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运动和健身方法)
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受呼吸频率(频率)、呼吸深度(潮气量)和死腔大小的影响。 因此,是否需要增加跑步时的呼吸频率或深度,作为增加运动时呼吸交换量的基础? 这个问题的解释与死区的大小有关。
所谓死腔,是指人体口、鼻、喉、气管、支气管的气体通道(约150ml)。 当吸入的空气经过这些空间时,死腔大小的空气量就会被保留下来,不会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虽然安静休息时每次呼吸的量约为500ml,但真正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空气量却只有350ml。 如果按每分钟10次呼吸计算,安静休息时人体真正的肺部气体交换量仅为 。 增加呼吸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可以明显减少死腔的影响,达到增加肺部气体交换能力的目的。 尤其是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死角也会明显增大。 如果仅通过改变呼吸频率来调节,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不会增加,不利于跑步时对氧气需求的增加。
通过嘴或鼻子呼吸
如何增加呼吸深度? 是跑步呼吸调节的重点。 基本上,当跑步速度不是很快、人体需氧量不高时,可以通过鼻子吸气、嘴呼气来获得更自然的通气调节。 这时,跑步者应尽可能增加鼻子的吸气深度,减少呼吸频率,以获得更好的肺部气体交换效率。 当跑步速度加快时,吸气的深度可以增加,呼吸的频率也会逐渐增加。 如果通过鼻子吸气的节奏不能满足肺部气体交换的需求(感觉需要通过嘴吸气),则说明跑步速度已经太快了。 此时放慢跑步速度显然比调整呼吸深度或频率更重要(呼吸交换量急剧增加代表无氧代谢增加)。
胸式或腹式呼吸
将肋骨和胸骨上提,扩大胸腔,实现空气进入肺部的呼吸方法,称为胸式呼吸。 肋骨和胸骨不动,因膈肌收缩而使胸腔扩张(腹突),实现气体进入肺部的呼吸方法,称为腹式呼吸。 其实,腹式呼吸就是所谓的“气入丹田(下腹部)”的呼吸调节方法,也是增加呼吸深度的有效手段。 跑步时采用腹式呼吸进行调节,可以显着提高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