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你带来快乐? ASICS 所做的这项研究的结论是……
跑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工作,但是跑步之后我们会感到舒适、平静,在心理上得到一种非常“顺畅”的体验。
跑步带来的各种焦虑、抑郁、无聊、不快,往往都被一扫而光,这也是很多人把跑步作为减压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动品牌ASICS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运动对心理和精神状态影响的研究。 本次研究覆盖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4月13日,ASICS发布了一项名为State of Mind Index(全球精神状态指数)的研究结果。 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满分100分的全球心理状态指数,各国平均得分为64分,这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全世界人民都承受了一定的压力。
在各个国家的排名中,中国排名第一,平均得分为77分,可见国人的精神状态还是相当不错的。 这与国人体育热情不断高涨、跑步参与人数迅速增加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一周不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损害与一周睡眠不足一样严重。
暂停锻炼一周,会导致参与者的自信心、乐观情绪和抗压能力显着下降。
研究还表明,运动对精神状态有积极影响,主要结论包括:
1、运动量越大,精神状态指数可能越高;
2、青少年不经常运动,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反,如果老一辈运动量大,精神状态指数得分可能会比那些不运动的年轻人高;
3、只需15分钟的运动就能振奋精神。 你不需要长时间锻炼来获得心理健康。
换句话说,仅仅15分钟的跑步就能显着改善你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跑步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说到运动带来的情绪和心理的改善,我们将讨论与大脑产生的快乐和奖励相关的两种重要物质。
一种是多巴胺(),另一种是内啡肽。 运动似乎都能促进这两种物质的分泌,那么跑步的乐趣中谁发挥了作用,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多巴胺并不是天生快乐的
相反,产生激励和奖励行为
多巴胺是大脑产生的一种神经递质。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和其他三人因研究这种物质而于 2000 年获得诺贝尔奖。 它与兴奋、快乐、运动等各种信息的传递有关。
瑞典科学家阿维德·卡尔森
多年来,人们把多巴胺形容为人类快乐的源泉,即多巴胺意味着幸福,是大脑中幸福的根源。
但随着人们对多巴胺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巴胺作为幸福源泉的观点基本上已经过时了。
当我们品尝到美食、谈恋爱、跑者通过刻苦训练达到马拉松PB时,我们确实会感到快乐,就会有多巴胺分泌;
但当我们贪图高脂肪高糖食物而变得肥胖时,当吸毒者需要不断吸毒来满足快乐而上瘾时,当我们通宵达旦地玩游戏追剧而无法停止浏览时抖音、微信、微博,这样的幸福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多巴胺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多巴胺的本质作用于大脑的奖赏系统,使我们产生欲望并引导相应的行为。
仅仅因为你真的想要某件事或做某事,并不意味着这件事或这件事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而是想要的过程会驱使你产生最终真正得到这件事的欲望行为,这个行为过程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必须明白——那就是成瘾()。
多巴胺的作用是期待奖励,而不是接受奖励。 如上所述,多巴胺会带来渴望和幻想。 如果这个过程反复发生并不断强化,就会产生成瘾行为。
你可以将其与现在的手机成瘾进行比较。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停地点击“下一个”,即使很累,我们也舍不得放手。 这就是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告诉你,“下一个会很酷”。
多巴胺只是让我们期待下一场,而充分期待的过程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
现代社会滥用多巴胺机制的案例太多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多巴胺劫持”,吸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此,过度依赖多巴胺是错误的。 人不可能长期处于幸福的巅峰状态。
多巴胺的旺盛分泌会让人的大脑感到疲倦,这也验证了古语“极乐生悲”的哲学意义。
对于跑步者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跑步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快乐,有时甚至是痛苦的。 这就是很多人无法形成跑步习惯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跑步不能完全用多巴胺来解释,但我们确实在跑步后感到快乐,这有助于激发一些跑步者的跑步欲望;
此外,身体健康、减肥成功、精力充沛、马拉松PB也具有很强的快乐属性,也有助于激发长期坚持跑步的动力。
内啡肽是努力工作后的补偿
与成就感相关
内啡肽()又称脑内啡肽,是脑下垂体分泌的吗啡样物质。 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与吗啡和阿片类药物相同的镇痛和欣快感,相当于天然镇痛药。 。
内啡肽与成就感有关,让人感觉更加平静。 内啡肽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人类已经明确,大脑本身也能产生两种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即脑啡肽和内啡肽,通常所说的内啡肽包括这两种。
除小脑外,内啡肽还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部位。 这些内源性阿片系统具有广泛的功能,包括镇痛、温度调节、食欲(这就是为什么甜食给人们带来欣快感的重要解释之一)、性行为和血压调节。
内啡肽是与愉悦体验相关的多种物质之一
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从而带来愉悦
运动后产生的美好感觉显然与内啡肽的分泌直接相关,产生类似于服用阿片类药物所经历的欣快和兴奋状态。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加内啡肽和其他内源性阿片类药物的释放,而且跑步训练后内啡肽的含量也会增加。 这些都是锻炼给人以良好感觉的物质基础。
多巴胺是瞬间的心跳,而内啡肽是最长的。 如果说多巴胺是一种如暴风雨般的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那么内啡肽的作用则是温和而持久的,让人体验到一种舒适、温馨、亲密、平和的心境。 感觉。
这种感觉并不一定意味着渴望多巴胺的刺激和兴奋,但温暖的感觉同样会让人上瘾。
当然,内啡肽的产生是很吝啬的,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 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其分泌。
以前我们认为运动超过30分钟就能有效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但ASICS的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跑步15分钟或许能够促进内啡肽的分泌。
多巴胺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大脑的“再来一次”奖励机制却在驱使和奴役人。 而且内啡肽的产生更加积极和健康。
真正的幸福需要努力,而这种幸福感的获得就是内啡肽的作用,所以要获得长久的幸福,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的努力和进步。
跑步后,跑步的乐趣往往会更加强烈。 这不是即时的满足。 这是一种付出后的补偿,是一种成就感,而成就本身并不容易获得。 轻易获得的东西就不是成就。 。
因此有人得出结论,内啡肽是“先苦后甜”的物质。 与多巴胺成瘾相比,内啡肽成瘾可能更健康、更积极。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可以促进两种快乐物质——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但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
我们在马拉松起点感受到的快乐是由多巴胺产生的,成功冲过终点后的狂喜是由多巴胺和内啡肽产生的,而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跑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内在的作用吗啡。
内啡肽的分泌并不一定需要剧烈运动。 事实上,15分钟的跑步可能会带来内啡肽的分泌。 奔跑,因为它是快乐的源泉!
-结尾-
#话题讨论
告诉我什么让你快乐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