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出跑步打卡:交大跑步APP

日期: 2023-08-12 22:00:27|浏览: 382|编号: 2212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学校推出跑步打卡:交大跑步APP

多所高校启动“跑签到”学生质疑“纳入评价”

近年来,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体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提出,2016级本科生课外锻炼实行签到、签到情况。 如果未能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其体育成绩和奖学金评定。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部分高校在实行学生体育打卡之前就已经试水,而在实施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强迫”体育的质疑,如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学生运动需要打卡、计时

北京师范大学刚刚发布的《关于在我校实施本科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通知》中提出,新生每学期应到校内具备报到和出勤条件的体育场馆锻炼至少30次。 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不少于15次。 而且,早上每次独立锻炼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其余时间每次独立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通知》要求,未完成学期课外自我锻炼次数的本科生,不得参加本学年三好生等综合奖学金。

学生质疑“纳入评价”

学生体育打卡的实施已经在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试点。

清华大学要求学生参加跑步锻炼,并“刷脸”3次才能完成报到,甚至推出了专门的APP来配合学生更好地完成。 武汉大学还使用APP对本科生的环跑进行统计,考核纳入体育成绩的20%。

据媒体报道,去年,北京建筑大学要求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内定期跑2000米。 他们还在路线上设置了三个打卡点,每次跑都要打卡。 ,打卡机会自动拍照。 学生每学期必须打卡至少30次长跑练习,否则将被记为体育成绩不及格。 从清华大学的“阳光长跑”到上海交通大学的“体坛校园”APP,我们看到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在实践中,“绝招”虽然古老,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样教育效果才会更加有效(记者……来自太天真)。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锻炼,完成程度必须与学业成绩和奖项挂钩。 在高校实施过程中,有学生抱怨锻炼要靠自觉性和一定的自由度。 学校的举动,有一种“强迫”色彩,会让人觉得锻炼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失去了锻炼的乐趣和意义。

而且,有学生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学校的锻炼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打了很大折扣。 “因为时间限制比较宽松,有些人就只是散步或者散散步。 锻炼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然而道的高度是一尺,魔法的高度也是一尺。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全新跑步APP不仅限制了因人而异的定位点和路线要求,还通过了最快和最慢的速度限制。 与很多代跑、骑自行车等学生的“小动作”相比,显得太高了。 可以预见,交大学子的课余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