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将这样上课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未来十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要这样上课
新华社记者岳然然、王靖宇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发布备受关注。 与过去的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突出了哪些特点? 有哪些新要求?
上课时间不变——体育仍然是第三大主科
《义务教育课程规划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显示,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占10%-11总课时的百分比。 仅次于语文(20%-22%)和数学(13%-15%)。
对于“课时增加,体育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体课”等网上说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季刘表示,这些观点不准确。 与现行课程标准相比,虽然新课程标准中体育与健康课时的比例为10%-11%,但课时数并没有增加。 20年来,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年级4节体育课,3节体育课一直到初三。”
南京理工大学活力商业研究院院长王宗平认为,体育在十年前就已经是第三主体学科。 一直处于非主流的位置。 “我国加强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比较完备,但关键是如何把措施落实到基层和实际工作中。因此,‘体育课一律开课’还需要反复提及。”
2022年2月24日,重庆市树人博文小学冰雪运动体育课上,孩子们正在练习旱地滑雪。新华社记者 唐毅 摄
新课程标准共148页,分为七章。 其中,“课程内容”有90多页。 “专项运动技能”栏目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外,还包括六大项目,即: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体操运动、水上或冰雪运动、中国运动。 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每一大类又包含若干体育项目。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体育课程的内容。
“除了传统体育项目,新课标还包括攀岩、滑板、跳绳等项目,既能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又能引导他们从自我出发。兴趣,尝试参加新的运动项目,苏一鸣和谷爱凌就会多一些。” 王宗平说。
2021年11月4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民族高级中学,一名学生在篮子里捡绣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健身。新华社记者 刘令义 摄
核心素养——体育讲授“干货”,强调“实战”
与旧版相比,新课标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
新课标是这样定义“核心素养”的——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运动道德。
季柳表示,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会围绕核心素养展开。 在教学内容上,将摒弃以往单一技术、单一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提倡体育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教学。
2022年1月11日,山东省青岛市基龙路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地板曲棍球。新华社记者李子衡摄
他以教篮球为例。 以前体育课可能只教双手抱胸传球,现在一节课不能只教单一的技术,而是传、运、跑等技术的组合。 “新课标强调知识与知识、技术与技术的关联,体育课要教授组合技能、对抗练习和完整的技术演示,让孩子们玩游戏。”
新课标提倡大单元教学,强调一个项目的完整学习和体验。 一个大单元至少包含 18 个课时。 比如,连续学习一段时间的篮球,让学生对篮球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基本的掌握。 不再像过去在一节课上讲授一个项目的技术。 甚至这个班会教篮球,下个班会教武术,下一节还有田径。
2021年5月20日,宁夏中宁县九小五年级篮球队女队员在体育课上打篮球。新华社记者 李光涛 摄
此外,新课标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 季流说,过去的教学中,动作往往是原地做或按固定路线做,但真正的篮球、足球比赛瞬息万变。 未来的课堂必须模拟真实的运动场景,创造复杂、动态、多变的场景。 王宗平说:“在丰富的应用情境中对所学技能进行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等素质。”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师李世光说:“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能爬台阶。”
强度运动——“无汗健身课”将成为历史
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
季柳解释,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完成一定水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后的学习成绩,用来反映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从而有一个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核心识字水平。
2020年6月14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上篮。新华社记者 申博涵 摄
例如,就身体素质而言,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标准必须达到合格水平; 又如每名学生每周至少进行3次体育锻炼,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不等; 像球类运动项目“Level 3”的学术质量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参加班级内比较正式的教学比赛...
“这些学业质量标准有的是定量的,有的是定性的,这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标准中是没有的。用这个标准来指导‘教’和‘学’,就是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 季流说道。
新课标明确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提出“科学设定运动负荷”。 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 原则上,全班同学的平均心率是每分钟140-160次。
2022年2月21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学生在上体育课。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孩子的体育锻炼需要强度。” 王宗平说,如果是一堂没有难度、没有强度、没有对抗、没有喘息、没有心跳、没有流汗的体育课,就无法磨练学生的意志和素质。
季柳说:“之所以出台这个规定,是为了解决体育课上‘不出汗’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获得运动效果和教育效果。该规定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用大量的实践成果来支撑,我个人认为,如果新课标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体育老师能够严格执行,家长能够积极配合,那是指日可待的。显着改善中国学生的身体健康。”
新课程标准还针对中小学衔接、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女生体育兴趣和参与度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