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涛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对乡村的认知与保护
在国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性与作为一种行为的乡村旅游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使得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早。 ,并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过程。 但由于中国农村尚未经历工业化积累,发展中纯经济的贡献仍将得到加强。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逃不开既定的思维。 在过分强调经济效益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忽视了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被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破坏的农村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甚至消失。 而乡村环境恰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所以我国乡村旅游在经济发展僵化和自身环境依赖的矛盾中艰难前行。 如何认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未来,让乡村和旅游者从旅游发展中受益,同时保护好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环境,是一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予以考虑。
一、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较晚。 1988年在深圳举办的首届荔枝节是国内学者认同的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 20年来,国内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供需双方的需求。 从需求来看,一方面源于城市居民摆脱快节奏都市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追求传统文化意象中的田园意境来释放自我、自我修复的内在动力。 ;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城市居民体验中国的大众旅游主要集中在国内著名景点,在相对固定的休闲时间段内挤进了相对有限的旅游空间。 人满为患的大众旅游并没有给人留下好印象。 正是由于替代效应,城市居民的旅游动机逐渐发生了转变,从过去以景区为目的地进行较大空间尺度的旅游转移,向以乡村环境为目的地进行较小空间尺度的转移。 休闲娱乐旅游过度。 从供给侧看,广袤大地上保存的相对原始、完整的乡村环境,以及浓郁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构成了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 此外,退化的传统农业经济贡献力求在农村经济中寻找新的生机。 势头让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可能。 供需双方形成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对乡村的认知
尽管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乡村旅游概念。 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本身就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既是专业概念,又是地域概念。 还是社会学的概念,多学科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形成了多种概念,甚至泛化。 林钢和史培基对研究中出现的20个不同的乡村旅游概念进行了定量分析,这对于理解乡村旅游的共同特征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反映出乡村旅游概念的多样性和混杂性。 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性,不仅不利于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现实中的运作。 乡村旅游的内涵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少学者一致认为,不同于城市、植根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因此,如何认识乡村性对于厘清其内涵和学科体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理论认知
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进一步认为“乡村是整体推广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旅游”。 邹同谦认为,旅游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之间的差异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乡村旅游生存的基础是乡村性或乡村性。 冯树华、沙润从地域条件、旅游资源基础、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土化、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综合体现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 何敬明、李丽华认为,乡村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地域广,人口密度小,聚落规模小; 乡村自然景观; 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和林业为主,季节性强; ③传统的社会文化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家庭观念和血缘观念浓厚,社会行为受风俗习惯和传统道德约束较大,社会变化和生活节奏比较缓慢。
2> 乡村旅游者的乡村感
英法权威调查机构显示,英国乡村游客最看重的三大乡村元素是:“放松舒适”、“空气清新”、“平和安宁”; 法国人的选择是“平静安宁”。 ”、“放松”、“绿色植物、纯净空气”。相信西班牙乡村游客到乡村旅游的主要原因是“寻求宁静”、“走亲访友”和“体验自然”。 张文祥对阳朔乡村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游客的偏好度高达86.7%(中国游客)和96.1%(外国游客)。刘昌学、王德根对各地乡村游客的调查苏州发现,“回归自然”、“领略田园风光”和“带孩子增长见识和体验”是推动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主要的旅游动机或偏好比较统一,体现在乡村特色的表达上,即主要体现城市旅游。 居民回归自然、释放自我的心理诉求,以及对乡村简单、安静、悠闲生活的向往,从需求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田园风情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三、乡村旅游核心景点建设
上述对乡村性的理论认识大多从地域性或乡村资源属性的角度来分析乡村性,将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但缺乏从乡村旅游者的视角来感受乡村性。 知识的理论抽象。 虽然乡村游客的主要旅游偏好表达方式不同,但可以用“乡村意象”来概括人们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精神印象。 熊凯认为,田园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普遍心理意象”,如宁静致远,田园画可能是大多数国人所独有的乡村精神。源于历史和文化。 气质。 这种形象一旦形成,就相对独立、稳定,能够跨越时空界限,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等心理效应,吸引人们去乡下旅行。 验证心中的乡村形象并获得相应的享受,成为乡村旅游的驱动力之一。 乡村意象由乡村性决定,对应乡村风景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 因此,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除了上述学者所说的乡村性客观存在外,还应包括由乡村性决定的乡村性。 意象(图1),两者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者的根本追求。
乡村旅游核心景点示意图
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评价
国内乡村旅游经历了以早期驴友在资源特有的村庄自发活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的雏形——“农家乐”或“民俗村”,再到风景名胜区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 其中,以“农家乐”为代表的自发开发模式和政府主导的外资经营管理的景区开发模式,成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普遍形式。
1>“农舍”模式
以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主要形式。 在这种模式下,区位和资金将起决定性作用,远离景观廊道的农户将难以参与和共享旅游。 在发展初期,家庭农民受到发展理念、资金、竞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他们更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在乡村旅游产品的组织和生产中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要知道,这充分体现在他们为游客提供的简单、相似、相对粗糙的快餐式乡村旅游产品上。 面对几乎相同的低层次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游客也表现出快速和简单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短,多为一日游,活动仅处于低位层次上的产品消费,如吃一顿农家饭、买一些土特产等,仍然表现出路人行为的特征,不能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休闲性和参与性。 王兵、罗振鹏、郝思平对京郊乡村游客的行为进行调查发现,55%的游客没有过夜,而在这45%的过夜游客中,主要是过夜。
乡村旅游不同发展模式空间形态图
2>风景模式
景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更多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规划具有优良资源禀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外资进行景区开发、管理和运营的模式。 但在具体规划开发中,往往存在景区乡村文化空心化、居民旅游利益边缘化等现象。
挖空文化
在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中,为了迎合市场,单纯追求规划风格的纯粹和完美,在乡村留出一定的空间,将原有居民迁出,尝试通过景区的建设来集中体现乡土气息(图2),虽然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精致的景区空间,但也造成了景区乡土文化空心化的问题。 因为农村居民是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乡村的各种要素串联起来,并与各个要素充分融合,形成了不同于农村的乡村景观和文化。城市。 这种中空封闭的景区正在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一座孤岛,与乡村的联系越来越少,使其重新进入我国传统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失去了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 ,而只是强调旅游形式发生的地方在农村。
居民利益被边缘化
由于农村居民话语权、资金、信息、制度和组织形式的缺失或不对称,原有的乡村旅游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日益边缘化,大部分农村居民及其利益与乡村旅游脱节. 在这个圈子之外,原有的农村居民成为旅游受益的弱势群体。 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保护居民利益的协会组织不完善,乡村旅游景区外资的投资成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成为传统农村聚落的“飞地”。 ”,导致乡村旅游利益快速流失,而农村居民又要承受乡村旅游带来的乡村环境和文化的负外部性,这些都在激化传统农业和旅游、居民和投资。商户、居民之间的矛盾与游客,甚至居民之间破坏了乡村的和谐。在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农村居民的利益与乡村旅游经济的整体利益无法实现同步增长。他们自然不会自觉地审视价值这种既能吸引游客又能给游客带来收益的乡村,这种利益单极的发展模式,自然不是农村社区居民想要的乡村旅游。
虽然发展模式不同,但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都表现出强烈的经济一级发展意识,更注重旅游的短期经济效益,忽视对核心产业的认可和保护。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不同发展模式导致乡村退化的共同特征
五、乡村旅游核心景点保护与改造
乡村性的退化状态使乡村旅游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发展中,即自我发展侵蚀着自我生存的基础,这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面。 如何让乡村旅游回归本质,即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村落的乡土气息,不仅是乡村旅游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我的国家。 单纯基于乡村旅游的范围,认为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地方所有、社区参与、可持续的文化和环境,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借鉴。国家。
1> 特色资源乡村保护
可见,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严重影响了乡村的乡村性,不断改变着乡村的形态和功能,甚至存在。 这就是农村现代化。 过程的必然趋势。 但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需要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对具有特色资源的乡村进行评估、规划和保护,将具有特色资源的乡村规划纳入城乡统筹规划,明确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区的功能现状及其未来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图3),应予以保护,避免特色乡村旅游区,尤其是近城区的特色乡村旅游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消失。
乡村旅游功能区空间图
2> 政府监管
乡村原生态的保护不仅取决于乡村游客的环保意识,更取决于政府和开发商的生态意识,因为在经济发展序列中,对旅游开发行为的规范比监管更重要的游客。 行为更为重要和紧迫。 因此,政府需要从“先行者”向“协调者”转变,以解决“政府主导”在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效率方面过分强调经济功能导向的低水平弊端,积极发挥政府监管职能,调节旅游企业发展对乡村文化和环境的利益最大化所带来的负外部性。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在政府角色转变中,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中仍然发挥主导作用,因为政府长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重要条件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3>乡村旅游本土化
认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本土化,即发展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打造当地供应链,鼓励当地手工艺品生产,确保最大收入保留在当地,并确保发展努力在环境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在社会能力范围内。 人们认为,常住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 因为农村居民本身不仅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乡村旅游组织建设保障农村居民旅游参与权和受益权,致力于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加强以乡村旅游为纽带的农村第三产业高效整合,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物质素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居民就地就业率和农民工返乡率。 只有这样,农村居民才能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获益,认识到自身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才能自觉地维护自己的田园情怀。
4>乡村意象重构
严格乡村保护,不是对乡村风貌和文化的全面保护,而是对传统乡村的扬弃,摒弃落后迷信的风俗习惯,传承优秀的乡村民俗文化。 全面开展古村落保护,及时修缮危房、文物古迹,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保持传统风貌。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农村意象。 同时,由于农村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一些新的元素和符号不断融入到农村形象中,如新农村建设等。 因此,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反哺乡村建设的作用,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乡村旅游的巨大乘数效应,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 指标,着力打造“村庄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特色浓郁”的现代乡村形象,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
乡村气质及其所决定的乡村形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吸引力,但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乡村气质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的介入可能会加剧这种趋势,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如何回归平和深远的乡村意境,是乡村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面对快速转型发展的农村,所谓乡村性保护只能保护资源型特色村,涉及到乡村性指标的确定和资源型特色村评价标准的构建。 此外,即使是拥有特色资源的村庄,也因其乡土特色而侧重不同,这也决定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农村基层政府需要清醒认识具有特色资源的乡村资源的价值。 知识,给乡村发展一个科学的、长远的定位,让乡村和乡村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转载自中国乡村探索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