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跑步APP引发师生对抗:强制锻炼加深对跑步的厌恶
高校办APP引发师生对立——
科技覆盖的体育活动应更加“以人为本”
面对手机应用商店“点击评分”栏后面的五个空心五角星,马琳“实在是一颗星都不想给”。
这是学校要求使用APP来完成跑签到的第二个学期。 然而,“体育课无缺勤、逃学现象,体测成绩全部达标”的大二学生马琳,在APP上却未能打卡60分钟。 由于1000公里的成绩,他被取消了运动成绩评定的资格。 “这个罪孽太惨了,可以说是残忍。”
马琳介绍,班里一半的学生因此需要重新上体育课,包括但不限于认真跑了40公里但能力有限的学生。 对学校的强制要求心怀不满,彻底放弃的人。
“我跑了3分钟800米,立定跳远成绩是2.3米。我是中小学篮球队的队员。” 马琳率先强调了自己对运动的热爱,并表示自己一直都有跑步的习惯。 “附近公园、学校周围,一般一周两到三次,每次5公里。”
但这对于应用程序上显示的最终结果没有帮助。 “或许是为了安全,软件通过设置校园内的GPS坐标来监控学生的跑步情况。频率也是有要求的。”
马琳的学院位于南方一座省会城市的中心。 校园很小。 晚上,操场上挤满了拿着手机跑步的人。
“看上去我是在跑,但实际上我是在低头寻找感应点,根本跑不了。” 以往戴耳机放开心情的跑步状态已经无法满足。 “‘我想跑’变成了‘我想跑’。跑步的权利消失了。”
马琳担心,对于像她这样的体育爱好者来说,学校的此举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对于更多需要锻炼的学生来说,会加深他们对跑步的厌恶。
“定位模糊,有高架路、湖中心,经常被要求重新跑;偶尔被发现无故作弊,结果无效……”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大学生晨跑后收到考勤记录。视觉中国资讯
在浙江一所大学就读的李淼表示,虽然技术问题可能会得到改善,但由于与成绩直接挂钩,影响学分、奖学金等的评定,周围的学生抱怨用App强制跑步:
“跑步只是为了锻炼吗?跑步应该根据个人喜好,就像吃饭一样。现在突然弹出一个规定,规定每天必须吃什么、吃多少。我又没有要求,谁会要求呢?”喜欢它?”
他发现身边很多同学一有时间就会去操场跑来跑去,但变成任务后,“很排斥,压抑了大家对运动的兴趣”。
更让他傻眼的是,临近期末,很多同学都没有达到“跑”60公里的要求。 两公里,就算跑了七公里。”
李淼不解,“如果是为了鼓励学生动起来,可以适当加分,为什么用一个软件给学生最终的分数是59分?”
然而,老师的看法与学生的看法不同。
“如果以加分的形式存在,学生们会乖乖跑吗?也不一定。” 某高校体育老师马老师介绍,学校原来要求学生长跑,每天早晚都有老师或学生在起点和终点值班。 录音,现在是要求学生带手机给体育老师统一录音。
“男生每2公里一次,女生每1.5公里一次。上限为46次,占期末考试成绩的20%。”
于是,体育成为全校一两百门课程中唯一总分达到110分的课程。 “如果他们一次不跑,只要超过其他人,就得80分,不会因此而失败。”
在马老师看来,他所在学校的政策已经比较“开放”了,但仍有不少学生通过App向他投诉成绩不及格等情况。 他通常会回答:“再跑一次,你会不会很痛苦?” 妥协让他意识到“他们觉得跑步是一种惩罚。
此外,马老师发现,App的出现“解放”了跑步督导员,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跑步,但“作弊”的方式还有很多:
与此同时,携带几部手机代跑、破解软件更改成绩、骑车时摇动手机等等方法层出不穷,“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好”但他们总有办法来对抗你。”
“课外体育锻炼是我教30多年来最难的事情,取消晨跑几乎是每次学生代表大会上的例行话题。” 出国留学的马老师在欧美院校体验了体育的“自由”。 “许多班级都是以俱乐部的形式组织的。”
然而,国内高校体育“必修”意识较强。 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缺乏运动热情的现状,马老师感到很无奈。 他以不断降低的体能测试标准为例。 男孩们进行了50米跑。 原成绩为6.2秒。 ,现在6秒7,“相当于相差5米”。
而1000米成绩也缩短了近半分钟。 “降低要求只是为了让成绩看起来更好,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强制体育锻炼对于当代大学生是有害的。 “不可能。”
马老师表示,十多年前就有“取消体育义务课”的呼声,但国内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严重缺乏,让这一呼声缺乏基础。 “如果不能上体育课,根据我的经验,一半的学生会完全远离体育活动,尤其是女生。”
在他看来,年轻一代对体育的兴趣早在中小学阶段就被磨灭了。 “该培养兴趣的时候,就努力去考试。 体育作为“副科的副科”的形象已经形成,运动技能的缺乏让学生主动选择体育锻炼的可能性较小。”
马老师坦言,大学是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养成终身运动习惯的最后阶段。 “如果必须改变现状,那也没关系。”
“强制锻炼”当然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相互对抗。 “大学生的体质确实很差,大学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强制的,但并不意味着一旦强制,就失去了人文关怀和科学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中学生体联(教改)主席毛振明告诉记者,在承认强制的“必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强制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身心伤害。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如果达不到你会很痛苦’而不是‘如果你达到了你就会很棒’呢?”
在毛振明看来,监督锻炼的跑步APP是新技术环境下的一个很好的尝试,但当它专门用于大学校园时,设计者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喜欢运动的懒学生,并且想想如何让他走出宿舍,去操场,而不是控制和提问。
而学校也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不宜过多依赖未经检验的新技术方法,“尤其是与学术焦灼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是被强迫、被监督的思维,缺乏
据记者了解,目前活跃在各高校的跑步App相当多,部分App还新增了“自由跑”、“发光跑”等功能。 这些变化被毛振明视为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的必要“糖衣”。
但他也强调,技术是可以改进的,但如果外界和学校仍然用旧的思维去使用新的方法,“那么一件好事可能会变成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