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翅膀助农民飞翔
以农为主,是国家的轮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用镇流器的作用才能越来越稳定。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科技强县”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将科技元素融入各方面农业生产。 按照增产增效、支持良种良法、农机农艺一体化、协调生产生态的原则,加大科技政策和科技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开展领域科技服务。
农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兰州高原夏菜、马铃薯、百合、玫瑰、中药材、瓜果、畜禽等产业链发展和种业振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加快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产品质量; 积极拓展农业科技服务领域,推广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生物有机肥替代等一批现代农业实用技术,让科技保障粮食安全、粮食供应和乡村振兴。
如果你种下土地而不选择种子,即使你死了也会筋疲力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 近年来,该市种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较多农业科技人才的优势,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种子集散地和马铃薯种子生产基地。 目前,全市拥有许可种子企业27家,总资产10亿元。 获证企业年销售种子3800万公斤,科研总投入2368万元。 全市精选审定蔬菜、瓜类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161个,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数量居全省第一。 新品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为全市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好的品种需要与好的技能相匹配。
多年来,在兰州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各级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兄弟并肩作战——他们心甘情愿地行走在乡村,当农田的“卫士”,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技术攻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以新模式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到农村和田野。
今年,兰州市农业农村局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体系,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创建“三农”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粮食作物、瓜果、中药材 10个农业科技服务队,家禽、草饲牲畜、马铃薯、休闲农业,选派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农业部门作为班子成员,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机农艺一体化,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培养“田秀才”、“土特能手”和“农创客”,用智力支撑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目前,兰州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119.71万千瓦,全市拥有拖拉机42522台,联合收割机114台。 全市主要农作物农业机械保有量509.1万亩,其中机耕253.06万亩,机播143.65万亩,机收112.39万亩。 全市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54%,其中小麦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为98%,玉米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为89.83%,玉米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为89.83%。马铃薯种植收获率为87.75%。 兰州农业生产已步入以农业机械化为主的道路,效益成倍提高。
农业稳定、充满信心。
2022年,本市扎实推进“地面储粮、科技储粮”战略。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5.88万亩,同比增长4.41%; 产量将达到32.2万吨,同比增长1.45%。 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4.8万亩,同比增长6.2%; 产量213.6万吨,同比增长8.2%。 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4.97亿元,同比增长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8元,同比增长6.1%。
科技的翅膀伸向兰州农业全链条,支撑兰州现代农业“加速”运行,助力农民腾飞。
今天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样子了。 以科技为支撑,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换代; 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以科技赋能,农业合作社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如今,现代农业的新画卷正在兰州徐徐展开。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科技成果有效落地,兰州农业也在不断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我们期待兰州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展翅高飞,走向生态可持续发展。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