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
跑步
在个人运动生涯中,有三件事值得铭记。 一个是小学上足球课的时候,我一脚踢得很懵,球进了自己球队的球门。 二是我大学毕业时,体育考试没及格。 在身为体育班主任的室友的帮助下,我和另一位同学用三包过滤嘴香烟贿赂了体育老师,被老师放过,逃过了退学的劫难。 . 三是坚持跑步十余年。
前两者只能记录到这里,后者可以大写。
在跑步生涯中,同样需要先说明三件事。 一是依稀记得我跑50米7.6秒,跑100米15.9秒。 二是高中时参加越野。 跑了大概两公里,来到一个斜坡上,觉得累了,就拐进了路边的一家店。 正好有浙江文艺版的《唐诗三百首》,就买了一本。 等着大部队的本,偷偷溜进了远足队的尾巴,回到了校门口。 第三次是大学的一个冬天,在朋友的带领下,在公园跑了大概两个月。 朋友比我努力,睡得少,起得早,每天敲宿舍门,给我打电话,等我,然后我们一起跑去公园。
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后,他就没有再运动,以至于他成了单位里肺活量最小的人(之一)。
忘记是哪一年了,突然想跑至少是十年前的事了。 于是下班后,放假的时候,我就穿上现有的装备,步行到操场。 那时,我什么电子设备、跑鞋、速干衣都不懂,该穿的就穿,就加入了跑步队。
跑开后才发现自己体力太弱了,跑个百米就坚持不下去了,只好慢慢走,甚至休息。 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我,渐渐地坚持了下来。 跑100米,走100米,再跑100米,再走100米; 跑半圈,走半圈; 跑一圈,走一圈; 跑两圈,走一圈; 跑五圈,走一圈,就这样一圈圈下来。 于是,以两公里为限,跑了一年多。 小腿肌肉变强了,肺活量增加了,体重也下降了。 我很得意。
2012年在南京大学实习,夜游莫愁湖。 我真的在同学面前表演了走路的技巧。 比我大的和比我小的都走得比我慢。 我还跟别人吹嘘说我每天在操场上跑五圈,心里还有些得意。 同学说,两公里能叫跑步吗? 至少要跑半个小时才能开始!
同学们的鼓励成了新的动力。 训练结束回到单位后,每次跑的距离都翻了一番,达到四公里。 那时候真的是夏天跑,冬天跑。 30多度不怕热,零下30度严寒。 我跑遍了城市的广场和公园。 夏野被狗追,东失足摔伤胯部,幸好一切平安。
就这样跑了两年多,觉得四公里不够,就跑了五公里。
跑久了,要求也渐渐高了。 跑鞋一定是Asics和,内衣一定是Under ,手机一定要下载计步软件,手腕一定要戴运动手表,就像老跑友一样,好看。
鞋子和衣服很容易装备,下载软件只是小事,运动手表可以从成千上万的选择中挑选。 研究比较了一段时间,放弃了孙拓,选择了佳明,因为外观简洁,轨迹图真的很好看。 如果当地没有经销商,那就去北京购买。 于是趁着出差的机会,下了飞机,直奔王府井。 在百度导航的指引下,找到了我提前查好的商场。
表盘很大,很运动。 定位、方向、高度、气压、轨迹、配速、最佳记录、心率一应俱全,数据实时传输至手机,无缝衔接。
为了对得起这个配件,自我加压,每次的距离都变成了六公里,有时试了十公里,跑了四分之一的马拉松,但对于半程马拉松我还是不敢奢望,更不敢奢望整个马拉松。 畏途。
在这个过程中,2018年呼和浩特举办了马拉松,于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10km mini,并以72分钟的配速获得了完赛奖牌。 这是他人生中获得的第一枚奖牌。 之后,在这枚奖牌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配速提高到10公里59分钟。 一不小心跑了1个小时,突然觉得自己还年轻力壮,应该继续往前走。 于是我跑得更起劲了,也更迷上了跑步。
从那时起,我就定下了每月跑100公里的目标。 在这个目标的推动下,跑步似乎比吃饭更重要。 一切安排都得让位给跑步。 上半月没跑50公里,感觉下半月压力太大。 总是要给自己压力,争取每次都多跑,为以后少跑或者偷懒留有足够的空间。 ,因此,一个月跑不到100公里的情况很少见。 如果是因为种种因素,某月只跑了几十公里,我会产生一种欠债感,心里很难受。 以后每次的跑步量自然会增加,这样就舒服多了。
跑步的乐趣,外人可能很难体会。 朋友们经常不厌其烦地劝告跑步要适量,注意不要摔断腿,也就是说保护膝盖很重要。 现在跑多了,以后就一瘸一拐的,所以得不偿失。 同是跑者,未必有相同的经历,各有各的跑步心得,各有各的心得,各有各的体会,各有各的收获。
都是跑步,但是在操场上、在海边、在马路上、在公园里跑步的乐趣是大不相同的。 在操场上跑步,轨迹只是一个单调的椭圆。 在海边或马路上跑,基本上跑的是直线,甚至是蛇形曲线,很难形成闭环。 园内跑步妙趣横生,道路纵横,曲径通幽。 在导航的指引下,你可以边跑边设计各种轨迹,最后用脚画出不同周长和形状的图案。
在上海中山公园,跑道就像一只行走的北极熊; 在人民公园,跑道看起来像一个水平的球拍; 在静安公园,有一些大陆地图的轮廓; 能找到梅花的影子。
在呼和浩特植物园,脚步可以画得像麦皮或蘑菇,时而像手枪,时而像靴子; 在公园里跑了一个星期,把所有的轨迹放在一起,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大圈套,小圈圈……
每一个图案就像一枚不同的勋章,是对自己的奖赏,自我安慰,享受。
它们都在运行,但每次的配乐都很特别。 位置很容易,配乐合适。 根据地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音乐来陪跑。 奔跑在镇江,一定要听到马连良的名言“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不出口……”; 黄浦江边奔跑,当然是听着叶丽怡的《上海滩》、《浪里奔跑》,浪迹天涯,万里奔流不息……”;在合肥,一定要有韩再芬的陪伴黄梅戏《女婿》、《为救李郎出家门,谁料登帝榜第一……》;而在合肥奔跑在呼和浩特时,耳边是总是习惯悠扬的马头琴音乐。
跑步的节奏也是配乐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想跑得快,追求速度,那就听听各种刺激、奔放、激昂的进行曲,童祥玲的《智取威虎山》等。舒缓、深沉、从容的小夜曲,于丽带着《梁祝》在耳边守候。 奔跑的速度与音乐的节奏相得益彰,乐趣不言而喻。
他们都在奔跑,只是追求不同,目标不同,所以心态不同,结果却大体相同,所谓异途同归。 有些人想减肥。 这类跑者注重体重的变化,与速度和肌肉无关。 一旦天平上的数字上升,哪怕是一两两,他们都会觉得难受,难受。 ; 有的想加快速度,当然关心步频、步长、步数。 他们快的时候微笑,慢的时候皱眉。 骨头,别管别的,身体好就快跑,累了就慢跑,步频高舒适就小步跑,感觉舒服就大步跑一大步,只要看到赘肉消失,挺胸收腹,小腿肌肉棱角分明,就别提那种满足感和成功感了。 不管跑步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永远是“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
跑步也可以成为思考的工具。 跑步的时候,没有人打扰,也不会被杂事影响。 眼前只有各种各样的景象,你的心才会更安静。 你会忘记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 《千金秋,胡儿将换美酒》潇洒豁达;《老翁谈少年,左执黄,右擎苍》洒脱潇洒;所有的风都在追逐它”迷人而热情……你可以随心驰骋,放飞思绪。 灵感有启发,文章有构思,佳句出炉,溢于言表。 我的一些作品是在跑步的过程中得到灵感,跑完后整理成文档的。
走一步,奔跑,看事,看人,看人看风景,看日出日落,体会花谢花开,体会寒暑时节,感受雨雪换防,感叹岁月不虚,期盼人生华章,其乐无穷!
不管什么样的跑者,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坚持下去,至少可以强身健体。 这是跑步最大的好处。
钟南山跑步70年,村上春树72岁每天跑10公里,几乎是神话。 韩寒5公里跑用时18分36秒,平均配速3分43秒,对于非职业运动员来说已经是极快的速度了。 他们是行业精英,跑者中的佼佼者。 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但他们终究是凡人之躯,不是钢筋铁骨。 他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以此为榜样,而不只是模仿。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是啊,一天不学习,是赶不上总经理的。 持续学习是必须的。 但是仅仅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坚持锻炼,不断锻炼,也就是活到老,活到老。 不敢说人生是无止境的奔跑,至少要支撑腿脚,跑多于跑,迈步向前,用双脚在地球上画出越来越多不同寻常的图画。 每天这样画画,心情是不是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