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同构”激发农业新活力
机械化种植节省人力。
麦冬产业的品质。
精加工增加价值。
工业帮助农民获得丰收。
江志红 刘玉明 赵小兰
作为丘陵地区农业大县和农产品生产大县,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近年来,三台县委、县政府围绕该县“耕地面积大、单位经营规模小、农产品总量大、特产少、农业产值高、综合效益低”的实际,在“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中,大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同构”,走出了一条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新路子日前,在人民网与四川省农业厅联合主办的全媒体宣传推介活动中,“寻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在“2017年四川结构性改革人物”全媒体宣传推介活动中,三项改革工作成功入选2017年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
坚持转型升级打造优质产品全产业链
面对全省各地绿色崛起的新形势,三台如何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抢占农业“制高点”,转身成为“农业强县”?
“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以麦冬、藤椒、生猪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3+2’现代农业,和粮油蔬菜两大基础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县。 三台县委书记马辉多次强调。
为调整“优供给”结构,三台县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 三台县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连片集群发展,每年投入1000万元,帮助10个重点镇乡镇工业率先突破,努力建设中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全国领先的藤椒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四川优质稻米基地、四川优质商品蔬菜基地。 目前,该县年出栏生猪125万头,种植藤椒11万亩,建设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年产优质蔬菜40万吨。 麦冬种植5万多亩,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70%和80%以上,综合产值达30亿元。
品质成就品牌,品牌就是竞争力。 三台县建有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核心养殖场1个、标准化示范场30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4个、麦冬GAP基地5个。 三台藤椒产业园占地111.9万亩,被认定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并成功创建国家麦冬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 农产品注册商标近百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注册商标56个,绿色食品注册商标5个,有机食品注册商标5个。 “阜城麦冬”、“镇山米枣”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坚持融合发展,打造持续的全价值链
农产品“多而不精,而不精”,是三台县农业供给侧的短板。
为此,三台县委、县政府树立“向深加工求竞争力”的理念,从政策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神龙粮油、上海梅林等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加快麦冬孵化中心、藤椒加工产业园、生猪屠宰加工产业园、粮油加工集中区建设,建设国家农科院麦冬健康产业园。科技园(三台)和绵阳大健康食品医药产业园。 在鲁西工业集中区建设集食品加工、综合管理、交易中心为一体的猪肉食品开发产业园。 2017年,全县57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5亿元。
产品出来了,销量是关键。 三台县在推动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产品进超市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引导农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产品销售,并通过节日和逢年过节,农产品可以上门出售。 目前,三台县以“紫洲沟”、“云三台363”、“有乐”、“融格购物”、“禾小宝”、“天湖云商”等第三方平台为代表,有400个乡镇、村支持——级服务网点,打造“2+N”特色农产品多元化销售平台,聚焦终端消费市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据了解,2017年,三台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5.2亿元。
跨境融合、融合发展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 三台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把产地变景区、把田地变公园、把产品变礼品,打造了一批生态观光公园。 3平方公里的麦冬小镇、藤椒产业基地“景区”、猪文化主题公园、猪文化展览馆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环县休闲产业带和涪江沿线农、文、林、旅游深度融合正在逐步发展。 成型。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举办油菜花节、麦冬文化节、藤椒采摘等“诗意梓境、锦绣田园”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节日。 在实现旅游增收、增收的同时,也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经营单位140家,年旅游收入8600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互利共赢的全利益链
2013年,返乡创业的农民陈成在双乐乡成立了腾丰腾椒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1500亩土地种植藤椒。 通过有机种植、物理施肥等现代农业技术,曾经贫瘠的南麓山变成了万亩藤椒种植基地。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 但随着土地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荒山荒地也能生长出源源不断的财富。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三台县在全县乡镇大力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南方深山腹地。 首批13个试点村成立集体经济、土地、劳务、旅游、房地产等股份合作社44家,4053户农户入股耕(林)地,耕(林)地面积16352亩实现了规模化、资本化、股份制经营。
“土地托管+技物结合”模式是三台县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又一创举。 三台县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签订土地托管合同,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全县近400家农业服务组织抱团发展、合作发展,积极开展“种、管、收、储”全过程土地托管,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统一代种等承包委托。防治、收购、加工、销售等。 以大兴农机为代表的“土地托管”、以泰沃科技为代表的“农资农技全包服务”等服务,面积超过80万亩。
同时,开展“在家生产+社区服务”六大统一子模式的集团化发展。 在流营镇,青龙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86户,人均节约养殖成本120元,户均增加收入1.2万元,累计增收24.58万元。 针对丘陵地区农村产业扶贫缺乏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多重问题,采取“要素集聚+借鸡下蛋”的产业扶贫模式,铁骑鲁石集团推出开展“公司+银行+合作社+贫困户”的“金猪寄养”和“金鸡代养”试点,贫困户不仅可以获得工资性劳动收入还有部分分配的补贴育儿红利,还能获得二次收入红利,实现“不增加成本”和“零风险扶贫”。 目前,三台县已发展“养金鸡”养殖场6个,带动172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