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评论:以休闲新理念引领“旅游+”新业态
从少数人的幸运到大众旅游,从全民旅游到世界旅游,从跟团旅游到个性化旅游……每一个变化都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稳步步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 未来几年,人们的休闲观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旅游业又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 相关问题值得思考。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全国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部署现代休闲理念,提升旅游休闲体验,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旅游休闲发展,打造更加符合现代休闲理念的文化旅游业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拍景点照片,问家里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形式逐渐流行起来。 代替乘坐飞机、高铁,乘坐慢火车体验慢节奏的生活; 不去5A景区,去原生态村镇感受自然意境; 不去城市地标,去菜市场、老巷子里体验原汁原味的风情……从打卡式、团体式到体验式、休闲式的转变,展现了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在此背景下,标准化景区、流水线服务越来越难以为继,养生度假、房车露营、体育旅游等休闲产品将获得更大市场。
旅行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拍照,更是为了增长知识、愉悦身心; 它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清爽的精神享受。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音乐节落地旅游城市,备受游客追捧; 博物馆、古迹等场所成为有故事、有品味的文化客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和技艺体验,为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展示开辟了新的机遇。 窗户。 从亲近自然到深度阅读历史、感受艺术、阅读生活,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特色和服务体验作用日益凸显。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一次愉快的旅行也是一个体现文明品质和绿色理念的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世界遗产地泡脚、随意摘花摘菜等不文明行为饱受诟病。 随着相关管理措施的介入和文明理念的传播,乱扔垃圾、争抢座位的人少了,更多的人自带洗漱用品、选择低碳出行; 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自觉抵制乱刻的人较少。 还有更多涂鸦……旅游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人们在旅游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中,也必须维护美、创造美,创造更加和谐、文明新风貌的旅游环境,助力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从出行习惯到出行目的再到出行理念,需求侧的变化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让旅游产品从关注“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关注“有没有”转向“精不精”,是做好全球旅游产品的必由之路。旅游文章,写好“旅游+”答卷。 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将生态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推动旅游与农林业深度融合。 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旅游休闲的内容不断拓展和拓展,人们的休闲观念发生了变化。 落实《国家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必须培育休闲理念,化解需求较高与供给有限的结构性矛盾。 让休闲理念引导文旅产业,让文旅产业塑造休闲理念。 在这种双向互动中,旅游业必将破茧成蝶,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相关新闻:
人民艺术评论:提供优质物资,做好旅游休闲刺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