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总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
继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如何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政策,
突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瓶颈?
如何驾驭最新潮流和潮流,
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春天,山花烂漫,广阔的乡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休闲观光的游客。 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完善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加强人才储备、培育新业态……一系列推进战略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正在探寻。逐渐清晰起来。
数据
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累计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人,惠及672万农民。
制定标准,强化规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农业部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持续、有序、规范发展。
2015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发展农业多元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税收、金融和公共服务。
2016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推动管理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夯实政策制定基础。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地纷纷出台实施措施。 安徽、山西等省份相继出台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 大部分省份还编制了休闲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湖北、山东、广东、四川、新疆等地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
农业节庆教育品牌树模式宣传推广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28个,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70个,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项。 全国培育了一批生态环境优良、产业优势较大、发展势头良好、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发展模式。 各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建设活动。
此外,各地竞相举办花椰菜节、桃花节、葡萄节、草莓节、采茶节等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农业节庆活动。 云南“罗平油菜花节”、“腾冲花海节”,江西“农家菜大赛”,湖北杜鹃节、小龙虾节等,精彩纷呈。
此外,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了从全国到地方的立体宣传网络。
建智库助力脱贫攻坚构建利益共赢机制
2016年,农业部针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围绕休闲农业扶持政策、发展战略、标准设计、营销推广等开展培训交流,培训各类人员4000余人次,极大提高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政策。 同时,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专业和课程,指导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广播学校编写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教材,提供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
此外,农业部按照“讲课+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省份贫困地区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学习培训(地区)。 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考察、现场实践,帮助贫困地区村干部转变思想、学习思想、结对、减负、出行,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撑智慧、立志,资源和市场,初步探索出“三选”、“三结合”、“三对接”产业脱贫新路子。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其增加收入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村民自治的社会功能。 推动农区变景区、园林变公园、劳动变体育、农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让农村闲置土地得到利用,丰富农民休闲时间,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传统文化可以活跃。 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绿化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乡村旅游
规划要点
商河牡丹认为,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的目的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潜力,明确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功能定位。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般来说,在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农业产业背景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背景。 一是产业要形成规模; 第二,产业背景要形成景观;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2、解决乡村旅游目的地定位问题
科学、合理、准确的定位才能保证乡村旅游走上发展的正确轨道。 规划者应客观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区位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乡村旅游资源特征和乡村产业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象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功能定位。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未来发展。 明确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方向。 定位从宏观上明确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错误的定位将导致旅游目的地整体发展的失败。 通过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解决旅游目的地定位问题是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3、解决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规划和项目设计问题
既满足市场需求,又符合乡村旅游目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旅游产品,才能产生强大的市场吸引力,极大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成为决定乡村旅游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 因此,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者应充分重视旅游目的地的产品规划和项目设计,立足资源、产业、市场,立足本地,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设计项目。以及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的项目。 产品,切忌闭门造车,更不能走老路、重复建设。
四、解决乡村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 例如,由于个别村庄道路交通不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农民收入仍然微薄,生活贫困。 乡村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瓶颈。 通过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如何解决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是规划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作为规划者,应充分重视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对道路、服务设施、供水供电等研究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而不是敷衍了事。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保证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解决乡村旅游目的地用地问题
土地是保障我国13亿人民最基本生存需要的重要资源,是农村的重要资源。 虽然乡村旅游规划不是土地规划,但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农业、旅游、工业等多种产业形态,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乡村旅游规划必须包括土地利用的相关内容而这部分往往成为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乡村旅游规划要重点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一般农田调整利用、耕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整理等问题,确保乡村旅游基本农田面积国家规定的18亿亩不变,统筹全区粮食生产。 经济作物生产方面,在尊重本地区农民意愿的同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切实调整乡村建设用地用途和利用结构,解决好用地可能遇到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问题。
六、解决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保障问题
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保障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营销方式、居民社会控制方式、旅游配套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开发时机、防灾系统规划设计、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的解决方案。这些方面都是乡村旅游规划的后期工作。 有些策划者并不重视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都是套路,无关紧要。 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忽视这部分规划,就会导致乡村旅游的失控。 规划成为纸上谈兵,前期工作没有落实或根本无法落实。 因此,乡村旅游规划编制者应充分重视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保障,从思想高度和规划实际行动上把这部分提高到一定高度,并组织相关人员做好这部分工作。
七、解决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问题
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发生较大的调整。 将各村农民集中到中心村,甚至让农民住进高楼的做法,是彻底改变村庄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愚蠢做法,而且会后患无穷。 在规划中,最合适的集中是保持“大分散、小聚落”的格局,让农民不失去土地,依靠自有资源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