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脚跟痛,别当真,可能是这4种疾病引起的! 这些方法可以缓解!
“医生,我最近走几步脚后跟就疼,这是怎么回事?”
“右脚跟总是疼,尤其是早上起床下地的时候,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这是怎么回事?”
“以前逛街一个下午就可以了,现在走一段路就脚跟痛,这是什么原因?”
...
那么到底什么是足跟痛以及如何治疗呢?
脚后跟痛,一定要认真对待!
脚跟痛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它预示着一些疾病的发生。 因为造成它的原因有很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列出 4 个常见原因:
1、骨质疏松/骨刺:这多是由于老化,脚跟局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 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骼衰退、退化,然后就没有年轻时那么坚固了。 步行或站立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应力性骨折、疼痛、骨刺和骨膜炎。
2、足底筋膜炎:人在走路或跑步时,每前进1000米,脚跟就会触地1000次左右。 长期持续站立或跑步,会使位于足弓处的足底筋膜过度活动、拉伸、挤压,引发足底筋膜炎。 大多数足跟痛的人都与足底筋膜炎有关。 足底筋膜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经常穿高跟鞋的女性也是足底筋膜炎的高危人群。
3、腰椎有问题:很多人想不到脚跟痛和腰椎有什么联系? 由于年龄的增长,腰骶部的马尾神经受到第4、5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压迫而产生“痛楚”,从而导致下肢不适。 其初期表现为脚跟底部疼痛,严重时会伴有半边臀部发冷、神志不清、大腿外侧麻木、小腿麻木等症状。
4、气血两虚:如果妈妈经常出现足跟痛,可能是气血两虚所致。 这是因为产妇在坐月子期间气血两虚,很容易着凉,尤其是脚部,包括脚后跟。 如果产后穿高跟鞋,或者经常赤脚穿拖鞋、凉鞋,一旦着凉,以后的日子就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痛的情况。
中医如何治疗足跟痛?
足跟痛,虽然症状简单,但病因却很复杂。 中医认为,该病多是由于气血不足,脚后跟长期贴地,导致足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堵塞,出现疼痛; 或体质虚,肾气虚,肾主骨,肾虚则阴精不能充养骨末,引起足跟痛。 本病的治疗主要以疏通经络、祛瘀止痛为主。
1. 针灸
太溪、照海、昆仑、神脉、玄中、百会等穴位可与针灸配合使用。 若痛至小腿,可加承山、阳陵泉;若痛至小腿,可加承山、阳陵泉; 气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 血瘀者加隔术、太冲,活血化瘀; 肝肾不足者加甘薯、肾薯、茯苓,以滋补肝肾。
2、拔罐
可选择两组穴位,第一组:成山、太溪、昆仑、涌泉、照海; 第二组:阿是、足三里等穴位。 按压第一组穴位后,拔罐15分钟。 第二组穴位常采用刺血拔罐,常规消毒病灶,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闪拔罐吸出瘀血。 用火针点刺患肢的足三里穴,用闪拔罐法5~10分钟,吸出较多的瘀血。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受风、受凉、潮湿,减少站立或行走,不要长时间穿高跟鞋。
1.休息,减少负重运动
脚跟痛是疲劳的表现,是身体无声的抗议。 在这种情况下,让双脚休息一下。 不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运动1小时,建议休息10分钟。 只有及时缓解疲劳,才能将痛苦扼杀在摇篮里。
2. 换一双合适的鞋子或鞋垫
不要被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合不合适,穿上就知道了。 脚跟痛,建议穿运动鞋或坡跟鞋,带一点鞋跟(鞋跟高度约1.5-2厘米),但不要穿高跟鞋。 告别高跟鞋、平底鞋和麻底鞋,它们真的不适合你。 我有很多喜欢的平底鞋,如果必须穿怎么办? 只需购买一双专用的脚跟垫,即可抬高脚跟,放松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缓解疼痛。
老年人足跟痛的预防和治疗
1、继续泡脚。 老年人睡觉前宜用热水泡脚,每天按摩脚底,有利于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避免长时间站立。 老年人不宜长时间站立,避免过度劳累,并有效放松脚底,避免脚底长期受压。
3.坚持锻炼。 平时老年人要注意适当锻炼,有效增加肌肉力量。 可以每天散步,或者做其他有氧运动,有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