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跨度:王石与俞亮的成功交接
两条新闻拉开了俞亮时代的序幕
6月21日,万科发布公告,公布董事会换届临时议案,提名7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万科管理层与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各占3席,第二大股东宝能、第三大股东安邦没有人选。 后两者的缺席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暂时失去了暗算万科的条件。
还没等人们回过神来,万科董事长王石就在微信朋友圈宣布:“在筹划董事会换届时,我们决定不提名为万科董事。”万科。 走混合所有制之路,成为集体的作品,成为我们共同的骄傲,未来万科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天,我把接力棒交给于亮带领的团队。 我相信这是最好的球队,他们更年轻但足够成熟。 我对他们充满信心并期待着他们。”
两条消息意味着一件事:王石全面接手,万科的裕亮时代真正拉开序幕。
继任者的选择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 王石和郁亮的交接过程长达17年。 在此期间,没有企业危机或权力斗争。 万科销售收入增长近120倍,从2001年的3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3647亿元。
王石1983年创办万科,1999年辞去总经理职务,仅担任公司董事长。 2001年,余亮接任总经理一职。 王石和郁亮用了17年的时间才顺利完成交接。
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保证了它们之间的成功交接? 或者说,万科的接班人是怎样的? 在这方面,我们认为有三把钥匙:目的、信念和行动。
不是“人传人”的传承
是“目的”的传承
首先是目的。 宗旨是组织的最高标准。 宗旨通常由公司创始人确立,是推动公司发展的第一因素。 在继任者的长期职业生涯中,无论担任何种角色,都必须将这一最高标准放在决策和行动的优先位置。
万科的目的是什么? 王石在2006年出版的《路与梦》后记1中说:万科正在努力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什么是伟大的公司? 王石是这样描述的:公司不仅要在本行业出类拔萃,而且要在跨行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还要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角色。
王石为万科确立的宗旨,催生了万科的理想主义。 王石和郁亮性格气质不同,但在社会追求和人生价值理想上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1990年,王石采访郁亮,他给出的评价是“有理想,严于律己”。 这其实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对王石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王石认同西方新教对创业驱动力和企业家自律的影响。 他认为,新教精神体现在鼓励大家努力工作挣钱,但有一点是,挣的钱有两个用处:一是做慈善,二是继续投资扩大生产。 “我没有宽容心,我做各种合法的事情,我从不受贿,我否定自己。我有邪恶的一面,但我在努力克制自己的贪婪,坚持控制自己。”
2013年,郁亮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 彼时,万科已将业务触角伸向全球,成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 我们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世界级的优秀企业是什么样子的?
郁亮的回答体现了他一贯的唯心主义作风:
不能只用销量数字来衡量,否则太肤浅;
用长寿来定义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对吗? 要做百年老店? 日本有一家老字号的企业,建寺院已有800年历史。 成功了吗? 不能说谁长寿就是优秀,而是要看谁长寿精彩。
你不能像个好人一样,没有棱角,讨人喜欢。 这样的公司算不上成功,没有独特的个性也算不上成功;
GE是一家永续经营的公司吗? 变化这么大,说明问题还是挺大的。 员工一会儿会迅速膨胀,一会儿又会重新栽种。 也许这在美国行得通,但在中国大陆行得通吗? 这也与具体的环境有关。 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衡量CEO的业绩,必须在6个月内生效。 如果不起作用,CEO 将下台。 CEO只能追求短期结果。 如果万科也这样做,算不算成功?
所以,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方向,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显然,“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一直是郁亮的最高追求。 2013年,郁亮对《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表示,中国企业正面临关键的10年成长,如果不能培育出世界一流的企业,那将是令人失望的。 如果他们不能在这么好的市场上成长,未来的发展将是非常悲催的。
在这个“宗旨”之下,王石也通过写文章明确表示:我不培养接班人。 很多局外人不理解王石的说法。 其实,这就是企业“宗旨”的核心功能。 它将企业的传承从人与人之间的传承转变为基于“目的”的传承。
人道主义诞生了
最珍贵的两样东西
第二是信仰。 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王石就为万科注入了人文精神。 今天,人文主义已经渗透到公司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能散发出人文主义的气息。 这种味道形成了万科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
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的真正实现。 这种企业管理理念能够提出并真正付诸实施,在中国企业界尚属罕见。
尊重人并不意味着和谐。 万科具体践行以人为本的三大基石: 1、不求完美; 2.允许说不; 3、健康富足。
前两点让员工安心,敢于创新,第三点让员工愿意去追求。 万科引以为豪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正是以人为本。 成就万科的核心竞争力,使万科成为文化驱动的企业。 万科追求的是团队合作,万科永远不会把贡献和权威归于一个人。 郁亮和王石总是会用各种方式强化一个观念——同事和上下级的关系在生活中很重要,同事应该互相成就,一起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曾经滑雪,我曾经问过万科高级副总裁丁长峰:“滑雪的秘诀是什么?”
“不管你的赛道有多高,只要你不害怕,勇往直前,你的重心就会留在前面,你就不会摔倒。如果你害怕,你的重心就会移到前面。”退后,即使在平坦的地面上,你也会被绊倒。” 回答。
一句简单自然、切合实际的问答,体现了万科人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阿布拉肖夫船长所说,“激发每一位员工血液中的伟大因子”。 一般认为,职业经理人更多是流程的守护者。 在万科,情况恰恰相反。 王石和郁亮用人文信仰来激发管理者乃至员工的创业精神。 “一天总是24小时,那么多事情你还能控制吗?你需要通过合作让别人帮你做事情。” 郁亮说道。
大事先在治己
而不是领导别人
三是行动。 王石主张,涓涓细流终究要汇入大海,我们要从自己做起。 大多数公司创始人都会提出自己的目标和信念,但很少有公司能够真正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转化为成长动力的源泉,保证和确认公司的传承。
万科之所以能够化虚为实,是因为王石和郁亮有着共同的认知和能力——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 他们善于以最容易让人感知的方式接受和肯定自己的领导力。 无论是爬山、跑步还是各种社会公益,王石和于亮都能用行动和结果展示自己的能力,引导员工与他们同行。
人们总是认为伟大就是善于领导别人,但实际上,伟大是因为他承诺了什么,人们就会相信。 为什么会相信? 因为先能治好自己,所以伟大首先在于治好自己,而不在于领导别人。
郁亮曾提出一句口号:从菜鸟到专业,只需要三年时间。 因为他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个没有运动天赋和运动习惯的胖子变成了帅哥,还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创业、爬山、生活其实很容易,就是在不同的阶段关注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不同的目标。” 郁亮说道。
接下来,让我们重温俞亮作为中国百强CEO的“珠穆朗玛峰方法论”,它清晰地展示了万科的战略增长逻辑和管理逻辑。 本文源自2013年HBR中文版对俞亮的专访,虽然时隔4年,但如果你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俞亮当时的问答依然涵盖了万科的现实,甚至更远的未来。
三尺衡量“王羽默契”
HBR中文版:您提出要把万科打造成为世界级的优秀公司,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世界级优秀公司呢?
郁亮:这样的公司不多,汇丰就是其中之一。 也是万科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单向标杆企业。 汇丰银行成立于1865年,经历过鸦片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 几位CEO受战争影响沦为难民,一些CEO死在狱中。 即便如此,汇丰从未倒下,一步一个脚印。 内地香港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企业。 这正是万科需要向汇丰学习的地方。 汇丰和万科虽然成长环境不同,但都是股权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 这种治理体系是一种优势,自然具有革命性。
HBR中文版:说到治理结构,在万科,王石和你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裁。 你的权力边界在哪里?
郁亮:我们合作了20多年,形成了这样一个管理核心。 如果我们有重大分歧,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首先,我们在精神上和大方向上高度一致,否则早就分开了; 第二,我们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包括我们董事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不清了。 具体工作上,大家动态把握尺度。 等大家建立了默契后,我就知道什么要通知董事会,什么要自己决定了。 管理上有很多东西。 很难通过各种制度和规则来定义一切,也很难控制效果。
具体到我和王石主席的范围,既然我们这一层讨论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东西,那么不确定的东西怎么描述呢? 如果无法准确描述,如何界定彼此的界限? 因此,我一直对任何制度和法律都抱有很大的偏见。 我认为民法体系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跟不上时代的进步。 它所依据的“制度”和“规定”只能滞后于实践。 在这种大环境下,公司治理也是一样。 所以,我觉得制度和流程一方面重要,但是如果不是在英美法系下,你不从精神上去把握一个东西,你是很难管理一个特别优秀的企业的。 . 所以,在万科内部,我和董事长的分工是默契的,而不是明确的制度。
HBR 中文版:你似乎很认同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 万一和王石意见不合怎么办?
郁亮:我们都习惯了,就像打排球一样,互补。 遇到分歧很简单,顺其自然,想一想。 首先,我们的利益高度一致,都想把万科做好; 第二,统一判断是非的标准,即万科利益最大化。 这两个是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们都有不断学习的心态。 董事长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摸索着前进。 事情发生的时候,用这三把尺来衡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矛盾,一切都能协调起来。
以管理企业的方式爬山
HBR中文版:王石登顶珠峰,你也登顶珠峰。 目标是一样的。 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郁亮:王石是英雄,我是普通人,怕死,不敢像王石那样爬山。 直到2010年5月王石第二次登顶归来,他的两个队友触发了我登山的念头,一个是洪海(纪录片),一个是陈放。 作为普通人,他们和王石一起登上了顶峰。 为什么我不能? 所以我设定了目标并开始训练。 没有通过登山了解企业管理。 相反,我把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登山中,按照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登山。
HBR中文版:企业管理是管理员工,登山是管理自己。 您如何理解这种差异?
郁亮:管理的本质是管事,不是管人。 所谓事情就是一个目标,需要管理者带领团队一步步去实现。
登山是一个需要耐心、坚韧、耐烦的过程,这与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心态是一样的。 而从技术上讲,我完全以管理企业的方式把自己管理到高层。 第一步是减肥,然后是腿部肌肉。 登山靠的是腿。 腿部肌肉主要训练臀部和大腿的力量。 这种力量只有蹲着才能练出来。 你需要连续做500个深蹲,非常困难。 一开始,根本做不到。 完全是通过管理企业,分解行为,再培训的过程。 登顶前,洪海问我写遗嘱了吗? 我说不。 因为我准备的太充分了,哪里有风险,怎么办,都一清二楚。 对我来说,最后登顶的风险和坐飞机差不多,谁在坐飞机前立下遗嘱?
HBR中文版:从企业管理和登山实践中,您感知到的管理思想核心是什么?
郁亮:创业和爬山其实很容易。 他们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关注不同的事情,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不同的目标。 登山,目标是珠穆朗玛峰,首先要从5000米的四姑娘山开始,然后是6200米的七子峰,然后是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然后是8201米的卓奥友峰,直到最后打到顶部。 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新的高度都意味着我们离总体目标更近了一步。
1000亿之后,我们要“都好”
HBR中文版:跨过千亿元大关后,中型企业万科在方法论上与上一阶段有何不同?
郁亮:青春期“补短板”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了。 万科模仿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再也找不到能够与对标全面抗衡的企业。 为此我们找到了“统一”的新方法。 因为1000亿之后,很多问题你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解决。 一方面,要统筹资本结构、公司战略、治理结构、管理团队、产品生产、研发、文化、品牌等竞争优势; 要有统一性。 我们需要在不降低速度和规模的情况下提高质量和效率。 千亿之后,万科要追求统一,用单一的方法来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已经不适用了。 这次我们登顶,在6500米处驻扎时,听说刚死了一个俄罗斯人。 那天他正在那里搞活动,太激动了,死了。 6500米阶段,考验的不仅是登山队员的体能、技术、后勤保障水平,更考验的是自我管理水平。 爬到中期郁亮跑步,严格管理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重要。 我用企业管理中的“一切都好”的方法来管理登山。
HBR中文版:你的“均好”理论有点像“中医”的整体平衡思维。
郁亮:不管是大企业的病还是小企业的病,本质上都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目前,万科在管理上最注重平衡。 目标不仅是保持各主要业务能力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要保证它们的平衡。 管理最重要的是“适度”,这是中医的思想。 中医的优势在于注重系统,看整体。 中医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健康的高低。 缺点是中医分不清是非。 西医可以准确查出毛病,但不能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健康。 管理也是如此。 西方发明的科学管理工具,可以对问题进行一维管控,但不能反映整个系统的健康状况或结构的安全性。
HBR中文版:中国的房地产业向来粗放。 万科在精细化管理方面还有多大的探索空间?
余亮:住宅产业一直在粗放发展。 万科的管理如何精细化? 我们粗放的管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精细化管理上可以说还处于学习阶段。 以现在的规模,我觉得通过精细化管理,盈利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升的。
HBR中文版: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保守估计未来几年万科将达到3000亿元,成为一家大公司。 那么万科在大公司阶段的方法论是什么?
郁亮:我们不预测数字。 我们刚刚完成了五次静修,分别在四大区和总部举行。 最后,我们得出万科第四个10年的方针是“包容性增长”:第一,3000亿以后你要发展,不要别人的利益错了,因为你的发展必须靠合作来完成。 大公司要学会与合作伙伴、员工、股东、客户、社会共享。 自己好,别人不好,那你就走不远。 第二,当你在大公司的时候,外界对你的要求就更高了。 如果你不承担责任,人们会讨厌你。 因此,3000亿之后,万科需要包容性增长。
HBR中文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商业伦理下,“包容性增长”是否可行?
郁亮:万科有条件做这个尝试郁亮跑步,因为我们20多年来一直坚持规范和透明。 最近,我们在东莞有一个项目。 4家公司合作,各占25%。 其余三位合伙人积极推荐万科作为运营商。 原因在于万科是透明的、规范的。 这个项目相当成功。 我们不会因为只持有1/4的股权就低估这个项目。 来发展吧,因为大公司的发展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你发展的目的不是吃别人,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这与小公司时代不同。 公司小的时候,想一个人吃饭。 大公司尽量不吃独食,有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概念。
以登山为例,当你到达7400米以上时,相对完好的尸体变得越来越密集,发生的事故也越来越多。 一路上,只见尸首,见顶。 死者有各种姿势。 这些人的手怎么放? 是的,我可以描述清楚。 上面只有10个人。 一位英国人成功登顶后高兴得手舞足蹈。 因为地方太小,他从2000多米的高空坠落身亡。 当时许多逝者的心路历程,我无从知晓,但是,如果不过多地停留在顶峰的荣华之上,多想想顶峰的狭隘,往往可以避免悲剧。 所以,越是登顶,越要懂得合作,懂得分享,懂得让出空间给他人,切不可忘记自己,独自欣赏风景。
汪峰|文
汪峰,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