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但是很震惊
带着激动的心情,氧气大叔点开了吸引亿万观众眼球的开场表演,然而:
我想起了一个表情:看不懂,但是我很震惊。
网友表示,很难说日韩奥运会开幕式哪个更地狱……
▲网友:这两个国家就不能幸福点吗?
幸运的是,石原里美来到了我们身边,一扫我们心中的阴霾。
▲真是一个人救了半场开幕式
美院一贯提倡审美多元化。 看到弹幕里全是差评,氧叔也在想。 这就是所谓的创意吗? 这是放在十八层的艺术品,难道我们凡人看不懂吗?
▲最终由本土艺术团队选出的结果,日本民众也表示“非常惊讶”
答案是不。
我们不能欣赏开幕式,不是因为它的形式和内涵太深奥,也没有任何政治滤镜和有色眼镜。 我们判断奥运会开幕式美不美,是基于审美原则和审美基础的。
任何事物的美与否都与情感体验有关。
如果问什么是教科书级的奥运开幕式,让我们一起回到2008年的夏天,感受一场真正的运动美盛宴。
课本级开学典礼
开幕式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一次盛大的媒体盛会,向世界传播民族的历史文化。 它有两个美,可以满足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一个是形式上的,一个是内容上的。
氧气大叔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式之美)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内涵之美)为例。
首先,在形式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可以说是形式美的巅峰之作,是一场极度写意的视觉盛宴。
▲“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唱《论语》
千人打罾,千人吟唱,千人化为一人打太极拳。 静时如静水,动时如雷霆万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4亿中国人,一颗中国心。
▲2008年方鼓闪出最后10秒倒计时
我们好客、和而不同,我们可以欢迎56个民族,我们热情欢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朋友。
▲孔子弟子三千人用方言齐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兄弟》
我们提倡万物共生,天人合一。 人化成墨,我们在纸上画山水和太阳。 我们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了“鸟巢”,花丛下是孩子们的笑脸。
在场景的高潮,即火把点燃的那一刻,我们讲究“阴阳两级”和“对立统一”。 中国一直在螺旋上升、曲折上升。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我们一直在云端,在波浪中前进。
▲逆天而动的千人太极圈体现了对立统一、盘旋上升、波浪前进的理念
中国 5000 年的历史有太多值得展示的地方。 看完了形式之美,再来看看内涵之美开幕式的巅峰之作——伦敦奥运会。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审美内涵也将在后面叙述)
英国是现代文明的摇篮,但我们对英国文化知之甚少,未必能产生共鸣。
但为什么很多外媒称伦敦、北京和雅典是夏季奥运会最好的开幕式? 让我们将指针拨向2012年。
▲画面切入会场,下雨很“英伦”
从田园风光到工业革命,从莎士比亚到JK罗琳,从007憨豆先生到披头士……所有让英国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都在舞台上,以写实的方式描绘时代美学内涵.
▲表演开始,画面一变,全世界都笑了……
田园烟雾在莎士比亚“别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声音”的呐喊中渐渐融化成时代的象征,留下一声叹息。 他们的心扎根于乡村,那是英国人生活中最美好的生活。
▲连绵的山峦、潺潺的泉水、绿草如茵的草地、古朴的农舍……
工人手中的铁锤发出的铿锵声,只能敲击过往的象征,却敲不出那个时代的心声。
▲五个钢圈在空中合在一起
这是一个乡村和摇滚共存的国家。 如果说乡村是英国人的根,那么摇滚就是英国人的灵魂。 ",将摇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披头士灵魂核心保罗·麦卡特尼
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奥运开幕式独特的审美和奥运精神:
一是集体主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 不仅在2008年的开幕式上,任何时候,中国展现的集体力量都会让全世界惊叹。
▲质量不受数量影响。 成千上万的演员像一个人一样在玩耍和跳舞。
中国人有着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从“小我”上升到“大我”。 个人永远是群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一方有难,举国忧虑,八方驰援
▲总是第一时间启动撤离行动的中国军人
二是以和为贵,以柔克刚:
整个开幕式的基调是“和”字,如“和”字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 无论“和”字的写法如何变化,国人心中“和”的观念是不会变的。
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 我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太极所追求的不是与人搏斗,而是自我修养和身心的升华。
回顾这两场教科书级别的奥运开幕式,再想想人们对东京开幕式的审美争议,美不美,答案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些人解释了开幕式,比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日本民众的消极态度,担心挤占本已紧张的抗疫医疗资源,以及经济政治内外夹击,使得美丽的东京奥组委的理想年久失修。 为一厢情愿。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会做出这样的作品,但回顾世界奥运的进程,尤其是中国的奥运历史,我们会发现,奥运之路始终艰难。
历经风雨,圣火不熄
几千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会(包括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被无数次打压和破坏。 他们曾经沉默了数千年。
这就是为什么奥运会可以影响整个世界的呼吸。 几经历史变迁,成为一件艺术品。
这里曾发生过战争和恐怖袭击,但人们从未放弃过奥运会的理想,而是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安保措施,确保奥运会顺利、安全地举行。
而中国的奥运之路,也面临着种种险阻。
1932年,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位中国运动员高举国旗,坚定地走在主席台上,举世瞩目。
他叫刘长春,来自中国大连,是当时4亿中国人的唯一代表,也是第一个登上奥运赛场的中国运动员。
就在10个月前,9月18日事变发生,他的东北家乡沦落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他代表中国人,他不想代表伪满政权参加比赛。
那时,他连一双像样的运动鞋都没有,漂洋过海,孤苦伶仃,连回乡的路费也只能靠当地华侨的捐助。
而现在,从一个人举着国旗独自开会,到777人组成的代表团,14亿中国观众在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前都在为中国加油。
▲我也有自己的便携厨房
1983年,也就是刘长春去世的同年,刘翔出生。 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打破了奥运纪录,创造了中国田径的新历史。
刘长春留下两个遗愿:一是中国人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二是中国总有一天能举办奥运会。
第一个愿望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就实现了。 1984年,徐海峰获得50米手枪慢击金牌。
倒数第二个愿望在25年后的2008年实现了。此前,中国曾两次申奥失败。 当北京宣布获得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晚,举国欢腾。
刘长春的儿子回忆起了父亲。 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时,父亲泪流满面,彻夜难眠。
奥运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标志着人类对活力的追求,进取精神的展现,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那些转瞬即逝的动态瞬间,通过精神和隐喻的升华,成为可以静静观赏的艺术品。
▲1948年伦敦奥运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圣火再次点燃
▲刘长春雕像位于奥林匹克广场
体育审美不是简单地欣赏体育的形式和美,而是欣赏体育的乐趣和隐喻。 虽然世界上到处都是绝望,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了希望。
▲历史上第一个难民代表团,“我觉得我还活着,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奥运会展现了人间的崇高与壮丽,其背后无数“渺小”的个体无法融入历史和集体。 他们从沉默变成了喧闹。
当国歌响起时
记不得我们心目中的运动员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沉默”了,说不定张继科和马龙就是体坛第一对CP呢?
难道是表情包火遍全网的傅园慧?
现在被网友时而称为“老公”时而被称为“妻子”的杨舒雨?
昔日的运动员更像是民族的代表,民族的象征,默默的,承载的,跋涉的,留给我们虚幻而神圣的背影,体现着充满意境的艺术美。
随着每一届奥运会的发展,现在的运动员形象更加立体,一个个生动地存在。
▲获得第一枚金牌的00后少年杨千的珍珠美甲
头上绑着胡萝卜发绳,头上别着可爱的发夹,手上美美的美甲,夺得第一枚金牌后的她开心地对着镜头比心。 众人的羡慕之余,她也充满了宠爱。
与老一辈的运动员相比,今天的奥运健儿是“真”的、实在的、具体的。 我们与他们拉近了审美距离和审美关系,领略了他们纯净自然的美。
▲2金侯智辉轻松取胜,顺便打破一项奥运纪录
▲3金孙仪文绝杀夺冠,这是中国女子重剑在奥运史上的首枚金牌
目前,中国队获得了三枚金牌,而这三枚金牌也都是姑娘们获得的。 国歌早上、中午、晚上放了三遍,但每次放的时候,我们都会和他们一起哭。
夜以继日地训练,只为这一刻,当国歌响起,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听到了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