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农业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旅游休闲农业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由于生活方式紧张、居住空间狭小,有强烈的回归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自然乡村旅游必然成为一种时尚; 三是农业功能进一步拓展,生态、社会、经济协调的观光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的一种高级形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和旅游景区周边已出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旅游休闲农业项目或旅游休闲农业区。 然而,对于旅游休闲农业规划的系统研究并不多。
一、旅游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任务
观光休闲农业是通过规划开发,利用乡村景观、农业活动、乡村民俗文化,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态、生活、旅游、教育、增收等多重功能的农业旅游活动。 乡村产业新业态,也是新型生态旅游。 比如北京锦绣大地、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成都“五朵金花”等,都是我国近10年来成功发展的大型旅游休闲农业的经典案例。
观光休闲农业规划是通过创造性思维,整合农业观光休闲资源,实现资源、环境、市场、项目优化匹配的创意过程。 其基本任务是:在规划旅游休闲农业之前,通过深入研究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和形象定位,建立核心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独特的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农业旅游休闲产品形态和营销行动方案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具体规划和个性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旅游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观光休闲农业是根据农业本身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的深度开发。 其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从满足观光休闲农业功能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培育光明。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思路如下:
依托田园生态景观。 乡村田园生态景观是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和旅游消费的时尚。 也是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基础。 因此,首先在选址方面,首先要考虑以周边美丽的乡村生态景观为陪衬,与规划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的特点相匹配; 其次,在规划上,要以农田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为铺垫,选择园林、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作物、高科技农业技术、特色乡村文化为基础。计划的要素; 第三,在建设方面,既要对乡村环境的落后面貌做出必要的改变,又要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的真实性。
注重休息和体验设计。 观光休闲农业的游客主要是假期在城市休闲的上班族; 工作时间主要是退休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洽谈、会议。 观光、休闲、农业、娱乐不再只是旅游,而是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规划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静”与“动”,即健康与休闲、运动与休闲的关系。 休息节点的设计应该是“安静”的。 “静”指乡村的宁静、农舍的安宁。 就是为人们提供安静、休闲的空间和场所。 “动”主要指娱乐或农耕体验,“动”的项目应位于“静”的景观中。 这既能满足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科学文化认知的需求。 还可以延长休闲时间,增加二次消费。
探索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 保持旅游休闲农业的长期繁荣,应着力丰富旅游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休闲农业的文化品位,实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有机结合。 如传统农家、家具、传统作坊、器物、民俗表演游戏、民间对联匾额、民歌传说、名人胜地、古迹、农家菜肴、饮品、农谚、农具等,都是旅游。和休闲活动。 在农业景观规划、项目规划和个体设计中可开发利用的重要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
突出特色和主题规划。 特色是旅游休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题是旅游休闲农产品的核心吸引力。 要认真了解可开发的资源,分析周边旅游休闲农业项目的特点,巧妙利用不同的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 乡村资源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景观性、生态性、智力性、文化性、传统性等特点,打造特色时都可以利用。 同时,要根据项目特点进行主题策划。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均以市民休闲、农业观光、棋牌娱乐为主。 各村因地制宜,错峰发展。 一村一品,有西南民居和现代花卉技术。 农家乐以中国梅文化为内涵的欢乐梅林、以中国荷文化为内涵的荷塘月色、以中国菊文化为内涵的东丽菊园、以中国菊文化为内涵的蒋家菜地、农耕体验作为中国农耕文化。 在此基础上,根据五个项目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创造性地策划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形象——“五朵金花”。
3.旅游休闲农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现场勘察和数据收集。 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土壤状况、地形、环境污染、人口、劳动力、经济状况、交通条件、农业生物资源和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旅游资源等。及周边地区旅游项目、观光休闲农业资源及周边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还包括区域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规划、旅游规划等相关规划文本及图纸,测量图、土地 使用现状图和其他图纸。
现状分析和SWOT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条件、旅游休闲农业资源、现有旅游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价。 SWOT分析是确定旅游休闲农业项目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外部环境的威胁()。 基于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了解本项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本项目的战略定位提供依据。
目标设定和战略定位。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发展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形象定位、主题规划、市场定位、目标客源定位等。 功能定位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结合农业观光休闲方式,确定休闲娱乐、观光观赏、农耕体验型、疗养度假型、民俗节庆型、会议餐饮型等; 形象定位根据项目特点,引入人文、生态、生物、科技等知名形象概念,提出独特、清晰、引人入胜的主题,如肥城市“桃花盛开的地方”休闲桃园; 市场定位是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源,根据功能区域、营销时机、客源类别构建三维营销战略框架; 发展目标定位是确定一定发展时期及其时间段内的游客数、销售额、利润等目标。
分区规划和单元设置。 大型旅游休闲农业要进行功能划分。 功能区划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布局、资源分化和旅游观光休闲需求确定。 每个功能区域要有形象定位,确定主题。 同时,规划各功能区的重要单元,规划标志性地标。 对雕塑、园林、建筑、牌坊等单体进行初步设计。在旅游休闲农业规划阶段,应绘制功能区布局图,最好附有标志性单体效果图。
营销策划和活动安排。 营销策划包括品牌策划、宣传策划、促销策划等。促销策划包括促销策略、活动及其他促销活动的安排,以及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源的具体促销计划。 节庆活动往往是推介旅游休闲农产品、招商引资的重要形式。 也是吸引游客、树立旅游形象、提高知名度、增加客源的重要手段。 节日活动要围绕主题开展,表现形式要生动活泼。 实行市场化运作,将节日活动与旅游休闲农业推介、农产品销售、企业宣传冠名等结合起来。 如桃花节、葡萄节、混合杯龙舟赛等。
旅游休闲农业规划内容还包括融资规划、投资规划、管理规划、保障规划等。
4.旅游休闲农业规划文本框架
由于项目特点和规划风格不同,旅游休闲农业的规划文本存在一定差异。 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参考以下文字框架: ①概述:项目背景、开发意义、规划依据、规划区域范围和建设工期等; ②现有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评价: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农业生物资源、乡村文化资源、产业基础等评价,SWOT分析和问题诊断等; ③ 客源市场分析及市场开发规划:市场需求、客源状况、市场分析与定位、市场开发思路与计划; ④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题定位)、产业链动态结构、发展目标和阶段目标; ⑤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附分区布局图)、各功能区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题定位)、各功能区建设项目(单体)、农业产业或乡村文化景观配置各功能区; ⑥重点观光休闲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农业产业或文化节点景观项目、标志性单元形象设计、功能规划(最好附上标志性单元效果图); ⑦旅游要素规划:交通规划、导游队伍规划、住宿业规划、餐饮业规划、娱乐规划、旅游产品及农产品购物规划; ⑧建设分期与动态发展:总体建设工期、各功能区、重点项目的建设步骤,以及重点项目之间的开放时间、功能区间、时间衔接方案; ⑨观光休闲路线设计:内部观光休闲路线及交通方式、附近城乡居民观光休闲游览路线及交通规划、本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与其他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旅游的衔接方案项目及旅游线路; ⑩ 营销策略及推广计划:品牌策划、宣传策划、促销策划; 11投资估算和筹资: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估算(附各区、子项目投资预算表)、筹资计划、投资计划; 12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直接经济效益(附功能区、基于盈利项目的效益预测表)、社会效益(城乡就业、农民增收、土地增值、区域经济发展、相关产业提升、人才培训等)、生态效益(农村环境改善、污染治理)和环境评价; 13 风险评估及对策:自然灾害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政策变化风险、风险规避对策及措施; 14 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项目管理体系、管理组织架构、人才保障、项目推进机制和组织保障(政府、投资企业)、政府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