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总结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400亿元,从业人员1100万人次。 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呈现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综合效益显着提高、市场需求不断上升、类型和模式丰富多样、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经济发达地区优势明显等特点。 当前,要着力解决同质化严重、缺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队伍短缺、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0 前言
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休闲观光为目的。 它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一体,紧密衔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 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消费产业形态[1,2]。 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形式[3]。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多元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活。 质量与幸福指数[4]。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特征、类型模型、评价体系、存在问题以及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等方面[5,6,7,8,9,10] 、11、12、13]。
为了解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农业农村部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落实的通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笔者全程参与了调查研究工作,着眼于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探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旅游,由欧美、日本和台湾地区引进[14]。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休闲农业已从单一的农业旅游形态发展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和旅游消费新业态。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创造性阶段。
1.1 萌芽阶段(1980-1990)
改革开放10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率显着提高。 少数农民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活动。 例如,北京举办的西瓜节、桃花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消费[15]。 此时,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功能单一,主要以政府宣传和家庭个体经营为主[6]。
1.2 初始阶段(1990-2000年)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居民经济收入的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 城市、风景名胜区周边农村和农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景观和农产品资源,发展观光采摘相结合的体验农业,开展采摘、垂钓、品尝美食等休闲农业活动。
1.3 发展阶段(2000-2016)
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丰富多彩,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大,种类和模式多。 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休闲农业功能由观光采摘体验功能拓展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科普、养生等综合功能。
1.4 创作阶段(2016年至今)
休闲农业融合文化、科技等元素,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意为核心,逐步向创意农业方向发展。 创意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兴热点,已成为引领农业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创新手段。 2016年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提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使之成为农村富裕、农民富裕的新兴支柱产业。
2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2.1行业规模逐步扩大
在政府积极推动和规划引导下,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回流农村,休闲农业经营者数量持续增加,投资金额大幅增加。 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主体增至33万家[16],比上年增加3万多家,增长11.6%。 在市场需求拉动下,社会资本投资活跃,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休闲农业成为旅游投资新亮点、新热点。 据统计,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投资额为960亿元[17],2015年达到2600亿元[18],2017年增至3500亿元,年均增长36.2%(图1)。
图1 2013-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投资金额统计
2.2综合效益显着提高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供给结构更加优化,要素资源更加活跃,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突破7400亿元,比2016年增加1700亿元,同比增长29.8%; 与2013年相比,增加4700亿元,年均增速28.7%(图2)。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100万人,比2016年增加255万人,同比增长30.2%; 受益农户750万人,比2016年增加78万人,同比增长11.6%。
图2 2013-2017年中国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统计
2.3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城市居民希望到乡村去体验乡村生活,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休闲农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大的。 我国休闲农业消费势头强劲。 2017年接待人数超过28亿人次,较2013年和2015年分别增加19亿和6亿人次[19],年均增长率32.8%(图3)。 其中,仅2017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乡村旅游人数为7900万人次,约占同期旅游总人数的58.6%。
图3 2013-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人数统计
2.4 丰富多样的类型模式
我国休闲农业已从单一的农业旅游向休闲娱乐、观光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度假养生等领域拓展,注重功能衔接、特色互补,这表明人们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不断增加。 各地根据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消费习惯,打造和丰富了许多主题鲜明、类型多样、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目的地,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园区、民俗村、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多种类型[20]。 在此基础上,充分依托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等,进一步创新休闲农业类型,精心发展农业嘉年华、精品民宿、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多种形式,以及共享农场。 ,各具特色的新型休闲体验,开辟了产业发展新途径。
2.5 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主体看,从农民自发发展到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工商企业的热情参与; 空间布局上,由零散分布、分散经营转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 简单、简单、功能单一,达到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 在权益共享方面,从“老板乐”到“农家乐”,更加注重多方联动发展,建立农民、政府、企业多方权益共享机制; 在融资形式上,由自有资金或直接贷款转变为对接登陆资本市场。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粗放到精细、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格局。
表1 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区域分布
2.6 经济发达地区优势明显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截至2017年,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名单,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外,全国共有144个城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 、 111 和 113 家,分别占总数的 39.1%、30.2% 和 30.7%(表 1)。 其中,浙江最多(24家),其次是江苏(20家)和山东(20家),西藏(7家)、青海(8家)和内蒙古(9家)较少。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除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外,全国共有185个、136个、159个。东、中、西部地区,占总数的38.5%。 28.3%、33.2%(表2)。 其中,浙江最多(28家),其次是福建(26家)、西藏(9家)、宁夏(10家)较少。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下降的格局。 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区位条件良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为当地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休闲农业发展实力相对滞后。
表2 中国美丽休闲村区域分布
个人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求旺盛,仍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21]。 由于休闲农业发展时间短,总体发展还不平衡、不足,中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发展模式功能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配套。项目规划科学、用地难度大、管理服务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滞后,农耕文化挖掘开发不足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亟待提升。
3.1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 建设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营销,缺乏乡村景观的升级改造。 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建设比较随意,简单模仿,经营粗放,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的综合一体化、娱乐”和健康体验。 的消费者需求。
3.2 缺乏统筹规划
休闲农业项目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22],没有体现规划优先原则,盲目发展休闲农业,设计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探索不够,丰富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难以满足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需求。
3.3用地困难、资金不足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土地和资金投入,投资回收期长。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面临着用地难、资金不足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越来越少。 真可谓“寸土必贵”。 农民意识到土地的潜在价值,不愿意转让。 他们中的一些人观望并询问价格。 另一方面,休闲农业项目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短期无法实现盈利,资金压力较大。
3.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大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消防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设施不完善。 不健全,不能满足消费者休闲体验的需求。 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3.5从业人员素质低
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结构与产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首先,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 他们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 其次,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培训。 三是产业服务组织和相应人才发展培养不足,休闲农业规划机构参差不齐,职业经理人严重缺乏。
3.6 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对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不足,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 例如,食品卫生、住宿环境、产品质量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很难让游客高兴并满意而归。
3.7 农耕文化挖掘不足
农耕文化、农业历史、民俗文化和现代农业技术没有有机结合。 没有文化支柱的支撑,各个环节衔接不顺畅,精细度不够,乡土气息和文化魅力体现不够,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 福利和社会效益不高。
4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23]。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将呈现快速发展、发展水平更高、贡献日益凸显的发展态势。
4.1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 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品质更加优良,乡村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经营场所创意设计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强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4.2休闲农业产业形态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为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的需求,休闲农业将进一步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 、文化、健康、养老、信息等产业[24],推动产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新业态,增添新动能,为社会提供多种优质产品休闲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功能、休闲保健功能、环保功能、教育功能等突出,满足城乡居民对休闲农业的更多需求。
4.3休闲农业产业贡献将日益凸显
休闲农业产业的贡献将日益凸显。 各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休闲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宽农村劳动力就近创业和农民增收渠道[25,26],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场所看看山水,回忆乡愁。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作者:贾新平、梅雪英、罗海蓉、贾俊丽、伊能、唐凌、赵英杰、刘华洲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