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广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打造“广东美丽乡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周慧 陈晓南 通讯员 粤文旅游公告
4月17日晚,“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广东乡村文化活动年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启动。 广东乡村文化活动年通过读书推广、艺术科普、戏曲传承、农家民俗等多种形式,以文学培育文明之魂; 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广东省乡村文化年系列活动是广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举措。 近年来,广东通过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旅游赋能乡村产业、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等举措,打造美丽乡村。
丰富供给满足乡村文化需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兴盛。 其中,农村文化需求和乡村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乡村
这些年来,外出经商打工的村民惊喜地发现,回到家乡后,村里建起文化楼,跳广场舞,还有城里的戏班来演出。人民的利益。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红在“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广东乡村文化活动年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说广东国际休闲旅游论坛,在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乡村晚会”、广场舞、群众歌唱、省群众艺术花展、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等省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星光南粤”巡回演出广泛开展,“戏曲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深入实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深入推进。有序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国际休闲旅游论坛,广东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万个,实现了乡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 全省120个县(市、区)、118个县(市、区)分别建立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制度,覆盖85%的乡镇(街道),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延伸到农村基层。
广东还组织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去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拨付农村戏曲项目专项资金,在沿海经济带7个城市、北部生态开发区5个城市、珠三角地区3个城市,举办戏曲文艺演出队伍深入农村演出,普及农村戏曲艺术的同时,引导世界各地城市开展“乡村晚会”活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韶关市策划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春节“乡村之夜”,上演了一出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3年“四季乡村之夜”示范点名单,始兴县矮子镇漫塘村、南雄市诸暨镇灵潭村双双入选。 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毅介绍,今年以来,韶关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 品牌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此外,广东美术馆还在各地举办“农村人——1949年以来农村美术作品研究展”,展出李雄才、关山月等艺术家的作品130余件,以及相关重要作品如作为《美术》和《人民画报》。 文学; 实施“美育乡村支教”工程,通过送课下乡,培养学生从小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
13项活动打造文化新舞台
未来,广东农村的文化活动将更加丰富。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广东乡村文化振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制定《广东美丽乡村——文化新阶段“广东省农村文化活动”结合全省实际。 年度工作计划”。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共有13项重点活动。 其中,实施“艺美村”文联扶持计划,扶持100支群众自建文艺队伍,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文艺自建队伍,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喜爱; 选拔100名农村“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组织“文化指导员”进乡镇,对农村自建文艺队伍和基层文艺人员进行面授、实操培训和讲座帮助群众文艺队伍建设的骨干力量; 利用广东移动博物馆平台,完善菜单式普惠展览点播,向基层下乡送展200场。
以文旅赋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广东通过文化旅游赋能,带动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进驻城镇助力乡村发展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韶关始兴将举办“围楼文化旅游周”。 届时,游客可到当地参观周边建筑,赏美景,吃美食,品味客家文化。 记者了解到,始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旅游”等形式,吸引各界游客前来旅游消费,走出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出版集团乡村振兴对口支援点。 骆坝镇支援队领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副主任李金珠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帮扶过程中,支援队支持骆坝镇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去年,工作组着力打造珞坝镇核心景区,争取县里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建设辽源昌渭旅游大道,改善国安昌渭周边环境,提高长尾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安排200万元建设林头村绿梅古树公园,安排330万元对都横石笋公园进行改造升级。 目前,相关工程已基本完成,已具备形成景区的基本条件。
此外,工作团队还积极支持当地打造优质乡村民宿品牌,推动“君福园”客家民宿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加快开发建设。 营村楠溪民宿成功申请韶关三星级民宿。
李金柱介绍,下一步,工作组将推进以国安昌渭为核心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设; 支持林头村申报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 打造珞巴温泉民宿品牌; 支持林头村、燎原村等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游学旅游产品和线路,努力打造全省游学旅游特色村。
建体系创“悦美”品牌
打造“广东-美丽乡村”旅游品牌,持续优化广东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民宿发展驶入快车道……广东文旅结合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广东将构建乡村旅游立体发展体系,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进乡村旅游点A级旅游景区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乡村旅游。旅游提升工程。 当年,广东推动广州市大埔围村等6个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惠州市秋长街等3个镇(街道)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一批57个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 推荐19条线路列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确定广东省第三批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包括生态考察、红标、滨海风情、农耕体验、粤菜、各类美食、养生关爱休闲等,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批“看山、看水、记乡愁”的优质乡村休闲旅游体验线路。
广东的一批农村民宿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周末休闲去处。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7月底,全省市场主体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带有“民宿”字样的农户共有1.57万户,其中去年1-7月新登记1981户。 . 全省初步形成滨海文创型、山地精品度假型、乡村田园度假型三种类型的民宿客栈群。
保护文物,帮助乡村保持乡愁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发现、利用凝聚乡村文脉的乡村文化遗产,是持续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为广大乡村留住乡愁。乡下地方。
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近年来,广东省文旅部门有序开展农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去年,广东批准公布一批农村不可移动文物为广东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挖掘、修复和振兴乡村文物,进一步保护乡村生态格局; 开展2021年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评选推介活动,评选出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八角楼改造工程等4个典型案例,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乡村振兴中的文物保护,促进文旅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
今年4月17日,《2022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振兴利用典型案例》公示,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振兴利用项目名列其中。 河源市仙坑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登云书院,曾是东江流域重要的文教场所。 振兴利用项目是仙坑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规划的组成部分。 通过建造环形路径环绕展示场地,重现文化历史空间,新建图书馆,供居民阅读、举办村史教育和文化活动。 该遗址促进了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助力仙坑村荣获“广东十佳美丽乡村”称号。
以鲜活的状态传承农村“非遗”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广大乡村蕴藏着丰富的优质资源。 在乡村振兴方面,广东积极推进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活态传承,有效振兴乡村非遗。
推动各地非遗工坊建设,是广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去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通知,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明显的非遗作坊并在各地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农村居民学习传统技艺。 传承乡村文明,提高内生动力。 日前,《2022年广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作坊建设案例名单》揭晓,其中梅州广德陶瓷烧制技艺、韶关丞相粉制作技艺非遗10个非遗作坊讲习班。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入选。
此外,广东还通过建设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掘。 其中,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德清一文钱米线制作技艺、文水堂渔会等一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省政府名录。
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东还举办了第三届广东非遗购物节,让非遗产品通过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促进消费,拉动内需。 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省线上线下销售非遗相关产品2700余种,其中文创产品16619件,总销售额1.22亿余元,涵盖195家老字号。品牌。
语境练习
实践一:“四季村晚”示范活动上演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布了2023年“四季村晚”示范点名单。其中,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三连村被列为入选全国春季“乡村晚会”示范点名单。 4月22日(农历3月3日),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小三江镇三连村举办全国首届“四季村晚”春季示范活动。
“三月三”对于壮族同胞来说是一个极其隆重的节日。 本次活动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精彩纷呈的长廊和文艺表演、“粤菜大师”壮族美食鉴赏、琳琅满目的美食和农产品等展示、优美的歌声和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民族风情、宋市游园会等8 节目融合了地方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展现了壮族的独特魅力,让来宾和来宾感受原汁原味的“三月三”壮族人。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的举办恰逢“三三”歌市节和壮族同胞传统踏青节,也提高了乡村旅游推介的质效。
实践二:古镇打造乡村文化平台
今年1月10日,位于广东省赤坎古镇的华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始试营业。 经过多年的修缮,赤坎古镇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 兔年春节假期,赤坎古镇接待游客21.8万人次。 这是“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的成果。
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会展旅游项目是广东省首批10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之一。 项目通过对赤坎古镇建筑的保护与振兴,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力求将赤坎古镇打造成为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土文化的展示平台和休闲文化。
项目依托侨乡资源优势,以赤坎最具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老街为历史景观轴线,以黄金河岸和码头景观形成的传统风格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景观为轴心。 赤坎两大家族关氏和司徒氏的自然疆域分为上港核和下港核,展现了20世纪初赤坎商业和生活的繁荣。
实践三:非遗工作坊引领群众致富
东莞市高埠矮人香肠制作技艺非遗作坊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十大优秀非遗作坊建设案例”,体现了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据介绍,高埠矮个子香肠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坊拥有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 是一家集产、旅、研、新零售、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近年来,工作坊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联合了岭南地区数十家腊肉企业、专家学者、设计师、文创发展企业和协会,共同探索腊肉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 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牦牛肉供应基地,开启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车间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每年定期举办培训,提高员工技能。 省级传承人卢志禅父子共培养徒弟40余人,其中6人通过学艺成功创业。 此外,工坊定期开展非遗活动,已累计在校园和社会团体开展教学500余场次,受益人数超过10万人次。
上下文链接
首批十大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1、广州“人间香境七夕地”项目
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品牌。 景区结合芳香生活旅游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收购农副产品、聘请周边村民承包芳香基地经营、为农民出租闲置房屋等方式解决周边农民就业。
2. 汕头市“探韵丹婴学采趣”项目
以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为基础,集农业休闲观光、科普研究教育、农产品种植养殖、花卉销售及绿化工程、生鲜配送和终端零售为一体。 园内设有四季花海、果蔬采摘园、帐篷营地等,为农业实践和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场所。
3、佛山市紫南村
2017年以来,紫南村着手培育文旅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单位,打造国家4A级景区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旅游+农业等一系列业态。 改善子南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4.佛山三坛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
依托大红、古彩、绿香三大核心文化,深化“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理念,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把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优势,让农民致富产业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强民富。
5、河源市连平县南部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一心一带”为核心规划,全长32公里的乡村振兴精品绿道贯穿4个镇、12个行政村、3个重点景区和1个核心产业园区。 碧岛融合本土乡村文化和特色文化符号,让乡村艺术化、文明化,融合农业和旅游,植入特色IP,让乡村脱颖而出。
6.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
该项目是江门市打造国家侨界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 成为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案例。
7、茂名市“中国黎乡·山水双河”项目
在保持完整乡村风貌和农林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发村落空间资源,打造集度假观光、滨河商业、三花黎文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主题文化旅游村。 游客旅游打卡的热门区域。
8. 肇庆合江碧岛画廊
位于肇庆市封开县江口街至达州,将成为2020年、2021年广东省南越古驿道定向赛举办地,项目有效带动了周边特色旅游产品和县城酒店的销售。和民宿市场,成为封开县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9. 潮州前庭单丛茶文化旅游产业园
前庭茶文化庄园位于潮州市凤凰山坪坑头村雅士乡发源地,海拔1150米。 从茶文化“休闲茶文化现代农业基地。
10.揭阳市揭阳玉雕工艺传承创新项目
杨梅村是4A级景区(杨梅玉都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杨梅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玉文化、精湛工艺、产业集群、文旅一体化、和其他主题。 是迈向振兴、农民逐步致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