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这么潮湿? 秒读!
你为什么这么潮湿? 秒读!
春天来得正是时候,快来学几招给身体“除湿”
总觉得没精神,身体沉重,懒得动,吃饭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其实一点胃口都没有,总觉得醒不来,能睡着下床时,大便粘腻,清爽易挂便器,每天刮舌苔厚腻腻……这些表现就是中医所说的“湿重” .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强调“润”? 今天中医师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身体为什么会有湿气?
湿气本来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六气”(风、寒、热、湿、燥、火)之一。 空气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使人感到舒适。 人体也需要一定的湿度。 比如皮肤、鼻腔、眼睛、关节、肠道、血管等,都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维持正常的功能。 但如果“湿度”过高,人体就会感到不适,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湿重”或“湿邪”。
“湿邪”分为两种:一种来自外在环境,如生活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中,在海边或水中工作; 另一种称为湿邪内生,与脾肾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 我们吃喝的一切食物,都需要脾的运化功能来消化加工。 气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一切水湿之气,离不开肾阳的蒸腾汽化。
肾,中医认为是水、火、气之本。 很重要,但是现代人总是被各种错误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耗,导致很多疾病。
三个生活习惯让水分找上门
现代人湿度过大的原因有很多。 除了生活环境潮湿、工作环境潮湿、雨季等一些客观因素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没有风,没有太阳,没有运动,没有汗水 风可以吹走水汽,太阳可以蒸发湿气,不幸的是,现代很多人都不愿意经受风吹雨打,晒太阳,出入爱车,使用各种色调,热爱运动 保持运动习惯,常年调节温度到适宜温度,很少出汗的人并不多。 这些都会导致体内湿气的排出减少,在体内蓄积,从而引发很多疾病。
法国名医天梭曾经说过,运动在效果上几乎可以替代任何药物,但没有药物可以替代运动的效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穿着背心和短裤在温暖的阳光下奔跑,身上沾着一层薄薄的汗水,皮肤是那种健康的小麦色。 而一个人呆在家里,靠在床上,拉上窗帘,吃外卖,拿着手机,打游戏。 这两个人谁看起来更健康?
饮食不规律,摄入量调整不当,伤脾肾阳 现代人生活水平很高,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殊不知,这样的饮食习惯对脾脏的伤害是很大的。 如果暴饮暴食或吃太多肥酒肥肉,势必加重脾运化的负担。 总是给脾脏带来巨大的负担,也会有不能运化的时候。 脾运化功能失调,就会出现水湿痰浊。 中医有“百病由痰生”、“怪病多由痰生”之说。 因湿邪致病,黏腻,重浊难化。 气机受阻,容易损伤阳气,身体不清,气机不畅,久而久之,就会带来各种杂病。
又如有人在夏天吹着空调,喝着冷饮,心情舒畅,心情愉悦。 想一想,且不说排湿没有办法,脾主运化的功能还受寒凉之品的牵制。 脾脏“喜燥恶湿”。 冷饮易伤脾阳,亦属水湿之物。 脾一伤,水湿不能去。 恶性循环。
再比如,很多女孩子都喜欢穿得酷酷的。 天气不那么热的时候,他们争先恐后地穿凉薄的衣服,或者秋天凉爽的季节,他们仍然穿“美冷”。 冷空气当然会损害人体的阳气,尤其是那种露出肚脐和后腰的短衣,对身体的健康危害极大。 肚脐中医称“神阙”,寓意元神居宫; 后腰为“命门”所在,寓意命门。 这么重要的地方天天暴露在外面,风寒侵袭,怎么能不生病呢?
想太多,压力太大 知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下楼就在车里坐了半天? 一个回答被高度赞扬:很多时候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 当你打开车门时,你是日用品,是父亲、儿子、丈夫,但不是你自己; 在车里,如果你想安静下来,一个人在车里抽支烟,这个身体是属于你的。
成人生活中没有“轻松”这个词。 看看目前成人失眠率(38.2%,201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研究数据)、中国亚健康人群比例(70%,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抑郁型情绪障碍、焦虑症的患病率精神障碍的比例(7.6%,数据来自 2019 年“中国精神障碍负担与卫生服务利用研究”项目)显示了成年人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中医认为“五志”(怒、喜、思、悲、恐)对应于“五脏”(肝、心、脾、肺、肾)。 想太多会伤脾气。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太过忧虑和思考,会导致茶饭不思。 脾伤则湿湿生。
是时候给身体排湿了
许多人在春天容易犯困,尤其是在清明和谷雨季节。 部分原因也是由于湿度过大。 一方面,这个季节春雨交加,气候冷暖,寒湿之邪极易使人阳气萎靡; 湿气加之寒冷,湿气不易散去,一定程度上会在体内蓄积一些湿气。 也是春季除湿的好时机。
知道了上面湿气重的原因,就基本知道如何避免体内“湿气重”了。 多接触大自然,多晒太阳,每天坚持锻炼,最好出汗,不吃生冷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油腻,注意肚脐后部保暖,学会减压放松,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脾肾阳气旺盛,才能运化水湿,是蒸散湿邪的有效招式。
此外,有些食物还有健脾温阳、祛湿的作用。 例如茯苓、莲子、冬瓜、薏苡仁、生姜、干姜、白扁豆、砂仁、陈皮、桂皮、赤豆、鲤鱼、虾等。这些成分大多也可以入药,您可以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摄入量。 如果“湿重”症状严重,起居调整效果不明显,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文/赵润栓(北京小汤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