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摘要:在分析辽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发展中存在的产品形态枯燥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规划城镇化、盲目开发、农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 乡村旅游; 发展研究; 对策
1辽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优势
1.1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农业是辽宁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文化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利用周末进行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 市场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行定位: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定位为农业学习基地;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定位为农业学习基地; 对于中年人来说,这部分群体对子女的消费行为有重大影响,而对于子女来说,可以定位为休闲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体验乡村生活,发挥农民工的作用。校园实践课堂研究,培养实践能力; 针对退休群体,可定位为集农业种植、养生、农家乐于一体的田园生态休闲农业旅游。
1.2 农业民俗文化遗产
辽宁拥有中国三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盘锦稻蟹共生体系、鞍山南郭梨栽培体系、宽甸人参传统栽培体系,成为休闲发展的亮点该国的农业旅游。 它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如辽东满族村寨,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能力,向游客展示奔放的舞蹈、特色的婚礼习俗、独特的美食和民族服饰,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些都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涵。
1.3 农业基础多元化
苹果之乡大连瓦房店东马屯、耿冠牌盘锦优质大米、美味的丹东草莓、火热的北票西红柿等都是辽宁省农产品品牌。 依托现有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科技创新,与教育文化领域融合,开发具有区域优势的新产品。
2辽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产品形态枯燥单一,与高端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辽宁的休闲农业经营服务项目仅限于单纯依靠农业自然资源。 他们大多以采摘和捕鱼为主。 体验活动、农耕文化、民俗资源等内涵挖掘不深,使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缺乏特色和档次。 影响游客体验,游客重游率极低。 另外,农家乐的低端产品只是农家饭菜,无法区分高端、中端、低端消费者,无法留住游客,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市场定位不准确,独立经营,常常单打独斗,没有基本的品牌意识,盲目复制,缺乏创造力,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相对同质化,没有鲜明特色。 有时形成对游客的恶性竞争,导致休闲农业形象恶化,消费需求与供给脱节,乡村旅游优势和特色丧失,乡村旅游规划缺乏考量,导致不利于辽宁休闲农业的发展。
2.3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存在一定的城镇化倾向
乡村旅游建设破坏了传统乡村风貌。 一些地区盲目模仿建设,失去了土味,缺乏乡村总体规划。 设计缺乏创意,空间布局不合理,特色不足。 许多地区盲目追求城镇化。 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比如一些景点、建筑风格、乡村道路的设计,大多是根据城市规划方案进行的。 传统的建筑风格正在弱化,失去了游客的乡村气息和体验。 对游客的吸引力。
2.4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盲目发展问题严重
大多数休闲农业主体缺乏职业道德,发展没有针对性,往往对农村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破坏和开发,践踏农田,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建筑质量不合格。 一些企业为了满足游客的高标准要求,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兴建假冒高档娱乐设施。
2.5 农民参与度低
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多的人进城,农村留不住人才; 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甚至到城市买房定居。 留守群体年龄较大,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导致他们不积极参与自己家乡的建设。 从业人员普遍未经专业培训直接上岗,素质较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3 辽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3.1加强品牌推广和产业升级
农民可以根据现代农业市场的需要种植高产经济作物。 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理念出发,开发配套认养、采摘、收获特色农产品项目,并可与会员制度相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 形成休闲农业特色产品。 农产品专业村连接城市消费者,产生规模经济,瞄准中高端市场,增加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艺术农业的发展可以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 公园规划者应在初期规划中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和方式,植物雕塑、现代立体水培系统、观赏盆栽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品应保留原材料的地方性和本土化特征,不能融入过多的商业背景,从而掩盖产品的特色。
3.2 整合农业旅游相关产业资源
农业旅游的发展要注重传统文化和民俗遗产的横向和纵向多维发展。 结合品牌创意策划,为扩大影响力,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电商直播间等新媒体对项目进行推广。 将农业与教育、文化、科技、创意相结合,形成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通过产业合作,打破原有的互不干扰、共享配套乡村旅游资源的现象,多个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联合起来,形成紧密相连的整体,成为乡村旅游运营合作社。 避免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丰富游客体验,拓展辽宁休闲农业市场。
3.3 打造特色建筑景观
为适应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景观要求,建设多层次的旅游大道,形成交通线路网络,连接主干道与景观,在主要景点之间建设艺术廊道和引导标志、景区标志。风景名胜区; 配置休息场所和公共设施,合理设置景区内艺术小品和园林植物景观,考虑艺术设计和统一装饰风格,形成景区整体景观和特色地域文化。 对于原有建筑,不要一刀切地拆除。 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建筑新的实用功能,将古建筑与自然结合起来,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3.4 保护特色自然遗产,防止破坏性开发建设
政府机关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规范、指导、协调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民俗、名屋、古迹等资源进行统筹记录和保护。城镇、古建筑、古树。 ,为做好乡村规划打下一定的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符合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
3.5提高农民参与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参与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 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才能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急需大批具有管理经验、技术和业务知识的人才。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要狠抓落实,培养服务意识和技能。 在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定期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举办相应的农村电商、种植技术创新等知识讲座实施精准培训,采用线上直播视频讲座,邀请推广站专业技术人员线下提供专业培训。 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和农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可以留住这些人才,扎根辽宁大地,发展经济。
4。结论
综上所述,辽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以农业为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注重传统习俗文化内容的衍生和细化,挖掘地域特色。 吸引全国各地游客,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
[1] 李香菱. 农业旅游发展演进过程及盈利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2017(2):56-57。
[2]程浩. 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J]. 新闻研究指南,2019(9):222-223。
[3] 郑海燕. 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层次[J]. 商业时报,2007(18):92-93。
作者:王鼎成、于心波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