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径历史性突破背后的“黑科技”
一个内置红色牵引绳、黑色外观的长方形盒子,堪称田径场上真正的“黑科技”。 其智能可变阻力技术不仅可以提供不同强度要求的训练条件,还能准确反映运动员的情况。 运动过程中左右腿产生的爆发力、力量和动作速度,数据中的峰值和平均值会以曲线的形式显示在平板电脑上,教练会以此作为部分依据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
这个神秘的“黑匣子”是一种便携式速度爆发力训练和测试装置。 它无数次出现在苏炳添的训练镜头中。 东京奥运会后,它也出现在王嘉楠的训练场景中。 与以往帮助“亚洲飞人”提高“跑”的质量不同,在跳远领域,可以帮助王嘉楠调整跑、跳的技术问题。
今年尤金田径世锦赛上,26岁的王嘉楠以最后一跳完成惊人逆转,以8.36米的成绩夺得男子跳远金牌。 ”,留下“科学训练”有助于突破的“合理”。
“如今,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从2014年开始,科研出身的王国杰一直辅佐外教兰迪·亨廷顿,帮助中国田径短跑组和跳远组取得突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精英运动员的背后是一支由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营养保障、器械和心理咨询等领域的成员以及科学应用等领域的成员组成的“复合团队”。技术涵盖田径训练、科研评价和康复保障等方面。
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田径的蝶变,可以浓缩为一个细节:苏炳添曾经用脚测量起跑器位置与踏板之间的距离,但每次比赛所用的鞋子和起跑器型号不同,测量结果并不准确,现在,苏炳添赛前会带上卷尺,毫米的“真理”体现了从信仰“经验”到尊重“经验”的转变。中国田径“提速”背后的“科学”
突破离不开“黑科技”
观念的转变与Randy等一批顶尖外教的到来有关。 这10年,得益于中国田径协会制定的“1516行动计划”,曾带领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迈克尔·鲍威尔和前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班克斯的传奇教练兰迪从2013年起2010年,我开始与中国田径结下不解之缘。
王国杰记得,当他第一次接触Randy时,对方给他发来了很多文件和材料,而他被要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澄清所有的文字和术语,并站在同一语境中”。先和他交流,然后再和运动员交流。” 慢慢地,王国杰发现这并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训练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比如兰迪强调“休息”的重要性,有的球员“质疑”训练量太少;兰迪热衷于技术设备,但一些教练仍然依赖秒表或“眼睛看到的东西”。
“随着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走向国际赛场,比赛水平越来越高,依靠秒表或者肉眼的经验已经不能满足高水平训练的需要。” 王国杰发现,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对科学的训练方法感兴趣。 雅加达亚运会苏炳添跑出9.92秒夺冠后,人们的接受度发生了显着变化。
2017年被任命为苏炳添主教练之前,兰迪借助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实际观察,指出苏炳添的百米技术在节奏分布、跑动技术有效性、高速动作力量等方面存在问题。当时。 “简单来说,跑步的效果还不够。” 王国杰表示,因此,兰迪建议苏炳添改变脚在起跑架上的位置,完成第一次转变。 正式成为“师徒”后,兰迪参照“冠军模型”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状态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和分析。
苏炳添在2019年共同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男子100米短跑:回顾与展望》论文中表示,“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兰迪教练将使用训练前评估的结果和训练后的评估结果以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为依据,确定运动员当天的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协调性和技术训练负荷测量,从而保证运动员在获得最佳训练效益的前提下避免受伤和过度训练。在专项素质训练过程中,教练还会通过多种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监测,确保训练负荷测量和运动技术的优化。 他还透露,他科学训练中常用的装备多达19种,“连晚上的睡眠也有监测。可以准确及时地掌握球员的身体状况。”
“你知道,在百米跑道上提高0.01秒是多么困难。” 王国杰表示,苏炳添跑100米需要47-48步,而且几乎每一步都有讲究。 例如,国际田径界著名的生物力学专家拉夫曼收集了许多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数据,并建立了数据库。 输入苏炳添的各种数据后,他会得到一个接近最佳的模型,可以用来比较、寻找不足、改进挖潜,“通过东京奥运会前的几次系统技术诊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出在起跑和中跑两个关键环节上。因此,团队帮他调整了起跑台上两个踏板的距离、中跑时摆腿的角度、腿部的角度。” 折叠范围和其他问题。”
在科学训练的帮助下,苏炳添在2017年险些选择退役。到2021年,他将刷新9.83秒的亚洲纪录,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100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 “这一突破进一步掀起了行业拥抱技术的热潮。” 王国杰表示,教练员的秒表逐渐被分段计时或电子计时设备取代,同时体能训练时的监测设备、技术诊断分析设备以及训练后的随身携带。 回收设备等一批“黑科技”正在迎来广泛应用。
关键是“2%”
“我只是教练的2%,另外98%的教练是科学。” 兰迪对技术的态度再清楚不过了。
对此,王国杰也有同样的感受,“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会直接影响教练员的训练思路。” 他以力量训练为例表示,“最佳的训练安排会受到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的研究结果的影响,比如小鼠、人体训练对照实验可以让我们探索不同负荷刺激下的最佳效果” ”。
厨师的厨艺是把新鲜的食材变成一桌营养均衡的荤素菜肴的关键。 运动训练中收集到的数据也需要教练员进行“解读”,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计划科学有序地融入到一定时期的训练中。 “这就是那2%,执教的艺术也是胜利的关键。” 王国杰说道。
在科学数据的“放大镜”下,很多运动员需要突破自己的习惯动作,找到新的发力点。 “这个时候,我们不会直接用数据来和运动员交流,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焦虑。我们通常会调整训练细节,让运动员逐渐适应新的动作要求。” 王国杰表示,“苏神”还面临着重新准确前10步的步长和落脚点的问题。 当时,教练组用胶带在场边做标记,运动员只需集中注意力,动作就会自然形成。 有时候,有效的指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解释用脚“刮地”的动作时,兰迪提出“把你的脚想象成一把锤子,地上的点就是钉子。你所要做的就是完成钉子的敲击”。 这件事。”
同样,因跳跃腿腿筋拉伤而未能从东京奥运会复出的王嘉楠,也面临着技术动作的调整。 在近十种常用技术装备的辅助下,教练组发现他起飞前摆腿落地的积极性不够,身体重心自然下降也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专项力量训练外,还需要利用训练器材创造一个理想的发力环境,让他们体验到关键环节的发力。
看似复杂的命题,化作王嘉楠训练场上起跳板前放置的两块橡胶垫,帮助观察他的力量是否到位。 但在苏炳添脚下,“体验力的关键环节”的方法是在他的右脚起跑台上放一个空矿泉水瓶。 王国杰解释说:“如果用力到位,他就会踢瓶子,瓶子就会响。看似简单,却能有效改变用力不足的情况。”
还隐藏着苏炳添走路时经常叼在嘴里的气球。 这是帮助他熟悉腹式呼吸法的利器。 通过刺激膈肌充分参与呼吸动作,提高通气质量。
有时候,一根鞋带也隐藏着教练的巧思。 去年东京奥运会获得女子800米第五名,创造了中国运动员在该项目的奥运会最好成绩后,王春雨在微博发文感谢兰迪:“我认识兰迪10个月了,自从第一次见面我就蹲了下来,给了我最好的成绩。鞋带,到了(我现在)奥运会第五名,一个伟大的教练,他让我再次有了梦想”“他非常执着,非常自信,而且他将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七十多岁的兰迪蹲下来给王春雨系鞋带,令人感动,但从教练的角度来看,王国杰捕捉到的是兰迪对细节的“关注”,“系鞋带的方式与鞋面与运动员脚背的贴合程度也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 在与兰迪一起的8年时间里,王国杰等一批年轻教练明白了“98%的科学”的重要性,甚至认识到了“2%的执教艺术”的必要性。
“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比较分散,需要一个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挖掘数据,这对科研人员或培训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国杰坦言,当科技助力运动训练已经成为常态,球队也需要不断进步,更好地挖掘运动员的潜力。 他记得兰迪在世锦赛后的“预言”:“如果苏炳添能坚持训练,明年应该会有惊人的表现;希望能登上巴黎奥运会的领奖台;王嘉楠理论上有实力挑战8.5-8.6米,需要时间仔细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