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直觉的播客增长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可能会听歌,看短视频,或者听播客。 那么,随着视频趋势越来越明显,播客作为一种听觉内容消费形式,是否还在增长?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对当前播客的发展做了一定的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01
我最近学到了一些违反直觉的东西(可能只是我):播客市场仍在增长。
为什么它违反直觉? 因为纯粹的“听觉”内容市场,我下意识地认为它正在萎缩。
——究其原因,视频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从内容载体上看,严重侵占图文空间,从注意力上看,进一步推动视觉在内容消费中的主导地位。 纯听觉消费市场应该会继续萎缩。
潮起潮落最明显的是短视频平台和音乐平台之间。
音乐平台的消费在抖音等短视频消费平台的冲击下应该已经萎缩,音乐甚至成为了视频的附属品——每个短视频都会配上一段音乐作为bgm。 音乐自然是一些短视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里的主要消费还是视觉,就像电影也需要配乐一样。 有时候大家一边听歌一边看短视频。
短视频在音乐上压倒了音乐平台,让抖音成为最大的音乐推广渠道(抖音目前正在做新的音乐平台,想切入纯音乐)。
因此,纯音频播客的更广泛市场正在进一步增长,这对我来说似乎有点违反直觉。
02
但转念一想,我确实是听播客而不是听播客,而且【播客市场在增长】与【视频挤压纯听觉空间】并不必然矛盾。
纯听觉板块会因为短视频的冲击慢慢收缩,直到收缩到一个平衡状态,这就是它的基本板块——视觉玩不好消费+视频供给成本太高+粉丝(这部分不讨论) ) 场景。
不能很好发挥视觉的典型消费场景就是跑步和开车。
这个场景最大的特点就是手上可能有一个主线任务,限制了视野或者限制了手机的便捷操作,而且这个主线任务往往简单重复,不需要动脑筋,单调无聊同时。 它不需要 100% 专注。
副线的听觉消耗,用来缓解主线任务的枯燥。
供应成本过高的典型场景是听书。
听书很容易理解。 又是长视频,直接说书再配个视频显然太贵了。 虽然短视频可以被解构,一个一个分解成短视频,类似于几分钟看一部电影,但这显然不是听书,更多的是内容总结或者书评。
整体来看,纯听觉市场可能会被视频一定程度的挤压,盘子变小了,但播客的增长可能是在这个基本的纯听觉市场,也就是以前的小观众或者场景非常狭窄的类别现在越来越大。
如果说播客在纯听觉市场的增长,很明显它已经抢走了其他纯听觉消费的市场份额。
03
播客占据了哪些份额?
听播客的场景和频率都非常固定——跑步或上下班时为什么不听听音乐呢?
因为在这个场景中,我的诉求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背景音,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不希望这段时间就这样过去。
基于对信息的获取和对时间损失的厌恶,音乐在这个场景中被我丢弃了。
那为什么不听书或课程呢? 与播客相比,它们更完整、更系统、更具确定性(当你听播客时,你不知道有用的信息会出现多少、什么地方会出现),甚至信息的质量、密度和呈现也会更好(播客更准确)。 部分实时聊天,书籍和课程需要更多润色)。
因为听书或听课更需要一个专注的好环境,尤其是学习课程。
听书其实也算是读书。 这是需要更多注意力的事情。 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它是唯一且唯一的主要任务。
听力课程也是如此。 其实也可以算是学习课程。 在这里,学习是目的,聆听是知识摄取的方式。 可能需要做笔记之类的,辅助达到学习的目的。
所以我更倾向于在这些场景下选择播客。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在上述场景中决定选择什么方式,主要是看内容消费的需求+能将多少注意力从主要任务转移到用户身上. 内容消费(环境限制)。
图:我自己按照这个标准画的分类
如果你对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要求更高,那么你应该选择更偏向于获取信息的形式,对应的环境也会更高,这也可能意味着你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一旦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很容易压垮主线任务,甚至严重干扰主线任务; 而如果为了保证主要任务,对二次内容消费的投入不足,则会影响信息获取的质量。
比如我在跑步的时候尝试去听一些信息密度比较高的课程或者东西,发现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 会因为主线任务不小心错过,经常需要回去多听几遍。
所以很可能会造成一方好一方坏的局面。
04
为什么播客以前不抢,现在可以抢了?
其实就是内容供给的问题。
与音乐和听书的差异化价值,注定了播客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过去,这部分份额太低,因为供应不足。
我第一次开始听播客是几年前,因为我关注的公众号的博主们做播客,我可以听到一些我想听的互联网行业的有趣信息。
随着播客内容的品类越来越丰富,内容供给量越来越大,逐渐在上述部分场景中取代了音乐和听书。
内容供给有多重要——好的内容供给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场景需求,还能产生额外的增量。
由于我关注的博主,我开始收听播客。 他们将邀请众多专业人士分享他们在行业中的最新知识。 这些信息不会出现在文章和书籍中,而只存在于播客聊天中。
在国外,“硅谷钢铁侠”马斯克也出现在播客中。
获取最新信息对于更倾向于获取信息的播客来说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比较而言,文章和书籍都有信息滞后性。
因为最新的知识,哪怕不是上面提到的场景,我也愿意打开播客收听。 这是播客因内容价值稀缺而创造的消费增量。
播客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的制作成本更低。
内容可分为娱乐属性和信息获取属性。 前者更多是消磨时间,后者更多是节省时间。
它更多的是获取信息的属性,更注重效率。 效率是核心,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体验指标。 这部分的内容往往比文字和介绍更重要,视频更多是一种辅助的消费体验。 半佛神仙视频没有表情包只听音频就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视频的必要性比较高。 方面要弱得多
但相应的,视频制作的成本远高于音频制作,甚至高出数倍。 播客只需要将聊天音频剪下来做一些处理,成本很低。
这实际上在播客爆炸之前就得到了证明。 对于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知识付费、听书等,视频的成本显然更高,而音频的成本更低,同时又保留了温度和个人特征。
这也是很多播客管理者在商业化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愿意全身心投入去做的原因之一。
05
当然,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讲,我并不认为播客抢走了这些市场份额,但这些场景终于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如前所述,内容消费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娱乐或信息获取。
前者看重消费体验,其核心价值在于刺激荷尔蒙和情绪波动; 后者看重的是获取信息的效率和理性思考的获得感。
播客逐渐做大,最重要的应该是供给从更偏娱乐化的属性逐渐转变为更偏向于获取信息的属性。
过去更多的是娱乐和陪伴的播客,越来越多的关于行业和专业垂直领域的播客逐渐出现。 听觉场景。
属性由内容载体决定。
以我们比较熟悉的长视频和短视频为例。 因为短视频短,承载不了更多的东西,所以往往更偏向于娱乐,而长视频长,承载的东西更多,尤其是对于更系统完整的叙述。 ,所以除了娱乐属性,你还可以选择更多的信息获取属性。
短视频在价值上看似别无选择,但却获得了巨大的场景优势(碎片化、更低的用脑等消费成本等),倒逼长视频更侧重于获取信息,向更窄的方向发展娱乐性(需要长时间或系统完整叙述的娱乐价值,如电影、综艺节目)。
更长的播客在娱乐性更强的场景中没有优势,更具有可替代性,比如更短的音乐、更实时、更有伴奏性的电台等,所以会尽可能地被吸引。 向获取信息和狭义娱乐方向发展。
过去的播客太小众了,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比较偏娱乐性的播客,这部分播客会被音乐和电台打败。
而现在,播客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播放的内容价值,并调整了内容供给。
我们终于在这个场景下得到了一个更合适的需求满足方案。
播客和音乐,就像长视频和短视频一样,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来看,纯音频行业缺少播客,就像视频行业缺少长视频一样。
过去,由于供应原因,播客过于小众。 现在的蓬勃发展,不仅填补了这部分价值的空白,而且似乎已经到了历史注定的必然位置。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专栏作家
袁彼得(笔名:狼与哈士奇),微信公众号:袁彼得与商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产品经理,互联网深度观察者,擅长互联网产品深度分析和行业分析,精通各种产品方法论。 写互联网,用产品思维看世界,会很硬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