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路径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环境等,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产品等服务。农业产业形态与消费新业态。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从欧美、日本传入我国。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1990年代和新世纪头十年的10多年逐步发展,现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萌芽期(1980-1990)。 改革开放后,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始萌芽。 靠近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少数零星农户,通过举办荔枝节、西瓜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购买、品尝和观光。 这是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初步形态。
二是起步期(1990-2000年)。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城市居民在满足温饱后,又产生了观光、休闲、旅游的需求。 大中城市周边的一些村庄和农户,利用当地独特的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休闲农业园和民俗接待户,吸引了大批城镇居民利用节假日来采摘、垂钓、野餐。农村。
三是成长期(2000-2010年)。 进入新世纪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从温饱转向小康,休闲旅游需求日益旺盛。 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突出特点是发展快、规模大、数量多,涌现出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四是加速期(2010年后)。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600多美元,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开始旺盛。 同时,政府部门加强了规划指导。 原农业部于2010年印发了全国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并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协议。 2014年以来,国务院会同相关部委出台了多项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文件,包括2018年14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大部分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也出台了扶持政策。 2015年以来,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了布局。 一系列配套措施,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入加速发展期。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着,前景广阔
在政策、市场和创新驱动下,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市场需求旺盛,社会投资活跃。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盛世怀旧的呼唤,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消费持续旺盛。 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数达到30亿。 在需求拉动下,社会资本投资活跃。 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国每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投资从96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以上。
二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势头迅猛。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规模以上经营主体超过30万个,其中9万个村、4万多个园区,年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
三是内涵日益丰富,类型和模式多样。 各地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用文字描绘灵魂,用风景描绘灵魂,用情感描绘灵魂。 一大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吸引力强的休闲体验产品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模式和类型。 如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庄,以农耕文化和现代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主要内容,以展示农业生产过程和田园风光为主的农业观光园,以突出传统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为主的民俗村。 此外,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高端民宿、特色小镇、康养休闲等多种新模式、新业态也不断涌现。
四是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指导服务有效。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农业农村部农村产业发展司设立了休闲农业司,省级农业农村厅设立了休闲农业管理机构。 在产业服务体系方面,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办公室,多个省市相关机构也承担起发展休闲农业的重任。 . 同时,配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投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宣传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实践表明,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成为连接城乡工农的重要节点和纽带。 展望未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呈现产业形态更加先进、产业贡献更加突出、产业水平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9000元。 据测算,只要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到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成为万亿元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精准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发展不足。 这是党中央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 基于这一判断,党中央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不仅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指出,当今乡村不再是单纯从事农业的场所,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宜人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独特的文化体验功能; 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情画意、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田园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统一成重要指示和要求,精准发力。 在此,我提出“一二三四”的发展路径。
“一”围绕一条主线。 围绕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线,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再造农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就是追求两个目标。 一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打造成“好、有利、有志、有心”的产业,以产业留效益、增知名度。 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和收入增长,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三”就是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专业化。 立足地方资源、区位和传统优势,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 二是坚持差异化。 因地制宜,错位竞争,让消费者体验到独特的风景和体验。 三是坚持多元化。 开发针对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休闲、观光、体验、养生等不同个性化需求,实现丰富多彩的休闲旅游产品。
“四”就是抓好四大工作。 一是改善设施条件。 按照人性化、便民化、绿色化的要求,加强休闲旅游设施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相得益彰。 二是提升管理能力。 引进和创新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经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质增效。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 以规范、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让消费者玩的开心、住的安心、吃的安心、花的舒心。 四是丰富业态内涵。 系统整合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产生活、乡村风情文化元素,有序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古村落、特色民居、保健食品和医药等,发展“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多元经营模式促进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就是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看山水、忆乡愁、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的好去处。
(本文为作者在“大连最美花海评选盛典”上的发言)
来源:农产品行情周报-中国农村网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