个呼吸过程。 如果肺活量好,也会有三步呼气三步吸气的方法。 当然,也有人三步一吸,两步一呼。 呼吸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需要配合个人的心肺能力和脚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呼吸节奏。
至于为什么只用口呼吸作为辅助,是因为用嘴呼吸很容易让人口干舌燥。 在寒冷的冬天,冷空气直接进入胸腔,很容易导致跑步时出现分叉等问题。
当然,随着速度的提高,跑步的距离越来越远,身体对氧气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 这时候单靠鼻子呼吸已经不能满足供氧的需要,容易引起呼吸肌疲劳。 因此,需要口鼻配合,增加氧气的供应400米跑步技巧 呼吸与摆臂,缓解呼吸肌的紧张。
4.利用踢地的力量推动身体向前
这就是跑步时下半身的运动方式。 首先以膝盖为前提,腿部下摆,然后向后向下推。 你要等到身体重心的延长线过了支撑点再用力撑地,这样你的力量才能向前,让全部的力量推动身体向前。 如果身体重心在支撑点之前开始蹬地,此时的力量是向上的。 如果你在跑步时感到飘飘然,说明你的踢腿动作太早了。
跑步时的腿部动作
容易出错
①抬腿过高。 请记住,膝盖向前,双腿向前摆动。 有的人在膝盖前提下会把腿抬得太高,这就是高抬腿。
② 保持双腿直立。 由于速度过快或其他原因,当你下压到地面时,你的腿可能会变直。 注意保持双腿弯曲。
5.适合初跑者的跑步方法
对于大多数刚开始跑步的人来说,全脚跑法是最常见的跑步法,因为我们平时走路的方式都是一样的。 我们走路的时候都是脚后跟着地,然后过渡到前脚蹬地。 你可以试着走一会儿感受一下。 其实全脚跑的方法和这个动作差不多。
跑步时腿部从地面到地面的完整特定动作
重复后脚跟着地的过程,然后迅速过渡到前脚掌的球部,将脚尖推离地面。 可以看到,脚后跟和足弓先着地,迅速过渡到前脚掌,然后一脚蹬离地面,完成一次跑步。
一般来说,大多数跑者(如果没有足外翻或过度内翻)落地时脚底先着地,而大多数刚接触跑步的人,足背也靠近脚后跟处,甚至脚跟先落地。
错误示范
脚落地时,与地面的角度太高,腿略微伸直,步幅太大(错误动作!)
正确的动作如下图: 比较适合初学者的姿势:角度略低,膝盖微曲。 需要注意的是,脚落地时,脚底与地面的夹角越小越好。 因为我们都知道,受力面积大,对身体的压力就会小。 我们在落地的时候,尽量用足底全掌着地,这样对身体的伤害会比较小。
上面两张图都是用相对靠后的脚跟先着地。 错误的演示图显示脚与地面的夹角很大,腿的弯曲不是很明显; 而右图稍微好一点,腿部的角度和膝盖的弯曲度更适合初学者。 毕竟刚开始跑步的人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膝盖的弯曲程度,以及着地时脚与地面的角度来减少受伤。
切记不要用脚后跟先着地,参考错误的示范图,因为当我们只有脚后跟着地时,脚底和大腿会形成一条直线。 这是一个刹车动作,切换到蹬踏时会有刹车的感觉,除了增加能量消耗外,这种情况对膝盖的压力也很大。 尤其是体重大的人,这样跑完第二天一般都会感觉膝盖酸痛。
对于采用全脚跑法的跑友,速度要放慢。 因为这种跑法比前脚掌着地对膝盖的压力更大,速度快的话,膝盖长期受压,容易受伤,所以得不偿失。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减震跑鞋都设置为后脚减震的原因之一。
脚底着地时与地面平行
全脚跑法对小腿和足部肌肉要求不高。 这是因为脚底在着地时吸收了部分冲击能量。 这样跑步的姑娘们不用太担心小腿肌肉增加导致的腿粗。 但是当跑量增加到一定的时候,肌肉还是会明显的出现,所以一定要注意跑完后的拉伸,让肌肉线条变得修长,这样小腿才会更有魅力。
逐渐习惯全脚跑法对我们来说是基础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像慢跑这样的剧烈研究不是好事,可能会让人对运动失去兴趣。 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你可能会因为姿势不正确而放弃一项运动,造成运动损伤,甚至引起疼痛。 所以如果你要开始跑步,还是要耐心学习,多跑几次,多练习,才能真知灼见。
6.高级跑者可以使用前脚掌跑法
这是目前认为最科学的跑步方法。 顾名思义,跑步时前掌先着地,重心在脚掌(位于前掌)。 着陆点不应该在身体重心的前面。 这时候尽量减少推离地面的动作,从而减轻膝盖的压力。
前足跑法源于赤足跑。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前脚掌跑步时,我们可以脱掉鞋子尝试跑步。 身体的这种自然反应可以告诉你什么是前脚掌跑法。 如果还不清楚,请原地跑,一般前脚掌着地。
来看看跑友们是怎么做到的?
具体行动
大腿带动小腿。 此时小腿相对放松,但前脚着地做踢腿动作时,小腿需要用力。 蹬地后,小腿随大腿回到身体前方,这样就完成了前脚着地的跑步动作。
从网上和国外的一些数字资料来看,采用这种跑法可以减少落地过程中对脚踝和膝盖的冲击。 主要原因是与其他落地方式相比,前脚掌落地方式在跑步过程中不会刹车,落地时足弓会缓冲部分来自地面的动量,落地时后爪的动作增加了传递跑步时用力。 效率。
这种跑步动作增加速度比较快。 跑步的时候,你会觉得提速容易,压抑速度就比较难了。 有“慢跑无前掌”之说。 我亲自试过。 慢跑其实可以用前脚掌的跑法,但是慢跑的时候跑姿不好看,而且因为速度慢,切换重心的时候有点晃动。
前脚掌跑步分解图
很多长跑运动员,尤其是非洲运动员,基本上都是采用前脚落地的跑法。 前脚掌跑法要求身体上半身微微前倾。 这是因为落点在身体重心的正下方。 如果身体不是相对靠前,腿就跟不上了,很可能脚后跟落地。
前掌跑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力量来支撑。 刚开始用前脚掌跑步的时候,会像踮着脚尖跑,或者跳绳跑,肯定不能支撑你跑久。 这需要一个适应期,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
前掌跑法四要点
① 落点在重心正下方。
②大腿带动小腿,踢地后小腿随大腿回到身体前方。
③ 前脚掌着地后,做一个向后倾斜的动作,脚后跟不完全着地。
④整个运动过程要像车轮一样,向前滚动。 下图是使用前脚掌跑法时的脚感。 因为后脚跟几乎不着地,所以不会有酸痛的感觉,而脚背因为踢腿的动作应该会有力量感,前脚掌能感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 ,因为脚底要做一个向后倾斜的动作。
前脚掌着地时的脚感
前脚掌跑法中,小腿肌肉在踢地的一瞬间会发力,这样对腿部肌肉就有一定的要求,可能会出现女生跑步时很在意的肌肉。 而对于大多数健康的跑者来说,如果前脚掌跑法训练过度,很可能会引发跟腱炎。 毕竟我们的腿力不是特别好。 就连一些非常有经验的跑者也表示,在中长跑中很少使用前脚掌的跑法。 毕竟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前掌着地的方式更适合中短距离跑。
据统计,只有15%到20%的人采用前脚掌跑法。 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跑法对于小腿和足部肌肉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作为保证,一味地开始使用前脚掌跑法,可能会导致小腿或足底肌肉拉伤。
一般来说,各种跑步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身体,各有优缺点,要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身体状况来选择。 不管用什么着陆跑法,最好是向前滚。
7.跑不起来(还是胖?)?那我们走吧
有些体重较重或跑步能力不够的朋友,可以先通过快走(步行)来提高心肺能力、肌肉力量和下肢耐力。 如何从正常步行过渡到快走?
走
步行与快走最明显的区别是手臂摆动幅度更大,从而导致步幅更大。 快走的速度明显比步行或走路要快很多,基本达到每分钟120-140步。
具体行动
保持上半身基本直立,目视前方,放松颈部肌肉,双臂弯曲成90度,双手轻轻握拳。 以肩关节为轴前后摆臂。 手臂向上摆动时,达到与跑步相同高度的胸线。 手臂向上摆动到胸前时,手臂的角度小于90度。 双手要注意不要越过身体的中线,即手臂不要向内或向外摆动,否则身体会左右晃动,而手臂向下摆动时角度会更大超过90度,肩膀会随着摆动而抬起。
摆动双臂时,带动双腿向前。 此时脚后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前脚掌,用力离地,配合深而均匀的呼吸循环,完成一个快走的动作。 随着身体适应,开始逐渐增加步频。 一般来说,快走的速度不应低于5公里/小时。 ,频率和持续时间更重要。
快走的姿势其实和跑步差不多。 快步走时,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脚掌着地时与地面的夹角,方便以后的慢跑训练。 每个人在快走的时候都会感到有点喘不过气或者有点酸痛,这是正常的,只要你走完之后感觉轻松,不觉得头晕、恶心、疲倦即可。 每天坚持快走30-40分钟,逐渐过渡到慢跑。
8、速度、步幅和步频的关系
不管是走路还是跑步,如果想加快速度,都是由一个很简单的公式组成的:
速度 = 步幅 x 步频
这只是一个速度公式,既有最大速度公式也有最小速度公式。 看似很简单,但是两个单位相互制约,我们很难修改单个项目。 如果步幅增加,步频会降低; 如果步频增加,步幅就会减小。
提高步频会更有效,因为太大的步幅会给身体带来更大的压力,而且不容易保持。 我在跑姿那一章也提到过,太长的步幅对身体的影响太大,尤其是膝盖。 正确的步幅应该是着地时双腿保持微曲,着地中心应在身体正下方,而不是在前方。
初学者一开始应该着重提高步频。 你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新手力量不够,而步幅加大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来自地面的冲力会增加,这时候很容易受伤。 我个人确实尝试通过增加步频和减少步幅来完成 10 公里。 速度相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由于步幅的减小,膝盖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了。
总的来说,增加步频是比增加步长更合适的选择。 那么,有明确的步幅值吗? 很多资料中提到的经济步频为180次/分钟,大量研究表明,中长跑运动员都在这个值或稍高。 当然,刚跑步的人,没必要一开始就定那么高的标准。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腿长、运动能力等)是不同的。 以我为例,跑了一年,刚好达到180的步频,新手可以保持在160这个数值,当然以后想要提高,180一定要努力作为基准。
提高步幅频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加摆臂次数,减小摆臂幅度,因为摆臂带动身体向前,增加摆臂次数,步频自然会跟上。 小步下坡就能感受到高步频的感觉。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刻意提高步频,而是要轻松自然地提高,根据跑步姿势缓慢平稳地逐步提高步频。
最后总结:永远记住,跑步的根本是让自己跑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