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越野赛和一个中国跑者的故事
互联网+运动ID:
作者| 抱朴子
季胖子说:
在中国,极限越野赛事的商业价值已经初步显现,并有从“民间越野跑”向赛事大“IP”转变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
跑越野的不一定能参加马拉松,跑马拉松的肯定想试试越野跑。
马拉松的核心是速度,越野跑的核心是自由。
从刚开始跑步到在路上跑一段时间,一个人就会逐渐知道什么叫“配速”,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配速。 10公里处,又出现了“万米成绩”这个词。 10000米成绩决定了跑者的马拉松水平。 随着跑量的不断攀升,出现了第三个字“PB”。 很多人对PB存在误解,普遍认为是赛道上最好的成绩。 PB其实是指单条赛道上的最好成绩。
越野跑不是基于配速。 如果有人问你“你的配速是多少?” 越野跑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是新人。 越野跑以千米为单位。
“虐”是越野跑最明显的特征,而虐的过程就是领悟越野跑本质的过程。 很多人喜欢越野跑,就喜欢下坡时像小鸟一样贴地飞翔的感觉。
未知、多变、不可预测、探索,是越野跑与马拉松的根本区别。
陈盆滨的《好心》
健身房、马拉松、越野跑听上去是年轻人热衷的运动项目,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参与到这种极限运动中来。 中年人做高强度运动、挑战极限比赛的目的是什么? 你是想重拾青春,还是缓解中年压力?
1957年,加拿大心理学家雅克()向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提交论文,首次提出“中年危机”一词,直到1965年文章才正式发表。雅克的理论是,当人们达到人到中年,关键不在于危机前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危机后我们做了什么。
在论文发表后的几十年里,中年危机表现为男人急于重拾生活活力,买炫酷跑车,和年轻女人八卦。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开始挑战一些“年轻人干的事情”——马拉松、极限越野跑。
与老马同龄的中年跑者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很多马拉松跑者在跑步后转战越野。 因为马拉松已经不能满足部分跑者“自虐”精神的追求。
目前,美国三分之一的铁人三项运动员年龄在40-49岁之间,这是10年来这项赛事中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人群。 在波士顿马拉松赛中,8200名40多岁的跑者完成了比赛,占比超过31%。 2017年纽约市马拉松,40-44岁的参赛者比例最大。2015年伦敦马拉松,40-49岁的跑者平均跑得比20-29岁的跑者快。
当然,是什么让这些中年人“拉着自己”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我们不得而知。 但对一些人来说,中年危机的根源是恐惧,而极限运动可以帮助他们面对恐惧并承认衰老是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北京时间9月23日,Grand to Grand(G2G)越野赛在美国犹他州拉开帷幕。 今年,有一位挑战极限越野赛的“老熟人”。 他就是中国耐力跑者、极限马拉松运动员陈盆滨,也是第一位登上美国《户外》杂志封面的华人。
G2G越野赛是美国首个需要独立完成的多日越野赛。 首届比赛于2002年举行,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头条赛事。
陈盆滨,中国耐力赛跑者、超级马拉松运动员
挑战G2G是陈盆滨人生中的一次冒险。 越野赛全长273公里,分为6个赛段。 完成每个阶段的参赛者将记录他们的时间。 如果他们未能在规定阶段的截止时间之前到达,他们将被取消后续比赛的资格并被淘汰。 在每个阶段花费的总时间最少的玩家获胜。
犹他州卡纳布小镇作为此次活动的大本营。 起点从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大峡谷国家公园北峡开始。 参赛者需要在为期 7 天的比赛日州沙漠中,用自己的双脚穿越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在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地质构造——美国大阶梯——埃斯卡兰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顶端完成比赛。
除了沙漠,选手们还需要穿越各种地形,如沙丘、孤山、红岩峡谷、台地和岩柱等,选手们将有机会像这里最早的原住民——纳瓦霍人和 以印第安人的方式体验美国大陆最偏远地区的风景。
参与者还将沉浸在各种植物和野生动物丰富的环境中,包括奇异的仙人掌、大角羊和美国最大的鸟类——濒临灭绝的加州秃鹰。 参赛者全程依靠自己,不受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社交媒体的干扰。 同样,没有团队协助,参赛者全程只能靠自己。 参与其中的人,将体验一场因生活改变而注入新活力的励志之旅。
复杂的地形意味着赛事并非平地跑那么简单,沿途会遇到攀岩、绳降、溯河等考验。 本次赛事的难度将最大程度考验玩家的毅力和生存能力,最适合拥有钢铁般意志和体格的冒险者。 陈盆滨将在这里与其他极限选手一较高下。
与陈盆滨这两年参加的比赛相比,G2G越野赛无论从难度还是形式上都完全不同。 更难的地形,更复杂的路段,不允许团队补给。 陈盆滨要独自应对比赛中的种种困难。 难度是陈盆滨近两年比赛中最高的。 越野赛后,陈盆滨时隔两年再次参加极限越野赛。
在极限越野跑的范畴中,不应该理解为竞技就是竞技运动,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理解。 陈盆滨的对手是自己,不仅要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还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和危险。
野蛮的成长之路
陈盆滨的老家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矶山乡。 他的家人靠打鱼为生。 小学毕业后,因父亲生病,陈盆滨不得不辍学,当了渔民挣钱养家。 10年的捕鱼生意,让陈盆滨损失了近10年,但这是后话。
8岁那年,陈盆滨和父母去离家几公里外的地方打水。 他是孩子们中挑得最多,跑得最快,实力最强的一个。 很多比他大几岁的孩子,都不如他。
14岁时,他帮助母亲上山摘土豆。 陈盆滨挑着60多公斤,中间没有休息,走了40多分钟的山路。
2000年,陈盆滨在玉环县基山乡举办俯卧撑比赛。 参加人员是公安和武警。 陈盆滨也去了。 他一口气做了438个俯卧撑。 终于,有人推了他一下。 然后他停下来,站起来,发现那里没有人。
陈盆滨在极限马拉松的道路上得到了两位贵人的帮助。 一位是苏泊尔的老板苏显泽; 另一位是资深户外媒体人马德民。
在陈盆滨早期参加的极限马拉松比赛中,除了国旗,身上的牌子都被贴掉了,但苏泊尔是必须展示的,虽然苏泊尔的老板从来没有要求他这样做。
原因是,在他进入职业跑之前,参加所有比赛都要支付交通费、食宿费和报名费。 这对打工仔陈盆滨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朋友介绍,他向苏泊尔总裁苏显泽求助。 苏显泽不仅同意资助他参加比赛,还把他招进了苏泊尔集团。
苏泊尔总裁苏显泽
马德民,资深户外媒体人。 他认为陈盆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曾多次告诉陈盆滨,国内的极限马拉松比赛不多,但国外高水平的极限马拉松比赛很多。 如果他想参加,就必须放弃之前一直参加的组别,专攻跑步。
在马德民的帮助下,陈盆滨飞赴法国抗击“勃朗峰”,成为第一个登上“勃朗峰”的中国人。 之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各大洲的极限马拉松之旅。
陈盆滨是第一个在七大洲完成极限马拉松挑战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极限马拉松比赛冠军的中国人。 2014年获得南极100公里冰雪马拉松冠军,成为首位获得世界极限马拉松比赛冠军的中国人。 2015年,成功完成100天跑100场全程马拉松的挑战,并与经纪公司盛力世家共同打造“挑战100”赛事品牌。 2016年和2017年,陈盆滨两次挑战澳大利亚1000万级超级马拉松,分别获得第4名和第11名。
此后,他也顺利完成了100天跑100场全程马拉松的挑战。 普通人每天跑10公里,一年365天,非常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 但像陈盆滨这样,连续100天每天跑42公里的马拉松,已经超越了人体的极限。 因此,他成为了中国极限马拉松赛场上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姚明作为陈盆滨《挑战100》的第一位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需要更多像陈盆滨这样的体育‘民间高手’。”
陈盆滨希望用自己挑战极限的行动,激励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实现中国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
姚明对此深表赞同:“现在越来越多这样的体育人受到社会大家的尊重并创造价值,这让我们对体育的理解有了更大的突破,我们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人。”。 他认为,增加体育人口是中国体育突破和变革的关键因素。
跑了10多年,陈盆滨从未进入过专业球队,但他对跑步有着深刻的理解。 秘诀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肯尼亚马拉松选手的跑步视频。
跑步改变了他。 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满口脏话的渔夫,而是变成了一个口口声声说“谢谢谢谢”“辛苦了”的绅士。 跑步给他带来的精神变化多于物质变化。
在中国,极限越野赛事的商业价值已初步显现,并有从“民间越野跑”向赛事大“IP”转变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
继城市马拉松之后,极限越野赛成为创业者和运动爱好者的“新宠”。 目前,香港的乐施会100公里毅行者、TNF(北)100公里越野跑、四姑娘山越野跑和100公里戈壁越野赛已初具规模,广受欢迎。
如果给越野跑算一笔经济账,先对比一下马拉松。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为500万,人均报名费在100元左右。
但是越野跑就不一样了。 以绕四姑娘山的越野跑为例。 成本约为6000元。 随着规模和人数的增加,未来收益可期。
- 结尾 -
精彩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