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休闲农业 让“头雁”飞得更高,带领“雁”走得更好
在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江田村,陈英(中)正在检查刚收获的土豆。
福建“头鹅”项目学员赴浙江参加体验式培训。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这几天,福州市长乐区融端农业合作社社长王一端刚刚结束了对浙江的考察。 邻镇的粮农大户陈英迫不及待地赶到家中讨论检查经验。 王一端印象最深的是诸暨市米果镇。 这座集“吃、买、游、赏、学”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小镇,成为当地网红打卡地。 同样热衷于发展休闲农业的王一端和陈颖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王一端、陈英是福建省农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鹅”工程的同学。 这次浙江之行,就是体验式修炼的内容。
眼下,福建正在全面实施乡村产业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头雁”。 项目计划每年为全省各县(市、区)培育10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能领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头雁”队伍,带动全省新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头鹅”的成长与困惑
陈英,在新农民与传统农民的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头雁”。
2011年,陈英还是三明学院体育专业大二的学生。 由于训练时受伤,她休学回到家乡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江田村。 与此同时,家里发生火灾,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他干脆辍学来帮助父母打理家里的土豆生意。
长乐是福建省马铃薯主产区之一。 冬春种植马铃薯,夏秋轮作水稻,是该地区主要的耕作方式。 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陈英的父母种土豆已经有20多年了。 2010年,他们还成立了利丰农业合作社,吸引了20多名农户参与,经营面积达2000多亩。 与父母“凭经验种地”不同,陈英主张“科学种地”。 一有时间,他就向当地农技部门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学习。 但陈英发现,这些耕了半生的农民从心底里拒绝新技术。
“以植保环节为例,传统的方法是看到虫子就喷农药。” 陈英表示,防治效果的关键在于是否选择了最佳施药窗口。 幼虫对植物的危害比成虫更大。 因此,在幼虫花期集中用药效果更佳。 为此,他引进了一套害虫预报系统。 系统可自动诱捕害虫,统计分析虫情,根据虫期规律推算用药黄金期。
看到虫子但无法立即喷洒它们? 村民们直言没听说过,什么也不会同意。 于是,陈英带着植保专家来到合作社开辟试验田,并召集村民观摩生产。 结果表明,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案后,用药次数减少了两倍,成本降低了40%,产量提高了20%。 眼见为实,自然深信不疑。 曾经对大学生种地不屑一顾的村民,现在总会去陈英家问:“什么时候喷药最好?”
“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光说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带领他们到田间地头看效果、对比。” 回乡十多年,陈英逐渐摸清了与农民打交道的方略,逐渐成为一名农业外行。 成长为一名能带动一方的农村“头鹅”。
陈英积极学习先进农业种植技术,继续深造,获得四川农业大学学士学位。 多年来,他引导村民用资金、土地、技术投资合作社,构建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 他先后购置农机具30余台(套),为周围3000多亩农田提供耕作、防收全过程机械化服务; “学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与江田供销社开展战略合作,统一采购农资……然而,这位“90后”领导却有了新的困惑。 近年来,马铃薯行情不错,但单一产业结构的附加值毕竟不高,且经常面临霜冻减产的风险。 陈英想,能否带动村民发展深加工、乡村旅游、科研等产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道路。 早在2019年,他就尝试开办一个水果采摘园。 但几年下来,既不盈利也不亏损,生意不温不火。 陈樱苦苦寻找突破口,却又拿不定主意。
这时,一项“头雁”群体繁育计划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
事实上,陈英面临的,是农村“头雁”普遍的困惑。
“乡村‘头雁’最大的使命就是团结带领农民,振兴农民、富农,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重建传统农业,带领小农走上正轨。现代农业发展”。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黄顺荣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头雁”群体。 他认为,要充分激发“头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首先要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一些‘顶尖雁’可能擅长养殖,但对政策方向、行业趋势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很难对接有效资源。”
“头鹅”项目直击痛点。
去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国实施农村产业振兴“头雁”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对“头雁”群体进行系统培训和综合扶持。 同年8月,福建“头鹅”项目启动,首批800只“头鹅”由福建农林大学拟培育。
“我们根据领军人物从事的行业类型和自身需求,进行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式培育。”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育融合发展专家、“头鹅”项目班主任刘飞翔表示,每个学生需要接受一年的培养,其中包括60小时的在线学习、120数小时的强化教学、一系列的考察访问以及导师团队的帮助和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和需求而来,带回新理念、政策信息、市场资源、合作网络。” 2月15日,福建“头鹅”项目第四期高效生态种植培训班开班。 陈颖和王一端成为同学。
《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管理者基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产技术》、《农作物绿色防治与农药科学使用》……在强化教学阶段,这些量身定制的课程丰富了陈颖的知识结构。 带着疑问而来的陈颖也从一系列乡村振兴案例中得到启发。 平潭综合实验区金井片区龙海村第一书记尤祖勇分享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案例,让陈颖找到了联系农民、促进农业发展的新切入点并致富农民。
龙海村位于牛髻山风景区脚下,一直有着浓郁的文艺气息。 早在清代,文人雅士就在此开设书院讲学。 但过去该村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收入薄弱。 随着一批农村人才和政策资源下乡,当地规划催生了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 其中,主导产品“平潭·龙海阅读小镇”项目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山水田园风光,打造独特的复合型阅读空间,在与周边休闲农业项目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的边界和想象力。
强化教学后,专业支持仍在继续。
根据培养计划,福建农林大学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支导师团队,包括一名专业导师和一名实践导师。 经过双向选拔,陈颖的同学王一端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讲师苗立祥、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天祥组成一对。
日前,苗立祥带着团队来到王一端工作的长乐市容端农业合作社。 王一端是当地果蔬种植大户,草莓是他的主要产品之一。 在生产上,草莓多采用分株繁殖,易发生斑驳病毒、叶皱病毒等病害。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技术要求:能否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批量生产脱病毒疫苗? 无独有偶,苗丽香的研究方向是草莓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 两人一拍即合。 王一端希望引进组培育苗技术,解决生产中的病害问题,同时以此扩大经营范围,发展脱毒草莓育苗产业。
打造“头鹅”养殖生态系统
“头雁”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头雁”的培育也非一日之功。
“过去,对新农民的培训大多是‘一锤子买卖’。” 黄顺荣认为,乡村“头雁”在自身发展、带动农民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的新问题、新情况,阶段性培训很难解决根本痛点。 关键是建立常态化机制,为“头雁”提供可持续支持。
因此,作为“头鹅”项目的承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提出了构建“头鹅”养殖生态系统、打造“头鹅”终身互动学习平台的设想。
根据概念,这个平台将包括线上和线下部分。 线上平台将为“头鹅”搭建一座供需桥梁。 在这里,信息不对称将被打破。 “头雁”可以在网上发布展示自己的产品和项目,通过平台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还可以发布技术等需求,即时匹配专家资源。 了解科研机构和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需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商业模式。 线下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众创空间。 这里将重点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头雁”创业成果、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案例和模式以及独具特色的标志性产品。 这里也将成为“头雁”妈妈的家。 在这里,他们可以扩大联系、交流互动、集思广益,也可以进行项目路演、商务洽谈。
“作为开放平台,我们还将面向社会,引进农业技术、金融、物流、营销等资源,吸引农业产业链不同节点的主体入驻,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 ,让村庄‘头雁’在生态系统中实现自我增值。” 刘飞翔表示,当这些“头雁”羽翼丰满后,可以向外界输出经验和服务,委托其进行项目运营,从而实现成功模式的复制和推广。
“头雁”培育与大学教育也将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协调发展。
去年挂牌的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是福建省第一所高校设立的乡村振兴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苏世鹏表示,“头雁”培育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模式,将作为教学案例融入到大学教学中,培育优秀“头雁”。还将作为实践指导员参与日常教学,助力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