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摘要]近年来,黔南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为黔南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并根据黔南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发展状况; 问题; 对策; 黔南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需求。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我国一些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了解乡村文化习俗的场所,有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建设和农民收入。 有保证。 近年来,黔南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当地条件。 成果积极,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黔南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下。
1 黔南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黔南州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40家。 2021年1-9月,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25.48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6.62亿元,利润总额5.36亿元,接待人数17.13亿元。 . 8.9万人次、员工5.5万人、农民3.89万人、学员5605人、节庆86个。.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国家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的通知》和《全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全州将打造重组版休闲农业利用特色农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挖掘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传统工艺,发展农家乐、乡村别墅、休闲农场、休闲农业,丰富农村产业业态,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拓宽农民致富渠道。 2021年,龙里县龙家山国家森林公园、龙里油画草原景区、万潭河生态农业园获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春季)精品景区路线推荐; 荔波县→水富村→万亩精品水果观光带→瑶山古寨荣获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秋季)精品景区线路推介; 贵定县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福泉马场坪街道黄寺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2 黔南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业务项目不多,拓展空间有限
经营者投资发展休闲农业时,往往将思维局限在较小的区域,如贵定县四季花谷、长顺县杜鹃湖等,大多是赏花项目; 水井等景区仅限于采摘水果、钓鱼、餐饮等简单项目。 还有一些休闲农业企业的开发建设随意性很大。 例如,长顺县中原村、龙里县仙马镇鹤乡高寨村尚未制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 同时,农家建筑缺乏特色,对游客吸引力不大。
2.2项目特色不突出,阻碍集约化发展
经营项目缺乏特色,活动内容基本雷同,如瓮安县山书休闲农场、龙里县云集上休闲山庄等,与乡村旅游景点融合不够好。 特别是农场内的农产品大部分停留在供游客观赏、品尝、采摘的水平,缺乏精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更谈不上名牌产品。 同时,大多数休闲农场种植养殖基地规模较小,带动农业辐射能力不强。
2.3标准化程度不高,影响品牌建设
由于休闲农业没有准入限制,大部分经营企业管理滞后,操作流程、营销模式、接待服务、硬件设施、卫生条件、消防安全等有待进一步规范。 例如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平塘县科都镇金星村。 缺乏专业技能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
3 促进黔南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1加强规划布局
坚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互动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全州休闲农业规划布局。 努力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推动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产、高产方向发展。优质、高效、安全、深加工,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效益。 许多工作机会。 编制《黔南州全域山地旅游总体规划》,从都匀核心集散区、南北“两翼”旅游主体功能区、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四个层面整合产品链和产业链。地点、路线。 确定“山地旅游+民族文化”、“山地旅游+天文科技”、“山地旅游+生态养生”、“山地旅游+民宿体验”的发展定位。 支持珞珈风景区、桂兰山风景区、饶家河风景区、毛尖镇影视基地等项目建设,健全完善各类旅游要素,着力推进都匀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 支持以荔波为中心的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度假区、平塘天文科普旅游区、三都民族文化旅游区、独山生态体验旅游区、罗甸贵州最佳寒冷度假旅游区建设; 北部龙里、惠水、贵定、福泉、长顺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 建设瓮安、长顺、福泉等名山名城特色旅游区。 同时,加快推介全州20个重点旅游景区,都匀—贵定苗岭云顶国际高山茶文化旅游度假区、荔波梅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罗甸高原千岛湖国际景观休闲度假区、龙里大学等10个草原生态养生休闲运动度假村等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都匀市平阳村、三都县水阁村、荔波县蘑菇村、瓮安县茶园村等100个特色旅游村。
3.2实施“旅游+”战略
构建多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旅游总体规划指导下逐步构建旅游各产业分规划体系,形成“多规融合、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农旅融合为重点,加快发展福泉、独山、惠水、龙里、罗甸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 不断完善惠水好花红、贵定金海雪山、荔波綦江、福泉黄寺河滨村、长顺凤凰坝、平塘荆州等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和休闲度假功能。农业旅游、茶旅游规划一体化产业基地,切实做大做强建中、澜关省级高效示范园区建设,构筑后昌-永和-澜关、建中-中平等茶旅游一体化基地骨架,打造猴子农场——江界河休闲观光景区建设。
3.3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依托重点自然景观、少数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乡村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资源,持续培育和打造田园赏花休闲度假游、户外休闲游、传统文化游等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乡村体验游。 形成环贵阳北翼(瓮安、贵定、惠水、长顺、龙里、福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带和南翼(都匀、三都、荔波、独山、平塘、罗店)乡村民族文化体验研究教育旅游示范区。 挖掘优势特色,打造鲜明品牌,规划和聚焦现有建设规模大、休闲水平高、活动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接待服务规范、管理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创建升级,挖掘发挥优势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全州知名、全省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放松的好去处。
3.4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积极推广种植业“林菜”、“林菌”、“林药”等立体套种模式和轮作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健康养殖和水产品立体混养,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开展食用菌循环生产。 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大力推广“水稻+鱼(虾)”等生态养殖模式和“猪+沼+粮(菜)”、“桑+蚕+鱼”等种植业循环经济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构建“生产+加工+营销+旅游”的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循环发展。
3.5加大宣传推荐支持
通过举办休闲农业现场推介会、发展座谈会和研讨会、实地考察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展星级评定等,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和收入。 利用新闻媒体对接待能力强、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宣传报道。 根据国家出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配套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休闲农业走规范化发展道路。 对经营起点高、就业机会多、市场前景好的品牌休闲农业企业,探索在税收、土地、水电、信贷、配套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各乡镇(街道)要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