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训练的科学原理
跑步运动计划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周期性原则
一定要清楚自己处于什么周期,根据自己目前的目标来安排每周的训练。 举个例子:我正在备战3月底的上海半程马拉松,距离比赛日还有10周。 所以你可以计划把这10周拆解成四个周期:准备期(2周)、最大摄氧量提升期(4周)、专项能力提升期(4周)、调整/比赛期(2周),然后根据不同的小时段安排训练计划。
2、适应性原则
在训练过程中,身体会发生变化,不断适应这种训练模式。 因此,需要根据当前的训练情况,结合手表进行动态调整。
例如:我正处于特殊推广期,发现本周期第二周异常疲倦,能力没有明显提升,需要酌情减少跑量或降低强度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身体。 与其继续努力操练并最终受伤,不如打乱整个训练周期。 根据现状不断调整,才是聪明、科学的训练方式。
三、参考原则
跑步训练虽然是一门实践科学,在不断发展,但前人积累的案例和发现的诸多规律,其实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值得参考。 例如:有氧训练占整体跑步量的80%左右,强度训练安排在20%左右; 每周跑步量增加不超过前一周的10%; 与此类似,还有值得参考的普遍法则。
4. 不要忽视力量训练
这里的力量训练不是拉铁增肌,而是专为跑步而训练。 力量训练是减少伤病、提高跑步经济性的关键,但见效很慢。 至少需要3-6个月的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明显的变化。 因此,至少要穿插2-3次,从长远来看,只进行一次力量训练课程,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辅助跑步的力量训练可以着重于全身的基础力量训练,尤其是加强四肢和身体核心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如:平板支撑/深蹲/俯卧撑/臀桥和很快。 目的是弥补薄弱环节,均衡发展主动肌群、对抗肌群和稳定肌群的力量。
——摘自公众号“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来源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电子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