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第三章厦门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3.1 研究区基本概况。
厦门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漳州平原和泉州平原之间,濒临台湾海峡,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厦门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海上城市。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目前,厦门行政区划可分为六个区,其中思明区、湖里区位于岛内,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区位于岛外。
3.1.1 位置和交通状况。
在空域交通方面,厦门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 2014年,厦门高崎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居国内民航第11位。 截至2014年底,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共开通国内、国际航线213条,由46家航空公司(25家国外航空公司)运营,通航国内外102个城市(境外22个城市),服务国家包括荷兰、日本, 和韩国。 、泰国等国家。 建设中的厦门翔安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7500万人次。
在海域运输方面,厦门港是中国十大港口之一。 2014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亿多吨,开创了厦门港“大港、大通道、大物流”新格局,成为航运直达港。 试点项目实现了与金门的“微型三通”,成为与台湾交流最便捷的地方。
在陆路交通方面,主要表现在城际和市内两个方面。 在城际交通方面,厦门拥有发达的铁路网和公路网。 目前,厦门已形成映厦、福厦、龙厦、厦深4条铁路线,以及沉海高速、厦成高速、厦沙高速,直达全国各地。 大城市。 在城市交通方面,厦门通过总体战略布局,先后建成了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海沧隧道、翔安大桥和下漳隧道正在建设中。 市内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作为国家公路的主要枢纽城市,厦门已形成以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乡镇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 路网结构日趋合理。 辖区内有沉海高速、泉州南厦高速、2条国道(319、324线)、2条省道(201、206线),进出岛通道6条(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海沧大桥、翔安隧道、高济海塘)共32条车道。 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8公里,居全省首位。 厦门市区交通地图。
3.1.2 自然资源状况。
厦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多样,主要有中低山、丘陵、平原、滩涂等。
厦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但由于太平洋温差大,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4至5次。 厦门面积虽小,但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瓜果蔬菜种类繁多。 厦门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569.3平方公里,其中以低丘陵和梯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14%和7.7%。 耕地土壤类型有6个、11个亚类、21个土属、42个土种,多分布在海拔50米左右的低丘、梯田和平原,坡度多在25度以下。 红壤和水稻土占耕地总面积的78%以上。 土壤肥力中等偏低,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 2014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0777亩,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达38819吨,蔬菜水果总量达万吨。
水文资源。 厦门虽然地处华南湿润地区,但水资源条件仍然比较差。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143.5毫米,年平均水资源量12.35亿立方米。 38%,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用水警戒线1700立方米。
生物资源。 由于厦门地貌空间差异明显,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气流条件良好,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厦门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厦门盛产热带、亚热带植物。 据初步统计,厦门市有观赏地被植物166种62科129属166种。 正是由于地被植物种类繁多,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季节变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3.1.3 社会经济条件。
厦门发展休闲农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历年厦门GDP发展来看,厦门经济稳步发展。 其中,2014年厦门实现生产总值3273.54亿元,增长9.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31亿元,增长2.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05.4亿元,增长10.8%。 不含农民)1562.16亿元,增长16.8%; 全社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2.94亿元,增长10%; 财政总收入921.35亿元,增长10.3%; 税率为11.1%。
但是,厦门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厦门本岛面积占厦门市总面积的10%,却是岛外GDP的0.8倍,单位土地产出是岛外的12倍。 根据厦门最新“十三五”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岛内外一体化。相信随着跨岛发展和美丽厦门战略的实施,厦门经济更加繁荣,岛内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只有当人们的收入持续增长时,他们才会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由于厦门市统计局2014年采用新口径计算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为避免与旧口径出现差异,我们统计了截至2014年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到2013年,详见图3.2。
2013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0元,比2005年的16403元增加24957元,增长152.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8元,比2005年的6230元增加8778元,增长140.8%。 根据新发布的《2014年福建省九区市国民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30722,厦门为39625元,福州为32451元,泉州34820元;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平均水平为12650元,厦门为16220元,福州为14012元,泉州为14586元。 各项指标均为省内第一。
3.1.4农业发展基础。
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才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013年,厦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0.9%。 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0个,总数达1244个。 合作社成员2.82万户,带动周边农户7.6万户,占全市农户7.6万户。 占总数的28.6%。 有国家级2个、省级11个、市级“示范合作社”45个。 合作社共申请注册商标108件,其中市著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3件。 新增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共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共9个)。 2014年,厦门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5%。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31亿元,增长2.4%。 从餐桌到餐桌全程监控,农产品常规监控合格率居全国前列。 “富民生态美”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翔安集美云头村、林坑村等6个村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同安亭村被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村”。 农民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全市2.68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672人转移培训,2.1万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 由于厦门市政府更加积极的农民就业政策,2014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8万人,其中转移培训4672人,培训技能提升2.1万人。 然而,厦门农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厦门市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4亩/人,属于超小规模农业经营,农业发展腹地有限。 而且,厦门的农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大部分还停留在生产层面,加工发展水平较低。 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很少,附加值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与农户的关系只存在于产品购销上,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3.1.5 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旅游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厦门市也是中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之一。 厦门旅游业拥有庞大的旅游市场。 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63.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20.95亿元。 201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337.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45%,实现旅游总收入722.09亿元,同比增长16.29%。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厦门的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 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此外,厦门还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旅游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地区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的快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契机。 因此,厦门自身强大的旅游市场可以助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厦门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3.2.1厦门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厦门休闲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上升阶段(1980 年代初-1990 年代末)。 厦门休闲农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80年代建立的厦门华夏神农观光园。 是福建省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城市之一。 那时,厦门的农业开始进入“退化”阶段。 为寻求新的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厦门市政府开始将农业发展带入新的领域,休闲农业就是农业发展。 当时人们认为休闲农业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农家乐”,指的是停留在“看”和“吃”的阶段,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不是很高。 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
(2)发展阶段(1990年代后期-2008年)。 20世纪90年代末,厦门部分农民开始利用厦门的区位优势,依托旅游市场,自行开发建设一些休闲农业景区,吸引附近城市居民体验农耕活动,享受农家乐。欣赏农家美景,品尝农家美食。 这一阶段,“看到”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管理也开始制度化、科学化。 不再是当初“农民直接进园”的粗略模式,越来越多的以休闲农业为主业。 此时,体验项目开始逐渐增多,包括采摘、垂钓、种菜、户外烧烤等项目,休闲农业园开始发规模。
(3)扩张阶段(2008年后)。 厦门休闲农业拓展阶段始于2008年,当年2月,厦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的通知》,设立乡村旅游扶持专项资金。 从此,休闲农业的发展被纳入了整个厦门市的发展之中。 在战略规划中,厦门开始全面加快厦门乡村旅游产业建设。 2009年初,厦门市旅游局印发了《2009-2015年厦门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在未来的旅游建设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满足人们休闲生活的需要,重点发展休闲农业项目,乡村旅游产品有生态健身项目、历史民俗项目、休闲渔业四大类。
2011年初,厦门市农业局将生态休闲农业列为《厦门市都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 2011年下半年,厦门市政府批复规划,提出重点规划发展农林渔一体化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森林家园”、“水乡渔村” 》、《农家乐》等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配套发展特色村落和休闲渔村。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2014年,厦门已有休闲农业和魅力乡村建设项目130多个,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总收入51132万元。 建成4A级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荷花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等一批森林旅游景区,培育翔安鹿塘戏乡和小邓休闲渔村、同安五峰村德安古堡和万峰果园、海沧青龙寨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开发同安金光湖等一批森林家庭、农家乐休闲项目。 目前,厦门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7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农家乐”、“渔家”、“森林人”等44个。 特色旅游村。
3.2.2厦门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组织形式多样。
组织形式是指休闲农业发展中企业、政府、农户、协会、合作社等组织或市场关系。 组织模式是发展初期的选择,影响着休闲公园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社会地位、利益分配和资源占用。 因此,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的厦门休闲农业园组织形式单一,一般由原区农户自发组织。 近年来,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厦门休闲农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 比较常见的形式有农户+农户、农户+企业、政府+企业、个体企业、政府主导等形式。 但从厦门整体休闲农业组织来看,不同组织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参差不齐,同一组织类型的不同景区发展也有很大差异。 厦门主要休闲农业园区的组织形式。
(二)产品种类多样化。
休闲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产业,这也决定了休闲农产品的可扩展性。 可以扩展到农产品和旅游产品,也可以扩展到相关行业,比如餐饮、住宿等。
因此,休闲农产品的发展趋势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同样,我们也可以结合上述农业多功能理论。 休闲农业由于自身的农业属性,不仅提供农产品,还具有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 目前,厦门的休闲农产品如果从游客需求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休闲娱乐产品、收获品尝产品、运动保健产品、认知学习产品和复合产品。 然而,不同的公园有不同的主题产品,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公园,其产品类型都是多样化的。 比如集美集植农场,形成了集农家生活、餐饮、垂钓为一体的休闲农场,同时也是一座藏品丰富的艺术博物馆。 集美仙岭旗休闲农场拥有三大农业基地:优质水果基地、山羊养殖基地、刺蛙养殖基地。 翔安妙高山生态休闲农场初步形成了五个功能区:乡村旅游服务区、垂钓休闲娱乐区、特色农产品养殖加工区、生态农业观光区、闽山樱花观赏区。 厦门休闲农产品的主要种类。
(三)空间布局集聚。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的有机集聚[38]。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组织的集聚在地理空间上形成集聚,增加了休闲农业产业。 内部交流的频繁,促进了休闲农业组织之间对管理、技术、产品和经验的学习。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休闲农业组织的集聚实现了休闲农业组织之间的正向外部经济,降低了休闲农业组织之间相互交易和学习的成本,加速了信息、技术和知识在内部的积累和流动。集群[39]。 在厦门目前的国家级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我们也可以直观地看到休闲农业的产业集聚。 岛上几乎没有休闲农业园区,而岛外的部分几乎被同安和集美覆盖。 . 目前,同安区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点)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拥有“全国生态第一镇”亭溪镇。厦门”。 “、”、“森林之家”、“渔家乐”等35个特色旅游村初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笔者根据截至2014年厦门市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绘制布局图,如图3.3所示,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示范点集中在同安区,其次是集美区,翔安和海沧分布较少,岛内没有。
通过对上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理解和分析,同安地区之所以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也与其“竞争优势”密不可分。 同安区是厦门最大的行政区,也是一座美丽的千年古城。 同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时温差小,名胜古迹众多,乡土文化保存完好。 近年来,政府大量资金投入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 同安也是厦门历史文化最悠久的行政区。 被誉为“海滨邹鲁之乡、文物之乡”,这些都是同安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竞争优势”,因此同安休闲农业园区呈现集聚现象区。
(四)扩大行业协会。
基于上述产业整合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是一种集文化、娱乐、生产力、观赏性、市场性为一体的新型产业。 因此,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足”其相关产业,即相关产业的扩张。 休闲农业不再完全属于某一产业,而是作为“混合”产业的综合体存在。 正是因为休闲农业产业的“混”性,才兼具包容性和扩张性。 随着休闲农业发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行业混入休闲农业产业。 目前,厦门的休闲农业不仅仅是旅游与农业的“混搭”。 2010年,在文化部、农业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厦门休闲农业农业园入选展品获奖。 在海西晨报评选的十大岛外美食中,吉致农场土鸡干、紫菜饭榜上有名,厦门大部分公园也开始参与学生科普教育。 这些都表明,目前厦门的休闲农业已经开始涉足艺术、文化、餐饮、教育等相关领域,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3.3 厦门休闲农民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产业本身具有农业属性,其产品形态也可以围绕农业的多功能性展开。 而且,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融合”的一种形式。 根据产业整合理论,新的产业要素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融合,最终其产业发展将分化为多种类型的模式。 短时间内,休闲农业从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初级模式,转变为多元主题模式的新型经营模式,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扩张三个阶段。 初期一般以观光为主。 开发阶段会有休闲体验和科普学习。 在扩张阶段,范围会更广,会融入很多新的产品形态。 在第二章休闲农业模式类型研究概述中,我们知道休闲农业模式类型的发展模式也因所依据的标准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对厦门休闲农业划分标准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厦门休闲农业发展的分析,所以模式划分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厦门有休闲农业园区130多个。 为了更有效地分析厦门当前休闲农业模式的特点,需要选取当前厦门休闲农业中的“典型”代表园区,这些典型代表必须符合本文的要求。 定义概念的依据,为避免争议,这里以厦门休闲农业园内7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1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并结合一些知名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总数为18个。 根据这些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基地的基本情况,为便于研究,我们采用经营主题和利用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划分标准,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划分。在厦门分为牧区农业模式、村镇模式。 共有四种模式: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模式和体验度假模式。
3.3.1 牧区农业模式。
以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产品为休闲景点,开展农家游、林果游、花卉游、旅游等特色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主要类型有:乡村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农耕体验游。 目前,厦门主要的乡村农业示范园区有:丽田园、仙灵奇休闲农场、吉植农场、腾山家庭农场、海峡两岸(厦门)农业合作示范园、芳都农业观光园、宝生园果蔬生态园、 ETC。 。
乡村农业模式是目前四种休闲农业模式中最“原始”的,因为无论是从组织的经营形式还是从产品的特点来看,它都是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出发点。 牧区农业模式大多以农户、农户的形式组织起来,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尚未形成有特色的产品。 因此,游牧农业模式的游客类型相对较少。 但田园农业模式也因为其“原始”的性质,公园能够保持更多的乡村气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游客的兴趣。
3.3.2村镇模式。
on and town house and new rural , rural and folk as , fully the of , local and folk , , folk , folk , , folk such as and the of . The main types are: folk tour, local tour, and house tour, town tour, new style tour, etc. The and in :
Tulou Manor, Lotus Park, , .
with the rural model, the and town model may be more in terms of form. the of the parks in and towns in , we found that the parks under this model exist in the form of " + ". , In fact, the of the and model, we will also find that this kind of model is more for this model. the most of the and model is that it has and folk , which is a kind of , so we need the of the in the . , in order to the local , it is to have a , so the of be . , the parks under the and model in have not done a good job in . Most of the parks still only guide to visit , and weak for to in .
3.3.3 mode.
on the and rural , and fresh , etc., with the rural and folk , build some and to with rest, , , , and other . The main types are: , farms, and . 's : , Villa, Bay Farm, Farm, Villa, etc.
The mode be well- in 's model. is the of and of 's , so the in this mode have high for . We can find that the and of the model is by the alone, and there is less of . And the types of are also very rich, and , hotel , , and so on. This model needs to a lot of money and high . , these often make the the park .
3.3.4 to mode.
of , and , green , and quiet lakes, such as , , , , and will be to allow to feel and to . The main types are: parks, parks, water parks, , and . The to Park, Park, Park, etc.
The back-to- model is on the basis of . We can find that parks under this model often a large area and a large of funds and . , we can find from the back-to- parks in that most of them are under the of the and exist in the form of parks. , the same found parks that there are few in the park under this model, and the of is . , the to the mode has a lot of room for . The to model also has its . This kind of -led park pays more to . The in the park its major , and it the than o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