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回顾| 让“文旅+”为浙江文旅增添新活力
1月12日,在省两会“厅(局)厅长讲话”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储子玉主张:疫情过后,人们最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欢迎大家来欣赏诗歌。 画江南,感受浙江活力。
“这里的风景很独特。” 浙江人好、山好、水好。 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普陀山、天台山、嵊泗列岛……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点缀在这片土地上之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人游画中,风景留心”。 近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大发展“多产业融合、全球联动”的格局。 围绕“大”,推动全空间拓展、全产业融合、全领域布局。 我们还将从小事做起,把措施落实到小城市、小城镇、小村庄,做到“各有各的美”。 “美与美同在”,进而把浙江建设成为美丽大花园,提高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
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 它也是多个产业的交叉点和起点,具有很强的整合和带动作用。 尤其是随着“文化旅游+”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已经是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 应该说,浙江具备“文化旅游+”的基础和条件,做好“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文章恰逢其时。 这也正如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工程”。 优先激活和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 依托特色农业、美丽乡村、亚运场馆、露营地、民宿等资源,整体布局推进“文旅+农业”、“文旅+赛事”、“文旅+营地”、“文旅+营地”。 “乡村”……我们将努力抓住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机遇,推出更多文化旅游融合新产品,一系列刺激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举措将迎来“文化的春天”和旅游消费”。
用好文旅资源,努力做“+”强。 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说,生态环境越好、资源禀赋越优越,文化旅游类型就越齐全,发展潜力就越大。 浙江拥有生态良好、资源丰富、文化多彩的资源禀赋。 要充分利用多彩独特的山水风光、民俗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资源,从山水、从观光到休闲度假、从本土到国际,加强紧密联系将文化旅游体验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将文化产品、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等更多美丽品牌,让浙江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并与更多不同行业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和发展。
丰富服务业态,努力把“+”做好。 服务质量是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固有属性,是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大众文化旅游新趋势,了解消费者所想、所需、所期待,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文化旅游新业态,着力突出美食特色,增强旅游消费体验。住宿品质,优化打造让游客“吃得好”、“住得好”、“游得顺”的旅游环境。 同时,要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发展和推广智慧文化旅游,丰富文旅融合场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美化规范景区旅游标志,增强文化旅游服务业软实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温馨的文化旅游体验。
推动多产业融合,努力实现“+”。 在全域旅游时代,到处看风景、到处旅游才是旅游目的地的本质和表象。 “文化旅游+”不仅能改变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还能帮助相关产业提高附加值和知名度,推动“小旅游”向“大文化旅游”转变。 打造浙江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必须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化等各项规划的协调配合。农村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 衔接、协调、融合,更好发挥文化旅游产业整合要素资源、促进共同繁荣、促进效益延伸的作用,打造文化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为其他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行业。 。
“文学载路,行行致远。” 大胆迈向“文化旅游+”的“蓝海”,浙江必将有力推动全域旅游“落地开花”,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将为打造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浙江模式和“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级品牌注入强大活力。 (李志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