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路径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体育产业的成熟发展离不开文化内涵的解读与融合。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也需要注入新的竞争力要素。 产业的关联性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的融合发展。 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当前,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仍面临政策供给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供给不足、配置“碎片化”、发展模式分散、主体间协调不够等问题。 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生态发展,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资源整合、产业互补基础上的完整政策支持体系; 整合发展资源,规划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总体布局; 优化合作机制,完善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 休闲农业; 农村体育; 一体化发展
一、简介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的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休闲农业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新业态。 主要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 它具有旅游和农业的双重属性。 可以拓宽特色农产品经营渠道,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体验田园生活。 ,其本质是旅游与休闲体育的结合。 农村体育作为农村体育活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农村体育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农民群众体育运动,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经济与农民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现有研究发现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1]。 体育产业的成熟发展需要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融合。 用文化材料诠释体育有助于提升其内在价值。 和外部影响。 [2]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可以开发休闲体育资源,打造休闲体育项目,形成以休闲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体育资源开发产业链[3]。 产业关联为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资源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的结合,可以将乡土情怀的文化素材注入到健康锻炼、缓解压力的过程中,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互补。 在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生态发展的基础上。 两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可以拓展农村体育业务渠道,丰富农村体育活动形式[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体育产业”。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如何适应宏观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谋求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道融合发展,已成为理论和现实中亟待回答的问题。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二、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政策供给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针对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例如,2014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培育和扶持,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发展第十三个规划》,五年规划提出“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对建设健康中国的积极作用,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 但这些《纲要》、《意见》、《规划》大多是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发展的宏观制度设计。 不仅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细则和完整的政策框架体系[5],而且尚未形成产业布局。 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发展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系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关键是基于两者的产业关联性,实现产业链布局的优势互补。 。 但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的产业布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融入了休闲体育元素,但两者大多产品类型丰富,尚未实现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从整体发展来看,产业布局不完善将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无法体现乡村体育在休闲农业中的特色价值,难以实现乡村体育的产业化。满足市场需求,使得休闲农业具有优异的附加值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在未来的产业链布局中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资源供给不足,配置“碎片化”。 当前,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在资源供给层面普遍存在供给不足、配置“碎片化”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机构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农村基本公共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地方政府与基层政府职能划分不明确、权责不对等。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缺乏供给合力,仅靠少数部门的“分散”供给不可能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联动模式。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尚不成熟,存在独立性下降、志愿失灵、结构性紊乱等制约因素[6],无法在资源供给上形成主导力量等级。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政府财政拨款专款专用。 单纯依靠村委会自身很难获得有效的资金来源。 从资源配置来看,当前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多由政府直接拨款或投资,普遍存在资源浪费、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农村群众很难从中受益。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各地“休闲农业+体育”项目建设中,往往选择相对“碎片化”的农业蔬菜采摘、垂钓等小成本休闲项目,其投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投资者。 对于个人或其亲友来说,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模式各自为政,主体协调不够。 政策体系的不完善、资源配置的碎片化,也造成了整体发展模式的碎片化。 从目前情况看,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发展水平低、发展模式碎片化、整体供给能力弱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开发主体能力不足,多个主体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 从发展主体能力看,目前企业、个体农民、农村社会组织等发展主体还比较薄弱。 从企业主体来看,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和更多社会资本。 导致开发设计缺乏特色,开发强度和规模相对不足,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 从个体户来看,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个体户大多采取家庭作坊式的自营模式,主要经营项目仅限于采摘、垂钓、农耕体验等传统内容。和球类运动。 不仅项目单一缺乏特色竞争力,难以体现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的双重属性; 从农村社会组织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组织数量少而弱,自身发展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难以形成独立发展力量。 在开发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方面,虽然目前单一主体的开发能力比较弱,开发模式也比较碎片化,但尚未形成多主体协同机制。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政策框架来引导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生态发展多主体协同合作。 一体化发展面临产权、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 一方面是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掌舵”作用不够,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 政府机构、村委会、企业、农村社会组织、村民个体经营户之间难以实现整体协调配合。 性供给机制。
三、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现实路径
产业关联是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生态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整合发展资源,以资源为基础统筹布局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一体化和产业互补。 优化合作机制,完善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生态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政策在促进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优化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发展。 当前,要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模式,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 从政策体系的构成来看,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横向可分为引导性政策、调控性政策、市场政策、选择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五大类型,纵向可分为五类:涵盖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市场监管、资源保护、行业标准等制度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详细规划等各个方面。 从整体上看,当前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制定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完善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 、旅游农业、乡村体育和体育旅游产业基本法律法规,出台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综合法律,不同部门、领域形成相关制度规范。 (二)建立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淘汰制度。 从生态发展和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金融、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 设施、重点项目等支持政策,以及监管、处罚、负面清单等淘汰制度。 (三)加强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政策引导,避免支持政策的短期效应。 政府需要在经济效益驱动的原动力基础上,把握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市场需求、主要诉求、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 在考虑资源、生态环境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同时,也考虑和满足相关组织、企业、俱乐部、农民等微观主体的基本诉求。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一体化发展生态[7]。
(二)整合发展资源,统筹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整体布局。 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政策体系的实施,需要资金、技术、人才、物资、能源、市场等资源要素的有效聚集。 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布局是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生态发展的前提。 在资源要素整合方面,要秉持市场意识和需求意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资源供给主体和方式。 从资源供给主体来看,当前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资源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体农民。 其中,政府扮演着掌舵者的角色。 在提供政策和资金的同时,主要为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提供基础体育设施和服务。 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免费提供服务和产品或适当收取必要的费用。 企业和农民等市场主体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提供服务和产品。 考虑到不同供给主体的特点,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资源一体化供给应坚持“政府分配一些、社区或村委会拿取一些、企业或俱乐部提供一些”的多元主体供给原则。 ,社会或农民提供一些”,逐步提高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社会化程度; 在供给方式上,应从传统的政府直接拨款或投资转向政策支持、税收减免等,并通过适当激励、股权配置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进入休闲农业、农村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扩大资金来源。
在政策工具上,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协调免费使用、自愿服务、低收费、普通收费服务、高端收费服务等服务形式。 总体布局上,要用“一体化”理念统筹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产业链规划布局,注重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基层、乡村体育的联动效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产业链整体布局上,可以通过“政府+企业+农民”或“企业+农民”的模式,在政策、资金、设施、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的融合。可为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提供其他资源。 和保护。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农村休闲体育产品的开发。 目的是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具体布局上,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项目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可采取“体育+民俗活动”的方式,利用不同地域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挖树坑、赛马等活动。 扛粮比赛等特色劳动竞赛项目; 还可以采用“体育+文化艺术”的方式,将特色文化传承与经典故事相结合,开发“榨油”体验、轻型越野、手工制陶等特色文化艺术品类项目。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应加强互联网资源的支撑作用,利用互联网的“互通”和“资源共享”特性,实现多种在线、多种形式的重组、整合和交互。休闲农业、乡村体育线下资源。 [8]
(三)优化合作机制,完善多主体协同发展模式。 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为休闲农业与农村体育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休闲农业和农村体育问题。 农村体育融合发展中的碎片化发展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封闭的经营模式,积极融入宏观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将产业发展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多主体协同发展和组织协作。 建立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群众组织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的纵向管理体制、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横向参与相结合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合理区分政府、市场、社会主体在生产环节和供给环节的合作关系。 即政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主要提供者,但相关的设施、资金、服务、技术等要素可以通过招标、委托等方式委托给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体农民进行生产。招标等方式[9]。 另一方面,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融合发展需要政府不断“淡出”,即政府职能转向激活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农村自发组织等辅助主体的参与。和农村个人。 通过逐步引导、逐步发展,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参考
[1]曹宏华. 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型研究——以洱海流域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2014:119-120。
[2] 曹庆荣,齐立斌. 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的产业链与生态链耦合模式——基于体育资源嵌入休闲农业的视角[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7):159-163。
[3] 张玉全,王显红,隋国增.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 25(11): 12-16.
[4]徐晓峰. 休闲农业与体育融合[J]. 农业工程,2017(6):167-169。
[5]薛文忠. 新时代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 体育学报,2019(3):45-49。
[6] 张凤彪,王家宏,王松,崔家齐。 政府购买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诺斯悖论”问题研究[J]. 体育杂志,2019(3):38-44。
[7] 马祥文,郭戈,苏振南。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支持政策探讨[J]. 体育与科学,2011(2):69-73。
[8] 鲁迅进,李仲文,郝光安。 “互联网+”视角下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特征及体系构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155-158。
[9] 王松,于毅,崔家齐,郭震。 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化格局、“碎片化”问题与整体治理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6):26 -31。
[10]杨戈耀,周长春,杨光明。 西部地区农民禀赋对农民参与休闲农业行为和方式的影响——基于云南省国家休闲农业示范区的调查[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04):2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