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的建议,别再去健身房玩手机了
夏天真的来了,在深圳气温还没有达到赤裸裸的程度之前,周围的人
朋友A坚持每天6:30起床,不管天气如何(周末除外),按照自己收集的视频练习半小时瑜伽;
朋友B每天晚上下班后坚持跑步5公里以上。 为了激励自己,他故意挂了X Fish上运行的代理的链接;
朋友C拿到了游泳卡,利用午休和周末的时间学习游泳,声称游泳是减肥的最佳捷径。
虽然方法不同,但小伙伴们的目标却很一致——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合影中唯一需要P图的人。
你想去健身房吗? 谁去健身房? 谁最近减肥了? 成为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说服自己下定决心减肥,我还给自己算了一笔:一张年卡3000元左右,平均一个月才200元。 我一周去五次,一次费用十几块钱。 四舍五入意味着没有钱。
还等什么,赶紧去健身房吧! 想着自己的天鹅颈和小蛮腰,当天晚上算完后就迫不及待地冲去健身房。
然后
去健身房之前,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周计划,准备傲慢地立起“不减十斤不放弃”的旗帜。
在跑步机上弹跳了10分钟后,我告诉自己,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毕竟你是新手,慢慢来。 然后我就坐在那里玩手机一个小时,就叫——
第二次去,比第一次去好多了。 除了在跑步机上多跳几分钟外,我还无意中踩了一会儿自行车。 至于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看着别人满头大汗,时不时安慰自己:
第三次,算了,太累了,走不了。
第四次,仔细想了想,我没有必要减肥。 照片有点pp,但我还是能看到。
...
这么一拖,健身卡就变成了洗澡卡,目前正在考虑带某条鱼转出去。
夏季临近,减肥的人们就像空中飘荡的柳絮,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你。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随意点开的都是马甲线、天鹅颈女神。
于是,在这样的刺激下,广大上班族纷纷投身健身大潮——
健身第一天,“坚持下去,我一定会减肥”
健身第五天,“其实减肥不用运动,晚上可以少吃一点”
健身第十天,“生命在于静,不锻炼身体,不还可以活几千年吗?”
很欣慰的是,虽然我身边朋友的健身卡不止一张,但他们的情况并不比我好多少。
女生去健身房,基本都是跑步10分钟,自拍1小时,然后写一篇文案:“今天打卡”。
人们去健身房锻炼 15 分钟,然后坐下来观察周围的人一个小时。
自从买了健身卡,大家的谎言一半都给了健身教练:“今晚暂时加班”、“朋友带我去参加聚餐”等理由。 不知道教练是不是听腻了。
在减肥健身的道路上,每个人的表现往往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在减肥的道路上,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乐意为自己花钱,尤其是健身卡。
一开始,拿到健身卡的小伙伴们还是有一些野心的。 两节课后:我从来没有设置过这个标志。
对于他们来说,后续的健身卡只是发朋友圈时的辅助作用:又去健身房半个小时,今天我也是一个自律优秀的单身青年。
一周瘦肚子、两周完美腿型、一个月获得马甲线、三个月减掉20斤……看到微博上那些博主的健身运动教学,大家的动作都很一致——转发、收集!
事实上,这些视频被转发、收藏后,基本都被“雪藏”了,更谈不上用来练习了。 秉承“转身即练”的原则,当代人将这种新的健身心理安慰方法称为“云健身”。
天王杰伊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肥肉一直都是平等对待的。
在所有朋友的减肥清单中,奶茶应该是被列入黑名单的。 但,
为了让自己安心喝奶茶,逻辑鬼创造了一系列真理理论:
“我立了100天不喝奶茶的旗号,但喜茶是果茶,所以不算”
“奶茶就是茶,牛奶健康,茶健康,不会发胖”
“奶茶加冰块,冰凉了,正好减少热量,喝了也不会胖”
每一位减肥失败的朋友,脑子里都有一出合乎逻辑、感人至深的戏剧,支撑着自己在“快乐减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自己最终骑向相反的方向。
所以,听我的话,最好不要办卡,反正过了这几个月,就可以捂肉了。
与其在健身房使用手机,不如在家玩。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