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膝盖疼痛,健康跑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大力推进,让体育促进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体育运动。 跑步作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锻炼方式,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
从生理角度来看,慢跑是一种有氧运动,好处多多。 长期跑步不仅能有效改善我们的心肺功能,提高体质,还能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物质,从而保持人的健康。 愉悦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截至2016年底,我国参加并完成全程马拉松的业余跑者已达1万人。 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2019年底的统计发现,约有77.36%的业余跑者在过去的一年中遭受过伤病。 其中,膝关节受伤最多(约55.01%),故有“跑者膝”之称。
顾名思义,“跑步膝”是指因跑步而引起的膝关节疼痛。 “跑步膝”到底指的是哪一种损伤,目前尚无统一定论。 有学者提出,“跑步膝”更多地理解为无菌性炎症,是指膝关节前侧疼痛,即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ain,PFPS):由于跑步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髌骨运动异常,髌股关节面压力长期增高、分布异常; 常见症状包括髌前或髌周弥漫性疼痛,这种疼痛因爬山、爬楼梯、蹲下和跑步等活动而加剧。 PFPS 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但与髌股关节剪切力和压缩力的异常生物学有关。 与机械因素有关。 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包括姿势异常(如X型腿、足弓塌陷、骨盆前倾等)、肌肉不平衡、跑步技术不正确、运动负荷不合理等。同时,PFPS还可进一步引起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肌腱炎、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一系列膝关节损伤,或此类损伤后的PFPS。 本期主要介绍“跑步膝”的相关预防干预措施和推荐策略。
#01 预防和相关干预措施
对于没有“跑步膝”的人来说,具体的预防方法是:
1.膝部肌肉的伸展
目的:增加肌肉弹性,降低肌肉张力和关节负荷,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拉伸安排:保持静止至最大耐受范围,不要弹跳,每个肌群1次/天,4-6组/次,40秒/组。
特定肌肉群:腘绳肌、臀肌、髂腰肌、内收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
2.膝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力量训练
目的:增加肌肉募集能力,提高运动表现,减轻关节负荷,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训练安排:除靠墙蹲1次/天、4-6组/次、60-120秒/组外,其余动作均为1次/天、4-6组/次、15次/组。
基本动作:靠墙深蹲、臀桥、蛤式。 进阶动作:瑜伽球深蹲、单腿臀桥、蛤式阻力带阻力。
进阶两个动作:深蹲、单腿深蹲、硬拉。 。
3.泡沫轴放松肌肉
目的: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避免过度使用引起的疼痛。
放松时间表:每天滚动放松各部位一次,每次3-5分钟,在痛点上停留30秒。
具体部位:大腿前侧、后侧、大腿内外两侧、小腿前侧、后侧。 对于已经患有“跑腿膝”的朋友,可以进行康复医疗干预,主要包括物理因素治疗、运动治疗和中医康复治疗。
#02 运动安全推荐策略
1、完成运动前的热身过程
1、热身6-8分钟:中低强度运动、慢跑、骑自行车、椭圆机等,诱发轻微出汗,降低内肌阻力。
2、动静态拉伸15分钟:静态拉伸,每个部位4组,40秒/组,动态拉伸,每个部位2-3组,15组/组,增强柔韧性,提高肌肉弹性。
3、激活训练7分钟:每个动作4组,40秒/组,刺激不活跃的筋膜组织,为综合训练做准备。
4、专项热身10分钟:中等强度专项热身、小步、高抬腿、变速跑等,为正式运动做准备。
2.完整的运动后放松过程
1、静态拉伸10分钟:每个部位4组,40秒/组,放松肌肉,减少迟发性肌肉酸痛。
2、泡沫轴按摩15分钟:每个部位2-3分钟,在痛点上停留20秒,放松肌肉,避免运动损伤。
3、运动强度安排
一般建议初学者从中等强度开始练习,每周坚持45-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3-5次。 坚持三个月后,可以增加到更高的强度。
最大心率和运动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最大心率=207-年龄×0.7
中等强度:运动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5%-75%的强度。
最大强度:心率在最大心率的76%至85%之间的运动强度。
4. 水合法
跑步时,每隔5公里或30分钟补水一次,每次100-150毫升,小口喝,不要等到口渴才喝。 运动后,如果体重减轻小于1公斤,正常喝水就足够了。 如果超过1公斤,超出部分应按500毫升/公斤补充运动饮料(含钠、钾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