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四个案例总结了不可忽视的4条经验!

日期: 2023-09-28 23:00:57|浏览: 408|编号: 2450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乡村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四个案例总结了不可忽视的4条经验!

在当前文化旅游市场中,乡村休闲旅游正在成为新趋势,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很多只注重政绩而不注重经营的乡村模式面临着更加“空心化”的局面,但也有不少实现了转型、实体升级,成为旅游村、工业村,从而带动了乡村的回归。农村人口和收入大幅增加。

如今的乡村休闲旅游不再是农家乐、采摘园等单一业态,而是开展创意设计、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多元业态经营; 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休闲度假等传统开发,而是发现文化体验、生态保护、健康养生等复合价值。

01.案例一: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乡愁。 莫干山民宿如何实现年收入3.5亿元?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距上海约两小时车程,民宿产业星罗棋布在翠竹山坞之中。

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小镇共有精品民宿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 当地民宿的价格从1000元/晚开始已经成为常态,有的甚至达到3000元至4000元/晚。 旺季期间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繁华相比,十多年前的莫干山小镇显得截然不同。 莫干山风景区虽然在其境内,但当地并没有从旅游经济中享受到太多好处。 作为水源保护区,莫干山地区的污染企业全部被清理。 除了小规模种植和零星农舍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在一次旅行中发现,莫干山乡村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放松度假,但低端农舍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 高天成认为这是一个商机,于是他租下了一个村子里的六间破旧的老房子,经过精心设计,将其改造成“洋房”。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家乐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融为一体。 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 此后,他陆续租用老房子,建造了“裸心之家”等精品民宿,不仅设计精美,还保留了当地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实验在莫干山开辟了一个新产业。 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这里建造了精品民宿。 那些曾经空置或废弃的破旧老房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近年来,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莫干山。

在民宿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家乐的租金每年都在翻倍增长。 除了租金收入外,一些当地村民还在民宿里当服务员。 此外,村民种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行业的发展中,地方政府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德清县政府将精品民宿确定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对老房改造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 2015年5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个乡村民宿县级地方标准,有计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地方政府的有效结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优秀典范。 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城镇。

02.案例二:袁家村缺山缺水却越做越大

这样一个村子,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 以村民为主体协调发展。 以关中独特的“农家乐”旅游开辟了发展新天地。 整体开发投资超过1亿。 其中,村集体和村民投资60至7000万元。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 这里缺山缺水,自然人文条件并不突出。 它不是政府扶持的“典型村庄”。 然而,这个村的村干部带领村民想办法、想办法,齐心协力,以关中独特的“农家乐”旅游开辟了发展的新天地。

袁家村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产业形态的不断创新。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袁家村先是为个体农户建“农家乐”,后又建设特色小吃街,吸引特色餐饮、旅游产品等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水平。 后来又建设“月光下的袁家村”,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 还通过设立股份公司、群众参股的方式确立了“全民参与、共同繁荣”。

美好的前景使得袁家村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返回村里。 2007年,许多村民的收入现在是工作时的10倍。 据村干部介绍,目前村民每户年收入有20万元的保障,20多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几乎全部回到村里发展。 袁家村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庄的发展,吸引了其他村2000多人到这里务工。

03.案例三:曾经的光棍村——如今最美的村庄

2012年之前,八角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全村120户人家几乎都住着古老的瓦房、茅草房。 环境脏乱差,农民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 村里曾经有40多名光棍,“光棍村”一词让村民和村干部都头疼不已; “要么是喝醉了打牌,要么是冲突不断,外人根本不敢进村子。” 团队带头人、八角村原村民、南板村党支部书记高勇坦言,村民缺乏发展动力,没有上进心。 以低效产业为主的八角村,丝毫没有致富的迹象。

变化发生在2012年。今年,白沙将八角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采取农民出资、政府出资、银行贷款、集体补贴、企业出资的方式,共计改造投资超过3000万元。 村里的大改造,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层楼房。 整齐的林荫村道取代了泥泞的土路,告别了雨季村里泥泞不堪、污水横流的日子。

它美化了村庄环境,也美化了村民的心灵。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启动,村民开始主动外出务工。 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接触到了更多的人。 40多名新老婆陆续被带回来——“光棍村”成为历史。

趁着邦溪镇整体发展机遇,八角村村民纷纷开始建民宿。 他们还成立了八角村休闲旅游农业合作社,动员全体村民到村投资,享受旅游红利。

依托八角村的区位和生态优势,该村成立了八角村休闲旅游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开发。 此外,八角村还整合资金1460万元启动休闲农场建设,打造集民宿、餐饮、自驾、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休闲园,让该村实现增收15万去年旅游收入万元。

经过4年多的发展,2015年10月中旬,农业部公布了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名单,八角村作为“特色民俗村”入围,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名单。海南西部年度评选。

04.案例四:龙头村,山青水秀,生意冷清

走进地处陕鄂渝交界处的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一眼望去,“白墙、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徽派民居与这里相得益彰。山青水秀,风景秀丽。 龙头村有846户3176人。 全村面积3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900亩。 龙头村距县城5公里,距省会西安5至6小时车程。

事实上,从三四年前开始,龙头村的开发一直由政府主导。 为此,龙头村迅速建成仿古街、秦楚农耕文化园、旅游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显着改善。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经过2012年的一段辉煌后,龙头村自2013年开始逐渐变得冷清:除了重要节假日,这里很少有游客。 早先建成的酿酒、豆腐等10家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坊已经有三四家店关门了,古玩街两旁的店铺基本都成了“摆设”。 一位村民表示,特色房屋虽然建起来了,但赚钱的门路并不多,“带动不了经济发展”。

据龙头村当地村民介绍,龙头村核心景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涉及村民550人。 约90%的农民已流转土地,面积达2000亩。 目前流转费约为每亩750元。 。

但由于村上旅游业尚未做强,其他规模化产业尚未形成,土地流转后农民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途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在外面工作。 村民姜红卫感叹:“政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如果大家都出去,那就没有意义了。”

总而言之,从这些项目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1、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打造适合自身需求的文化和体验环节;

2、全民创业,将全民利益绑在产业链上,形成餐饮住宿规模,同时利用合作社将优势项目入股经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3、通过旅游带动传统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特色产品的议价能力。

4、不能忽视交通、食宿、民俗文化、产业结构、原住民利益等重要因素,避免投资项目成为负担而不是财富。

用好红色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编者按:红色资源是历史传承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性教育的活载体。 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 在党史学习过程中,要积极用好红色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用红色基因筑心魂,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点燃支持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战略。

1.激发“红色磁场”共振

(一)引导党组织充分利用资源,通过挖掘、对接、整合优势红色资源、党内教育基地等,探索推进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建设,创新完善主题党日活动基地活动体系,强化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使主题党日活动更具“党味”、更具吸引力,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主题党日活动品牌。 合理安排主题党日活动,规范落实主题党日活动制度,放大“磁场”效应,形成共鸣,进一步丰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文化内涵。

(二)文艺创作者要进一步挖掘和梳理红色故事,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和手法,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吸引更多人近距离接触红色故事。红色历史。 ,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思想。 要以红色故事为生动案例,从红色故事中汲取精神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在新征程中展现新的更大成就。

2、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乡村振兴

(一)按照“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的原则,规划“红色文化体验”、“生态农业旅游”等不同主题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弘扬红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地域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创作,运用音乐、电影、戏剧、动画等模式,实现互动性、沉浸式、视觉体验,拉近红色教育与受众的距离,提高受众的参与感。 丰富红色文化旅游区景区内容,持续保持游客热情,推动跨区域、跨类型、跨规模纪念场所深入交流合作。 通过联合举办展览、教育活动、人才交流访问等方式,创建红色资源联盟、场馆联盟,共同推动周边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形成点、线、带旅游资源多元化整合。

(二)着力打造红色主题美丽乡村,吸引大批游客体验红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之美。 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村里的配套设施也会随之增加。 为满足游客对特色农产品、吃住行等需求,建立合作社、土地流转等形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扩大农产品销售。 同时,加大农家乐建设力度,让打算从事农家乐的村民逐步成为个体户,带动村里的经济收入水平。

3、利用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

(一)红色故事激励人们前进,红色精神激励我们前进。 建设美丽红色村庄,必须加强党组织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因地制宜,将红色基因融入村庄发展全过程,擦亮红色名片,做强绿色产业。 村庄将变得美丽,村民将致富。 传承好红色基因,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行动和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红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二)发展红色经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尽力保留红色旧址,为古村落建设增添一抹亮丽的红色色彩。 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追随先辈的足迹,重走革命道路,聆听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旅游魅力,体验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红色旅游激活了沉睡的红色资源,刺激了美丽经济,也给乡村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红色经济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红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 在红色经济的带动下,一批“红色名村”正在向文明、民主、和谐、幸福的美丽新农村迈进。 向前进。

总结

一寸山水,一寸热血,一寸热土,一寸灵魂。 革命者用鲜血染红河流,筑起精神丰碑。 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红色资源为生动教材,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党性。 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发展红色经济,以红色美丽乡村建设为典范推动乡村振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