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松赛事看专业跑鞋国货崛起情况
中国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行业市场不断扩大
中国马拉松正在蓬勃发展。 国家政策支持和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赛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2016年后,迎来了加速发展期。
2019年中国举办马拉松认证1828个,马拉松赛事357个,中国马拉松参赛人数达到713万人,同比增长22.2%。
赞助高水平的专业赛事和选手,是体育品牌有效的营销推广路径。 赞助马拉松赛事和参赛会员,尤其是在高级别马拉松赛事中,是运动鞋服品牌实现品牌推广的有效手段。
2017年至2019年,多名穿着NIKE Zoom 4%的跑者打破了世界马拉松、欧洲马拉松、世界半程马拉松等多项世界纪录,引发了跑鞋领域的技术革命,也带动了NIKE在专业跑鞋领域竞争力的显着提升推动。
目前,中国已经拥有2个精英白金标赛事,精英标赛事27个,普通标赛事38个。 我们将通过对中国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所穿运动品牌的分析,分析国产品牌在专业跑领域的崛起。
国产品牌在专业马拉松跑鞋领域快速崛起
从2018-2021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跑者所穿跑鞋排名来看:
1)核心技术进步在专业跑领域影响重大:随着碳板技术的巨大成功,NIKE从2019年开始取代Asics成为专业跑者的首选运动鞋,上海国际马拉松也体现了同样的趋势;
2)穿着国货比例快速提升:在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穿着国产品牌的比例从2018年的35.5%上升到2021年的68.9%,特步、乔丹、DO-WIN等国产品牌也有所改善。
本土品牌特步深耕跑步领域数十年,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1)特步在厦门马拉松的佩戴率持续上升,2018-2021赛季分别位列第6、4、4、2名。 2021年增幅16pct,成为环比增幅最大的品牌;
2)在2021年厦门马拉松3小时以内完赛精英跑鞋中,特步成为穿着率最高的跑鞋品牌,穿着率达到51.0%,超越NIKE的26.1%,成为穿着率最高的跑鞋品牌。较去年大幅提升;
3)从2014年到2021年中国四大马拉松赛事冠军所穿品牌来看,历年基本被NIKE和NIKE瓜分,而2021年厦门马拉松冠军将由穿着特步跑步的杨定宏夺得鞋。 他也是第一个穿上本土品牌的跑者,获得了中国高级别马拉松比赛的冠军。
特步成功在跑步领域站稳脚跟,2021年是关键营销窗口期
特步在专业马拉松赛事中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本土品牌。 中国现役男子马拉松选手前五名中有四人佩戴特步160X。 不同产品系列在2019-2020年实现了个人最好成绩的突破,带动160X在中国领跑者中获得广泛好评,验证了其马拉松赛场的专业能力。
与其他本土品牌相比,李宁飞电2.0 elite和乔丹飞影PB目前马拉松最好成绩在2小时13分到16分钟之间,与特步仍有明显差距。 特步在专业跑领域取得了领先品牌的成功名片。
2021年有望成为本土品牌提升长期品牌力的关键时间窗口。
专业马拉松赛事只是跑步领域的一个专业细分。 更广泛的业余跑者和潜在跑者群体是一个更大的消费群体。 品牌如何将其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传播到大众领域,将是一个关键问题。 提升大众定位品牌长期品牌力的关键。
厦门、徐州马拉松之后,特步在多家自媒体进行了相应的广告宣传,强化了品牌在专业跑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和国货崛起的概念,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将产生重大影响。头脑。
2021年为本土品牌提供了绝佳的营销时机,有利于加速品牌前期投入的释放。 2021年下半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多场马拉松赛事有望成为特步品牌营销的关键节点,带动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回顾Asics,如何确立专业跑鞋的领先地位?
ASICS是专业定位的功能性运动品牌。 公司秉承“将科技与创新融入高品质、高性能产品”的不断追求,进军运动、生活休闲、时尚潮流领域。 产品矩阵包括运动鞋、运动服装和运动装备。 逐渐从一家日本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企业。
2019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80亿和71亿日元,目前是全球第八大运动鞋服企业。 得益于公司在专业跑步领域的持续投入,亚瑟士品牌在专业跑步领域确立了稳固的领先地位,在专业跑者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与 , 和 New 并称为世界四大跑鞋品牌。
发展历程:一个从日本走向世界的专业跑鞋品牌
公司前身时期(1949-1976):确立经营发展核心,传奇冠军带动品牌成名。
公司成立初期,选择了制造工艺最为复杂的篮球鞋作为切入点。 1950年,推出第一双以章鱼吸脚为灵感的篮球鞋巴蜀,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并取得了初步的资金和技术积累。
1953年,公司推出第一双马拉松用的慢跑鞋,随后公司的发展重心逐渐从篮球鞋转向跑鞋。 传奇的波马冠军“原子弹少年”田中茂树穿着鬼冢虎的足袋跑鞋夺得冠军,成为第一个获得波马冠军的日本人。
1961年,被誉为“赤足之神”的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比比也穿着 Tiger夺得奥运冠军,品牌声名鹊起。
1960年代,美国人Phil 在美国创立Blue 公司,开始在美国代理 Tiger的运动鞋,推出传奇鞋款,逐渐发展成为NIKE品牌。
第一年就生产了47000双,其中女款14000多双,男款33000多双。 这是一代“鞋王”的开始。 该系列跑鞋在2020年推出到第27代,发展成为Asics旗下的巨星跑鞋。
全球扩张加速期(2000年至今):随着日本本土经济发展的成熟,公司在2000年后加速了海外扩张的进程。
2005年后,亚瑟士开始关注亚洲市场。 2008年,为扩大中国市场知名度,中国女子马拉松选手魏亚楠、张淑静和男子400米米兰选手孟岩成功签约亚瑟士。
2011年布局海外市场线下销售网络,Asics阿姆斯特丹店荣获“最佳新零售概念奖”。
2015年,针对欧美及亚洲新兴街头时尚文化细分市场,推出潮流休闲子品牌Asics tiger。
成功因素:多方位联手强化品牌在跑步领域的优势
产品端:专注核心跑鞋业务。 技术研发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巩固鞋类市场,回归功能跑鞋细分品类。 球鞋生意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亚瑟士以运动鞋起家,持续专注于运动鞋领域。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大新消费领域布局,积极拓展运动服饰和运动装备两大品类,新增女鞋、童鞋、老年鞋、步行鞋等细分鞋类产品线。
2015年以来,亚瑟士不断巩固其在步行、跑步和健身领域的跑鞋地位,以领先的技术优势回归和拓展跑鞋的应用范围。 2018年跑鞋收入占比提升至83%。
功能性跑鞋是公司产品价值的核心。 成立之初,亚瑟士定位于为专业运动员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专业跑鞋。 功能性跑鞋是核心品类,占收入的50%。 自2008年AGP计划实施以来,功能性跑鞋占比持续提升至近60%。
2018年后,公司业绩下滑。 为实现品牌复苏,公司回归核心专业跑品类,重点打造跑鞋专卖店,提升品牌价值。
根据应用功能和客户需求,打造多元化的专业跑鞋矩阵。 Asics鞋类可分为跑鞋、休闲轻便鞋和其他特殊领域鞋类。
根据用户需求分为顶配版、次顶配版、实用级和入门级。 一般价格在300~2000元。 二次元定位下,打造细分产品矩阵,满足精细化目标客户对功能和价格的不同需求。 . 此外,品牌还提供针对马拉松赛事、防水需求的专业鞋履,以及日常休闲跑鞋,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差异化品牌定位,进一步细化目标客户需求
除了专业的亚瑟士品牌外,公司还构建了差异化定位的多品牌矩阵。 Asics集团旗下拥有Asics、Tiger和Asics Tiger三个子品牌,品牌定位趋于差异化。
Asics专业跑步品牌的收入贡献约为50%。 Tiger作为一个复古品牌,成立以来收入贡献从个位数增长到近15%。 Asics Tiger作为潮流品牌,符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休闲跑鞋在新兴市场表现良好。 亚瑟士涉及很多业务。 除了跑鞋核心业务外,还包括生活方式、核心专业运动等。 不同业态满足不同定位消费者的需求。
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满足了新一代围绕流行文化的新需求。 2017年休闲鞋实现销售额96亿美元,增长率为17%,占北美运动鞋市场总销售额的48.9%。 在公司拥有世界级专业跑鞋市场的基础上,多元化的布局也有助于抢占未来的市场先机。
重视研发投入,坚持用技术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自成立以来,亚瑟士就坚持将创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树立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品牌价值。
具体研发措施包括建立运动工程实验室、建立科学基地、开展专项技术研究等; 公司目前拥有的技术可分为减震与弹性、支撑与稳定、轻量化与速度、稳定与保护,全面覆盖运动员的运动器材安全需求。
渠道端:重点发展直营店,兼顾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加快线下门店开张,注重消费者体验。 增加门店数量和门店类型,拓展直营门店网络。
2006年公司鞋类产品90%由经销转为自营。 公司继续建设线下销售网络,设立商品销售场所,开设新的直营店。 2006年到2009年的三年间,线下门店总数翻了一倍多。同时配合日益丰富的产品矩阵,我们将增加专卖店和售卖新品类的步行店。
目前,公司在全球33个国家拥有60个销售分支机构和989家零售店。 在运营方面,亚瑟士为顾客提供完整的零售服务,直接将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介绍给终端消费者,优化消费体验。
以数字化手段提升门店运营效率
在销售管理方面,Asics通过数字销售数据管理系统提供详细的销售点报告,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销售趋势,从而帮助更准确地设定库存水平。
在订单管理方面,在日本市场,Asics加强了数字化订单处理系统,通过直营店获取3D测量数据并传输至生产工厂,从而收集用户数据偏好,听取客户意见直接反馈给生产端。
直营店的扩张结合数字化管理运营,有利于降低经销商中间环节的成本。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稳步增长。 近年来,它计划加强其库存管理能力。
营销:巩固马拉松核心赞助商地位,区域活动增强客户粘性
赞助体育赛事、官方组织,提高 Asics 品牌的知名度。 Asics 积极支持在世界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 自成立以来,亚瑟士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马拉松赛事赞助商。 公司与世界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合作,在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组织中建立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展区域性活动,培养客户品牌忠诚度
配合赞助大型活动的推广,设立线下区域活动。 Asics 于 2009 年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通过展示马拉松运动员来弘扬 Asics 品牌精神。
2010年,配合亚瑟士即将赞助的2011年东京马拉松及涉谷女子跑步比赛,将开设女子运动陈列室,展示最新的女子跑鞋、健身服饰和化妆品。
市场端:顺应欧美运动产品发展趋势,关注新兴亚太市场
2006-2015年业绩增长得益于公司AGP管理计划的成功实施。
2006-2015年是公司业绩快速增长期,主要是公司在原有计划创新转型的基础上,于2005年和2012年推出了AGP计划。 2006年以来跑步专用鞋品牌,公司确定了总体业绩目标、目标市场、业务范围和组织架构规划,其核心是进军海外各个潜在市场。 这一战略的制定,符合当时全球产业的发展趋势。
通过全球扩张形成多个收入支柱是公司的核心战略。
从区域市场来看,公司不仅深耕日本国内市场,在海外市场也一直发力。 2006-2015年期间,公司在欧美市场的营收占比约为50%,这也证明了公司产品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有针对性的市场布局是全球扩张的关键。
公司针对不同市场的扩张策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公司品牌的进入程度量身定制,定位于提升消费者体验的第一线; 欧洲市场兼顾高端跑鞋和运动生活领域; 北美市场空间广阔,消费者普遍崇尚运动,而公司主攻高端跑鞋市场; 亚洲市场在成长初期潜力巨大,Tiger、Asics Tiger等休闲潮牌更受市场欢迎。
综上所述,公司多维度合力强化品牌在跑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端:亚瑟士持续专注跑鞋领域,坚持以科技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跑鞋全方位技术储备; 在专业跑鞋领域,基于需求和价格构建二次元产品矩阵,通过Tiger、Asics tiger满足潮流时尚消费者的需求。
在营销端,公司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加强在核心城市和地区的赞助合作,积极开展线下区域活动,通过数字化服务培养消费者的运动习惯,增强客户粘性。
在市场层面,2000年后公司顺应国际化趋势,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和公司品牌的进入程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布局策略,成功实现了全球扩张品牌。
近期动态:技术迭代放缓,趋势变化导致核心优势减弱
2016年以来,亚瑟士相对业绩承压,主要原因是:
1)巨头在核心跑步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跑步专用鞋品牌,快速蚕食Asics专业跑步市场份额。 2015年以来,NIKE和NIKE相继在跑步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分别推出革命性的boost技术和碳板技术。 相比之下,亚瑟士技术迭代相对缓慢,没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巨头们竞争。
2)没有及时跟进运动鞋的潮流。 市场对运动鞋的需求正在逐渐转向复古潮流,以及其他款式。 虽然Asics在2015年推出了Asics tiger,结合Tiger拓展鞋类产品,但产品和营销方面的相对疲软,导致公司在该领域的扩张相对平庸;
3)未能积极顺应电商渠道崛起的趋势,电商核心渠道布局不足。
2016-2020年,Asics在全球运动鞋领域的市场份额下降0.7pct至2.7%,而、、、VANS等品牌的市场份额则录得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