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与国家稳定

日期: 2023-06-24 06:00:44|浏览: 412|编号: 1855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产阶级与国家稳定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体育史》和《政治学》两本书,重点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因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最佳政体的论述,中产阶级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想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中产阶级的定义,因为“中产阶级”的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 然后从当前中国的现实出发探讨中产阶级与国家稳定的关系。 看起来《运动史》和《政治》这两本书的内容关联性不是很大,但我认为对中国共产党所执行的路线和政策以及中产阶级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有些“疯狂的想法”。

关键词:中产阶级; 稳定

《运动史》是一部论述中国不同时期的路线和政策的经典著作。 由于不同时期的斗争目标不同,所实施的政策自然也不同,不同时期对不同阶级人民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也不同。 但有一点基本是不变的,那就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革命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这一事件,中国基层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社会重组,使广大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亚里士多德不愧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尽管他的一些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有些局限性,但他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他在《政治》一书中主要讨论城邦问题。 他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主人和奴隶之分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和性格。 同时,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位。 具有局限性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 然后又解释了城邦必须具备的要素,就是城邦内部必须有差异,就像刚才所说的。 二是财产适中,既能满足城邦的需要,又能防止周边诸国觊觎。 但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关注的是城邦的政治制度。 他详细介绍了现存的各种政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变。 他认为,政权之间存在更迭,但变化不是随机的,更迭并不意味着颠覆。 接下来他研究了政权维持和政权更迭的原因,以及每种原因的后果。 最后,他对政治制度中的议事机构和权力组织、各种官职和各种法院的设置、它们之间的区别以及适合哪种政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非常细致和深刻,尤其是他对最佳政体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亚里士多德关于最佳政府形式的讨论是对大多数城邦和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生活。 他认为,平庸的生活一定是最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这种平庸。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城邦都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非常富有的阶级,另一部分是极其贫穷的阶级,还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阶级。

在人们眼中,中庸或者节制是最优越的,处于这种情况的人最容易听从道理。 处于极端情况下的人很难服从理性的安排,也最容易犯罪。 这两类人的罪行一方面源于暴政、流氓行为。 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拥有中产阶级的城邦一定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理,这完全符合城邦的自然本质”。 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应该是由中产阶级统治。 任何拥有大量中产阶级的城邦都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理。 当中产阶级强大时,它可以比其他两个阶级的总和还要强大。 否则,至少应该覆盖任何其余的类。 中产阶级参与的权力斗争可以改变权力平衡,防止政治制度演进到任何极端。 因此,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符合中庸之道的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只有这样的政体才能消除政党纠纷。

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的定义可能是基于经济和品格方面,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也在发生变化,但经济方面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事实上,明确提出“中产阶级”一词的是英国人詹姆斯·布拉德肖。 在他的观念中,他认为贵族是上层阶级,农民是下层阶级,资产阶级是中层阶级。 马克思等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统治阶级,工人阶级是被压迫阶级,其他群体主要是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构成中产阶级。 列宁和贺军也有类似的想法,我认为这种思想对中国未来的路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暂且把农民看成一个群体。 实施时,基本上是根据土地所有权和开发程度来划分等级。 地主、富农基本上属于剥削阶级。 被压迫。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实施中,坚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 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从而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我把“体育史”和“政治”放在一起讨论。 我们也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几千年前的事了,但是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经过适当的修改也可以用来解释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 当今更常用的中产阶级概念的使用受到了社会学家韦伯的影响。 以往对中产阶级概念的定义是基于社会关系,而韦伯则根据社会等级制度来定义中产阶级。 等级视角,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排名体系。 中产阶级是介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地位群体。 他们在各个社会经济地位排名等级中处于中间位置。

对中产阶级概念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对中产阶级的进一步分析,不同的概念定义也会导致不同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中产阶级概念的简单回顾,我们发现韦伯的“中产阶级”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基本上都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我讨论的问题是中产阶级和国家的稳定。 之所以提出这个研究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最佳政治制度的论述认为,中产阶级对于城邦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学者也有类似的想法,认为国家体系中中产阶级的多数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保障,即“中间大,两端小”。 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产阶级占多数。 我们把这种类型称为“梭式”。 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当代中国,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缺陷——贫富差距太大,中产阶级不是特别多,这是中国一直存在的问题。试图解决。 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极端情况下极易失去理智的控制,这在现实中也可见一斑。 比如云南火车站恐怖事件。 这些暴徒通常都是社会底层的人。 他们对社会充满仇恨。 因此,当他们受到某种宗教的迷惑时,很容易出现一系列极端的行为。 这只是社会的最底层。 一个例子,却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是由大多数处于极端状况的人组成的,那么社会问题也会经常出现。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问题确实刻不容缓。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产阶级的多数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他没有提及如何增加中产阶级的数量。 我讨论的问题是国家稳定和中产阶级的关系,但是什么样的国家才算稳定。 事实上,移动社会是稳定的。 中国贫富差距拉大、中产阶级不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是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差。 近年来,我们听到的比较流行的词是“官二代”、“富二代”。 这实际上是阶级固化的体现。 徐日光在《祖影之下》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 他论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本质,认为中国古代的社会流动性非常高,这是中国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中国有句话叫“富贵不三世”。 过去我们可能会从品格的角度来理解,说子孙不贤,使家族衰落,但其实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流动性的反映。 富人不会永远富有,穷人也不会永远贫穷,财富在社会中流通。 这与“官二代”、“富二代”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中国仍然需要一种不同的社会机制——大多数人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手段获得一定的社会目标,这是根本。 (作者单位:沉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