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镇:乡村振兴的九种发展模式

日期: 2023-06-18 10:00:56|浏览: 457|编号: 181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振兴乡镇:乡村振兴的九种发展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在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涌现出许多新模式,形成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01.“三化融合”发展模式——浙江德清模式

近年来,浙江德清立足实际,根据农村发展优势和发展特点,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一体化发展德清模式”,包括“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和“城乡融合”三个层次。农村一体化”。 即:通过绿色转型和数字化升级,拉长特色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 以产促村、以村促生产,解决产业升级和村庄管理问题,实现“产村一体化”; 通过改革打破壁垒,整合服务,促进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1.突出发展旅游经济。 依托名山、湿地、古镇等自然资源,发挥集体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风景名胜区建设村庄。 积极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等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旅游、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

2.突出资源要素配置。 紧紧围绕“富民强村”核心,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 2015年以来,德清县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试点为契机,充分盘活农村产权收入;

3.引入数字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与农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动能。 比如推动生产智能化转型,推动业态“链上嫁接”。 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打造可视化治理体系,构建“数字村一张图”。

02.城乡一体化模式——湖南“寻陇河”生态模式

早在2012年,湖南省长沙县巡龙河村村长刘忠辉就着手打造生态艺术小镇项目,并被列入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试点示范目录。 项目以振兴乡村资源和促进民生为切入点,率先打破城乡发展瓶颈,形成以教育产业为核心、生态产业为基础、文化产业为支撑的四大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旅游产业为抓手,健康产业为配套。 、兼容共存的产业布局。 该模式的基本思路:通过推进土地集中流转、环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三个集中”,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 通过土地改革和混业经营,发展生态、文化、教育、旅游、健康养生五大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逐步实现“产业兴、宜居”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生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1.土地所有权确认。 成立土地产权调查组,聘请专业测绘队进行勘察,测量确定村民小组、林地、耕地、池塘、堤坝、河流等公共用地四大界线。道路。 土地确权登记可以有效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 对农民土地权利进行确权、发证,使之成为可以交易、可以转让的资产。

2、产业发展。 产业是寻龙河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寻龙河抓住长沙近郊农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兼顾“三农”利益,统筹生态、文化、小镇建设,布局生态产业、文化、教育、旅游、健康护理行业。 产业形成了以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为基础产业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03.“七化”发展模式——山东寿光模式

寿光围绕标准化、产业园化、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宜居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了乡村振兴“寿光模式”。

1.行业标准化。 部省共建的国家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组建了由4名院士领衔的67名专家团队,启动了11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2.农业园区。 2018年以来,寿光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个,面积3万多亩,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温室是“绿色车间”,公园是“绿色工厂”。

3.农产品品牌化。 “寿光蔬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落户寿光。 以寿光蔬菜为核心的千亿级蔬菜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50家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 簇。 创立了“七彩庄园”、“寿光农发”等一批企业品牌,以及“乐益蔬菜”、“金菜益生”等一批蔬菜个体品牌。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6个。

4.新职业化。 寿光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30万农民开展大规模科技培训,吸引一批80、90后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5、市场化运作。 寿光拓展市场化经营体制。 市场驱动是“寿光模式”的突出特点。 在用好农产品物流园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形势下农产品销售由线下转向线上的新趋势。 与阿里、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全面合作,大幅提升蔬菜线上渠道销售比例。

6.乡村宜居。 2019年,寿光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整治三年行动,设立专项奖补资金; 坚持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农村厕所、道路、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十改”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绿化工作。 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寿光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着力打造山清水秀、村美人美的田园诗般的乡村。

七、公共服务均等化。 寿光还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完善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形成市级文化辐射带动农村,农村丰富的文化反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阳光”。

04.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河北黔西“花乡果巷”模式

唐山迁西“花乡果巷”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将打造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的民族田园综合体。 建设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建设百花盛开的多彩园林,建设果实累累的百年果园,建设令人陶醉、游乐享受的美丽园林,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吉祥家园。

1.推进初级生产现代化。 依托水杂果良好的种植基础,打造水杂果产业化种植、水果生产加工、冷库仓储物流、市场交易配送、水果展示贸易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公平,建立新的工业村。

2.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打造乡村发展“新六大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乡村景观、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产业、乡村娱乐、乡村联动六个层次的乡村文旅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农村传统产业与产业结构重构引导22个村分类发展,打造十类村+旅游、特色产业、科研、交通、电商、度假、康养、体育、艺术、便民。

3.推进村容村貌整顿。 按照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的要求,通过垃圾专项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改善村庄面貌。

4.推进乡村振兴赋能。 一方面,技术赋能。 在示范区全面开展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打造智慧村庄。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和培训赋权。 制定了花香果巷振兴学校和小花小果能工发展规划,旨在成为京津冀乡村振兴的科研高地、培训高地、实践高地。

05.产业振兴“组团发展”模式——辽宁盘锦模式

近年来,盘锦市以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将建设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盘锦市建设成为产业振兴、变投入为产出、走出去的平台载体乡村建设示范和产业振兴输出“盘锦模式”。

1、打造生态品牌。 该市农业特色鲜明,发挥区位优势,按照“打生态品牌,走高新技术”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水稻、河蟹、大棚蔬菜、鸭等特色生态农业。走质量道路,实施产业化经营”。

2.打造特色产业。 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盘锦鸭、盘锦水稻、盘锦河蟹、盘锦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 形成了“市场引领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联系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目前,盘锦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粮食、河蟹专业市场。

3.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依托乡村田园风光、地方文化等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发展集种植养殖、农耕体验、休闲观光、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特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变“种景”,实现农区变景区、农村变公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观光型休闲农业转变。

4.打造高科技“5G”农业。 借助5G+AI精准种植养殖、5G+无人机植保、人工智能病虫害智能诊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打造高效农业。

06.全产业链模式——四川崇州“天府良仓”模式

成都崇州围绕打造“水稻+”产业链,形成农、商、文、旅跨界融合发展模式。 围绕着种一稻(水稻种植优化)、炼一粒稻(大米精深加工)、富家(稻作田园生活)、最终圆梦(乡村振兴计划、美好乡愁梦)展开。

1.水稻种植优化。 通过与高校和社会水稻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开发、科研育种,优化选育; 结合农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与农民建立合作模式,通过培训和指导,为专业农民建立科学的种植方法。 区内布局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建立就地服务体系,建立烘干、仓储物流体系等产业路径,强化种植环节。

2.大米精深加工。 建立大米粗加工、深加工产品体系和大米周边加工产品体系; 建立从餐桌到田间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建立优质大米标准体系。

3.搭建大数据运营平台。 与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项目运营商北京奥科美公司合作,打造“天府好米”大数据运营平台。

4.打造综合田园综合体。 依托川西临盘建设,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立足“稻田+”农业创新经验,打造集国际竹稻艺术中心、稻作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化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以及创意聚集区等项目。

07. 旅农融合模式——贵州“​​三改”模式

贵州省社亨村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业村、生态村、旅游强村、科技密集村,建设农耕文化园、药草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改善农业的公园。 产业观赏性、体验性、大众化,实现农旅深度融合。

社亨村农民企业家陶政学,2012年成立了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后又成立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 通过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将社亨及周边村的荒山、荒河、荒洞、森林、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量化为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将闲置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转化为资产。被纳入村民和集体股权。 依托自然条件优势,引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建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村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 比如农家旅馆、农家饭馆和特色种植养殖等。

社亨村的旅农融合模式,被专家总结为“三改模式”。 即资源变资产,资本变股份,农民变股东。 这种模式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源,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三产融合”。

08.“党建+”特色模式——安徽省“越西模式”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大别山腹地。 是革命老区。 近年来,我们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信用教育模式。 “党建+”一体化老区振兴。

1、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按照安徽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要求,依托基层党组织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为引进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奠定信用基础。 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农户信息采集、信用档案建立和信用等级评估等工作。 金融机构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对符合条件的授信人进行批量授信,为信用村建设发放贷款。

2.发展特色产业。 突出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大农业四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以“致富党员、合作社、公司等+贫困户”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

3.建设智慧村庄。 充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智能农机、病虫害远程诊断、农用航空、精准灌溉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在线监测、精准作业和数字化管理。

4.建设研究考察旅游项目。 依托老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以红色文化传承、军事文化体验、国防民防科普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休闲民宿和康养发展。

09.“五位一体”模式——河南省“孟津模式”

孟津县作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近年来开创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1.农旅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城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经济活动等旅游资源,深化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比如在孟口路打造果蔬产业集群,在小浪底专线打造高效特色农业观光带,建设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多彩长廊”。 2.吸引本地人才。 孟津县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各镇党校、各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技推广中心等教育资源,承载开展以实用技能为主的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加强新职业。 培训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孟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 此外,县政府还专门印发了《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人才等方面制定了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环境。 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3.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该县以乡愁、乡愁、怀旧为主题,重点展示河洛地区著名的古建筑、古文化、古风俗、古技艺,弘扬农耕文化和中原文明。 大力发展牡丹画产业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还深入挖掘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

4、改善人居环境。 近年来,孟津县通过开展垃圾清运、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除违章等工作,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配套完善、清洁宜居的生态环境。美丽的村庄。

5.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该县不断探索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找分公司”服务品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