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打造城市休闲新空间
休闲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 打造城市休闲空间、优化城市形象、展现城市活力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要手段。 新世纪以来,杭州围绕目标先后规划建设西湖创意谷、西溪创意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世界文化创意园打造“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现有杭州创新创业新世界、创意良渚基地、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等十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对于东方休闲之都杭州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多毗邻“江湖海溪”生态景观,或者位于遗产区、大学城内。 他们拥有最大的闲暇禀赋和潜力,最有能力率先进军城市。 文化创意产业社区。 这样,既能不断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又能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新点、新蓝海。
一、“产业共同体”的内涵和特征
与传统工业园区以生产功能为最重要甚至唯一功能的发展模式相比,产业社区以产业为基础,引入文化、商业、休闲、治理等要素集群,实现三大效益生产、生活、生态。 优化城市新功能单元。 产业社区具有“高端产业集聚”和“多元化场景营造”的双重属性,致力于打破空间和功能边界,推动产业功能和生活功能融合发展。 产业社区作为未来产城布局的创新空间模式,总体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链。 除了聚集生产型企业,产业社区更注重培育上下游、左岸、右岸一体化、供应链、创新链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系统。
二是功能复合。 除生产功能外,产业社区更关注人们的全生命周期需求,突出居住、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体育、景观等功能,为生产者提供适宜居住、工作、生活的社区环境。旅行和创作。
三是园区社会化。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同体利用“现场+生活+社交”模式,促进创新资源的丰富和创意灵感的碰撞,形成新的产业共同体。工业化时代的“双创”时代。 景观。
第四是空间灵活性。 产业社区摒弃了传统园区的封闭式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主张同纬度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包容性、可达性和艺术性的完美呈现。
2、国内外“产业共同体”建设经验
国外许多城市已经经历了城市转型、产业升级、产城融合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社区建设经验。 例如,日本富士工业园区建于1997年,为了与远处富士山的景色相协调,园区内的每一栋厂房都被染成了深绿色和青蓝色。 很快,这里就成为了周边居民和游客经常光顾的热门景点。 。
200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区概念,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微亿科技城”。 园区内设有工业区、研发区,以及公共服务、教育、公寓、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使园区成为一个综合性社区。
德国波鸿的由废弃的熔炉工厂改造成艺术区。 这里有艺术家聚集的露台和表演场所,还有时尚的餐厅和电影院。 这个将风景与建筑完美结合的艺术区,已成为北莱茵地区的休闲中心。
美国北带企业园保留了周围的原始森林,并将其作为天然的“隔音”屏障。 同时,园区内沿湖岸布置有别于一般工业园区的休闲设施,如木栈道、湿地景观、水系周边、碎石堤岸等,保证员工休闲、健身、交流的基本需求。 。
近年来,国内一些工业园区也开始探索向工业社区转型。 例如,天津智慧山科技园以“科技+文化+生活”为产业社区命题,建设艺术中心、雕塑广场、山丘广场等,引进星巴克、麦当劳、7-11、便利蜂、网易等燕轩、莎莎、银山菜等品牌业态,打造科技白领、年轻精英及周边家庭首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目的地。 成都在产业社区体现公园城市理念,大力打造集人文景观、居住消费、生态体验、生产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力争社区与城市同步演进。产业在时间上、空间上秩序上、布局上、功能上,生产与城市融为一体。
3、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到
文化创意产业社区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主导,聚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自主创意研发能力,并能提供相应服务的区域。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 当前,文化创意园区不仅是文化主题的生产聚集空间,也是观光休闲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
例如,品牌、利润、客流量位居台湾第一的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日据时期的酿酒业建筑群,让园区形成IP流量自成一体,兼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 ,不同的结构风格,成为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 园区在通过商业店铺提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同时,还举办展览、讲座、节庆等活动,打造满足人们吃喝玩乐、慢生活的高水平创意聚落。
目前,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总体规划、管理体制、用地创新、功能布局、主题设计、场景营造、资金投入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复杂的业态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群落呈现多元活力。 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融合提升产业空间与城市功能、元素聚集与社区建设、休闲方式与消费经济、大众创新品质与生活品质,让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社区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祥地,是杭州文化创意产业2.0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1. 展示核心思想。
当前,城市发展逻辑已从过去的“人才追随产业”转变为“产业追随人才、人才追随环境”。 在规划建设理念上,杭州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从“产城人融合”转向“人城产业融合”。 代入”原则,抓住“产业生态”和“社区生活”两个关键点,整合产业运营全要素和休闲功能全过程,强调园区的宜居性、旅游性和人文尺度,强化公园与周边区域休闲空间的无缝衔接,打造出“将文化创意融入生活,以休闲提升品质”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2.推动两个目标融合。
创意城市系统与城市休闲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是一种系统间的耦合。 在顶层设计上,杭州要紧密结合“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东方休闲之都”两个目标,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 借助专业智库外部大脑,加快编制《杭州市工业社区发展总体规划》、《杭州市工业社区规划技术导则》、《工业社区示范建设方案》等文本,明确工业社区的作用。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地制宜补充休闲设施,提升休闲景观,突出休闲特色,特别是促进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充分融合。 “社区”层面的价值、审美价值、休闲价值。
3、坚持三力合一运作。
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到文化创意产业社区,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配置“三力合一”。 在城市更新重点逐步向产业园区转移的背景下,需要大胆推广M0新型工业用地方式,实现园区内研发、生产、总部、商业、居住等功能的“打包”一体化。剧情。 鼓励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文创园区转型升级,支持园区与社区、邻里、校园、站区等空间对接。 以企业为主体,最大限度利用存量空间资源,打造一批舒适、主题、个性、可达的连续休闲空间,形成以艺术创作为主体,集艺术展示、艺术品交易与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空间作为综合性的ART-Mall,真正实现了文创园区的休闲化、休闲产业的社区化、休闲空间的区块化。
4、打造四大应用场景。
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作与生活、工作与休闲、生活与休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瞄准产业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市民、游客的消费潜力,精心打造创意孵化、跨界融合的产业场景、品质宜人、功能多样的空间场景和旅游服务场景。时尚潮流,动态分享。 、精致和谐的文化场景等跨应用场景。 打造空间可共享、绿色环境可感知、建筑可欣赏、街道可漫步的社区聚落,推动“15分钟工作圈+15分钟生活”跨界互联“圈+15分钟休闲圈”,强调创造与灵感、体验与归属、放松与享受、家庭与生活,促进创意、商业、办公、居住、休闲等功能的融合与互补。
5、做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创新“产业+生态+社区+商旅”模式,倡导MOBO第五代办公模式,通过情境化办公将工作、生活、休闲功能融为一体,让低密度休闲空间渗透到高密度办公空间。办公空间的密度,考虑到“休闲本体”与“休闲客体”利益的平衡。
二是将文化创意产业园“溶”入城市矩阵,充分释放建筑底层空间,注重慢行交通系统和建筑前区的活力,让休闲氛围渗透到产业社区的每一个细节,浓缩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现“时刻可以放松,处处是风景,每个人都是风景”的片段。
三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社区休闲指数”,实时在线评估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休闲流程。 基于休闲理念与行为、休闲需求与供给、休闲空间与环境、休闲生活与消费、休闲服务与质量等维度,及时反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休闲发展的综合能力和实施进展。
四是优化运营时间,释放“夜间能量”。 文化创意产业园要“八小时”,充分利用“边角料”的休闲时间和空间,打造文化体验、商业购物、美食美容、运动健身等夜间地标等。 ,布置24小时商务设施,点亮产业社区“首店经济+创意经济+夜经济”版图。
五是以数字化为引领,打造产业社区休闲超级IP。 文化创意产业界要围绕“数字文化”和“数字创新”两大业态,聚焦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网络直播等,构建多元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直播视频与数字文化创意的立体对话场景。 打造一批时尚、沉浸式、跨界的网红打卡点。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