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深挖乡村特色
突出绿水青山特色,点亮生态田园底色,保持地方文化本色,持续做精做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更多田园风光、美丽乡村成为百姓的“聚宝盆”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确定60个县(市、区)为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上堡梯田、铁观音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安溪都在其中。 在这份榜单中,40%以上的县休闲农业收入超过10亿元,休闲农业农民就业率超过60%。
竹篱小屋风景不错。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价值观正在被重新审视。 现在,乡村不再是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宜人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兴起,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增收、乡村发展创新提供了澎湃动力。 如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从农业多功能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中获益,成为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答题。
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消费升级,人们下乡不仅仅是为了观光、吃饭,更多的是出于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乡村体验等多元化需求。 乡村休闲旅游正在加速向多元化、综合化转型。 按照规划,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量超过4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 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仍不相适应。 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产品种类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面向未来,我们要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迈进。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紧扣“村”字。 打好乡村“特色牌”,把更多的“回头客”变成“回头客”,是保持乡村休闲旅游持久吸引力的前提。 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住宿、乡村旅游、乡村美食、乡村购物、乡村娱乐等特色体验项目,发现民族村寨、古村镇、地方文化,发展具有历史、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以及民族特色。 此外乡村休闲农场,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定位瞄准市场差异,细分目标市场,防止“千村同源”。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加强科学规划,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乡村休闲农场,惠及农民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依托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不是简单的“一个接着一个”生产,关键是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要完善利益链条,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就业带动,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保证分红,股权合作。 同时,发展旅游业不要搞大拆大建。 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改造和保护传统村落。 改善乡村旅游点的餐饮、住宿、停车等设施条件,促进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让更多农民领略美丽乡村,共享发展成果。
又是春天,秀美的田园风光迎客。 充分发挥乡村休闲旅游在农文旅融合中的承上启下作用,突出绿水青山特色,点亮生态田园底色,保持地方文化本色,加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挖掘农村特色资源,丰富创新业态,加强对接。 发挥农农作用,不断做精做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更多田园风光、美丽乡村成为乡亲们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