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告诉我不要跑

日期: 2023-05-14 08:08:30|浏览: 426|编号: 1466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他们告诉我不要跑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跑步作为一种爱好,这个群体正在壮大。 随后,也出现了一些声音,说跑者的“自律”很可怕,还举了一些例子,说跑步不健康,劝他们不要跑。

“跑步伤膝盖”、“跑步要花钱”、“跑马拉松拿不出名次”……相信你或多或少都听过这些声音。 面对这些声音,你通常会怎么做?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谣言”。 你经历过几个?

声音一:跑步伤膝盖

“跑步伤膝盖”,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的跑圈谣言了。

产生这种声音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些跑步者在尝试跑步后确实出现了膝盖疼痛和膝盖受伤的情况; 大众爱好者看到不少长跑运动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膝伤和拉伤。

在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份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 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发生率为13.3%,普通健身跑者为3.5%,久坐人群发生率为10.2%。

跑步膝伤,对于大众跑者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点:

1、热身不够,跑后不注意拉伸放松

2.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导致髌骨移位,软骨磨损

3、足部存在内翻或外翻问题,导致膝代偿

4、体能不够就做高强度训练

如果新手跑者不注意这些方面,导致跑一段时间后膝盖、脚踝、髂胫束疼痛,往往会向朋友发出信号——“别跑了,跑步会痛,我的亲身经历”。 听到这样的“忠告”,有些人还没开始尝试就气馁了。

其实低强度的有氧慢跑,注意控制总量,长此以往会增加下肢的力量,加强膝关节的力量。 跑步伤膝盖是绝对的说法; “跑步不正确伤膝盖”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跑步初期,建议以慢跑和短距离为主,选择较软的路面(田径、柏油路)。 边跑边休息,每次逐渐增加距离,不要根据热情盲目增加量。 对于科学锻炼的健身爱好者来说,跑步真的不伤膝盖。

声音2:跑步会让你的腿变粗

就像跑步伤膝盖一样,“跑步让腿变粗”也是流传已久的谣言。

一些跑者,尤其是女性,不想要那些太过分明的“肌肉腿”。 她们怕长时间坚持跑步,小腿会变粗。 初衷是为了改善自己的体态,不想因为跑步把体态改变成自己不喜欢的状态。

导致跑步小腿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前面提到的跑后拉伸不够注意。 紧张的肌肉没有放松,肌肉和肌腱没有放松跑步踩别人的线,筋膜粘在一起。 如果长期不拉伸,不仅肌肉弹性会下降,还会变成视觉上的粗腿效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同样重量的肌肉和脂肪,肌肉体积会小很多。 长距离慢跑是一项优质的有氧运动,减脂效率非常高。 如果长期坚持跑步,跑完后做好拉伸,小腿实际上会显得纤细修长。

关于拉伸,这里有一个拉伸小腿的套路:找一个站立的物体或墙壁,一只脚踩在墙上,脚后跟着地,另一只脚前后微微分开,身体前倾,同时靠在靠墙,感受小腿的拉伸,保持 15-20 秒,然后换边。

另外,跑步后也可以请朋友踩在小腿上(注意控制),或者用泡沫轴放松一下。 肌肉结块、筋膜粘连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做好拉伸和放松造成的。

你身边人气高手的粗腿比例大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声音三:跑步太贵了

“跑步是要钱的!这是真的!” 我相信你听过很多这样的话。

其实这个传闻确实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撇开职业跑者不谈,任何爱好都需要或多或少的钱。 您可以“玩”多少完全取决于您。

如果只是健身运动,算个最简单的账。 2-3双跑鞋和1-2套换洗衣服对初学者来说足够了。

为什么你认为跑步要花钱? 眼镜、手表、心率带、运动蓝牙耳机、付费课表、筋膜枪、泡沫轴、付费按摩康复、能量胶、蛋白粉……这套是不小的投资。 这还不包括外出参加比赛的报名费、交通费和酒店费。

这样看,跑步真的很“贵”! 当我们的顶级装备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要明白,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奔跑。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投资预算,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花不同的钱跑。

想一想,我们花上千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一副运动员级别的装备了。 但如果你想买一辆和环法自行车赛选手同款的自行车,买一套和速滑国手同款的装备,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个时候,你还觉得跑步很贵吗?

我们很难说跑步不花钱,但相对于其他有时间、场地、器材、人群限制的运动,跑步确实是一项入门门槛较低的运动。

声音四:跑步=马拉松

随着各种跑团、跑团的出现,跑步线上社区的兴起,也让大家产生了鄙视链。 好像跑3公里、5公里不如跑20公里; 在 4 小时内完成马拉松比赛不如打破 3 名选手。

就绝对数据而言,无论是否破三,前者肯定需要投入更多的训练精力,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更科学、更系统的训练。 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以健身为目标的慢跑者就会处于鄙视链的末端。

2017年前后,马拉松热在国内开始兴起。试想一下,如果有很多人连5公里都没跑完,突然想报名参加半程马拉松甚至全程马拉松。 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 跑步不一定要跑马拉松。

对于绝大多数跑者来说,我们并不是从事竞技运动,参与也不是最大的目标。 能够通过比赛给自己一些动力和一些目标固然很好,但本质还是要把跑步当成一种自发的爱好和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追求成绩的跑友,我们告诉他们如何科学训练,如何安排课时; 对于以健身为目标的人来说,每周跑三四次,每次六七公里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也是跑步者,而且是认真的跑步者。

不要劝大家去跑马拉松,尤其是没有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人。 跑步可以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的事情,但马拉松不一定是。

“跑者”的标签不应该用是否参加过马拉松来定义,也不应该用马拉松成绩来定义。

声音五:没有赛跑就没有意义

“又没有比赛了,别练了。” 这也是部分人的心声,尤其是在多场比赛延期之后,这已经成为部分人的观点。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跑者:一种是追求成绩型,他们以成绩为目标,充满上进心,每天的训练计划非常严格; 另一种是健身型,跑步是日常锻炼的一种方式,他们不追求成绩,对配速和距离没有严格要求。

对于前者来说,确实需要一定的比赛量来逐步检验成绩跑步踩别人的线,释放神经疲劳。 通过比赛刺激,调整训练计划,进入下一个训练周期。 面对目前的情况,如果无法参加比赛,可以进行一些模拟测试,然后完全减重休息5-7天。 作为一种调整,相当于是对自己的一种较量。

职业运动员每四年有一次全运会,每年都有锦标赛和大奖赛。 他们有目标、有规律的训练和明确的备战方向。 对于大众跑者来说,不承担比赛的任务,追求更多的成绩,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解释和满足。

没有比赛,恰好是系统训练的好时期。 当你一个接一个地进步,当你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当你不再慢下来,当你科学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避免受伤……这就是训练的意义。 比赛是一个节点,关键是要知道如何把训练分成小循环。 您可以完全停止跑步并在一个循环结束时放松,以避免精神疲劳和失去目标。

对于健身跑者来说,参与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跑步可以社交,可以控制身体,也可以很有趣。 目标感可以来自生活中的一切。

很多时候,跑步就是跑步,别说是“训练”那么严肃,也不会再为追求目标感而烦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跑步是一种爱好,而不是工作; 参与也是手段,不是目的。

去享受跑步,打破谣言或验证谣言,跑步,你就会知道。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