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台湾休闲农业调查报告
(节选)台湾休闲农业检查报告 台湾休闲农业检查报告 市工办为深入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乡村服务业扩大农村非农业就业空间精神~学习台湾休闲农业优秀发展思路和模式,加快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报市政府批准后,昆明市农业局牵头组织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主业企业负责人等22人赴台对休闲农业进行为期8天的检查。 台湾休闲农业考察以实地观摩、听取汇报的方式进行。 在此期间,我们也有幸邀请到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会长、屏东科技大学农业企业管理系主任段兆林教授为我们提供专业培训。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定义是:利用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将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和农场有机结合起来。生活,提供国民休闲,提高国民农业意识。 和以农村经验为目的的农业管理。 、一、发展现状台湾休闲农业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多以农场的形式为游客提供各种体验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农业衰退,寻找新的农业解决方案几乎成为农民和农业界面临的难题。 为此,1980年,台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栅实施“观光茶园”计划,标志着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进行指导的正式开始。
1990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在《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计划》中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从技术、资金、宣传等方面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 1992年,“农委”颁布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制定了休闲农业区的一些基本条件。 随着各方面条件不断成熟,台湾农业部门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立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重新界定了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编制了指导材料,成立了相关小组。 从此,台湾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 2001年,台湾公布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战略,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受到关注。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台湾目前的休闲农业在亚洲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休闲农户综合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台湾有休闲农场1100多个,平均每个乡镇、市区有3.3个。 其中,北部地区有492个,占总数的44.7%;中部地区有315个,占总数的28.7%;南部地区有179个,占总数的16.2%;东部地区110家,占总数的9.9%。 金马地区有6处,占总数的0.5%。 其中以宜兰县最多,有128个,占总数的11.6%。 可见,休闲农业已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 2、发展模式台湾休闲农业是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农业。 是一家集农业产销、体验游乐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企业。 这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 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可概括为: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教育功能。 目前,台湾的休闲农业种类繁多。 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在发展水平、成熟度和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一般分为休闲农场、旅游农场和教育农场四类。 和公民农场。 其中,休闲农场根据农产品属性不同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业、休闲牧场。 旅游农场按作物种类分为单一作物旅游农场、旅游果园、旅游园林、旅游菜园、旅游农场等。 茶园、综合农作物观光农场按经营形式分为采摘观光农场、采摘加工观光农场、采摘餐饮服务观光农场、采摘餐饮服务观光农场。 提供采摘和教育服务的旅游农场有五种类型。 教育农场根据其实施自然教育体验内容的性质分为四类:农业主题教育农场、森林主题教育农场、渔业主题教育农场、畜牧业主题教育农场。 种类。 二、台湾休闲农业的商业效益及成功经验 此次考察,我们参观了飞牛牧场、大湖农会草莓文化中心酒庄、百草能量园、初鹿牧场、头城农场。
其中飞牛牧场、初鹿牧场为休闲牧场。 两个牧场均以饲养奶牛为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 飞牛牧场主要提供各类牧场体验活动,初鹿牧场则以休闲旅游、乳制品生产、延伸牛奶产业链为主。 头城农场是一个典型的DIY创意农场。 购买门票进入公园后,游客可以在公园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体验活动,如钓鱼、将捕获的鱼加工成美食、制作天灯等。 飞行、观察萤火虫等,花露草本能量园主要从事香料植物的教育和了解以及精油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而大湖农民协会草莓文化中心酒庄则主要从事香料植物的教育和了解以及精油生产过程的现场教学。从事区域农业产业延伸展示和展示。 当地特产草莓酒的展示和销售。 此次考察、在五个考察点开展的农业休闲商务活动,对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非常的启发作用。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经验的结果。 综上所述,当今台湾的休闲农业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成功经验:一是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台湾的休闲农业由“农业委员会”监管,由“观光局”和“经济发展委员会”共同管理,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开发和经营。 经“农委”批准的休闲农场享受优惠经营政策,并由“农委”拨出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场的不断发展。 资金一般用于修建农场到农场的主干道。 支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场补贴、组织文化宣传等。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 台湾的休闲农业在规划布局上充分利用占台湾总面积50%以上的森林资源。 它整合了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乡村生产和景观。 它结合了旅游、餐饮等产业,因地制宜,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范围。 它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从农业向农业服务延伸,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方式。 首先,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 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地区联盟。 台湾的休闲农业相当一部分已经企业化,或者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合作与分工,实现观光、住宿、餐饮、娱乐、体验一体化。 显然,这与旅游农业中很多所谓的小综合农家乐、家家户户进行类似的服务活动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三是产品经营多元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全面拓展农产品产业链。 台湾休闲农业能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产品外,还包括景观、氛围、风景、主题体验等“情景消费”产品。 这也是台湾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关注的地方。 四是农业产业链创造性延伸。 以大湖农会草莓文化中心酒庄为例。 苗栗县大湖地区原本种植草莓,但产品附加值很低。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开发了草莓酒、草莓酵母、草莓冰淇淋、草莓巧克力等系列产品,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区域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也就是说,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 三、台湾休闲农业对昆明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1、把握发展休闲农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休闲农业应注意以下五个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本地区农业发展。 有利于该地区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农业与农村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农民增收。 二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引进台湾及世界休闲农业最新理念,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产业,运用多学科指导休闲农业发展。 第三,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避免破坏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四要利用好当地资源条件。 农村各种资源是休闲农业的基本条件,发展中应因地制宜。 五是要注重休闲农业的特色和创新,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休闲农业经营的出现和个体特色的形成。 六是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创建田园城市,把休闲农业作为城市的缓冲和有效补充。 二是发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这不仅符合我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4210”工程的基本要求,符合人们休闲旅游的需求城市居民建设现代化新昆明,也顺应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一基本政策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在休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一是积极引导,二是统筹规划,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比如,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 合理布局解决品牌定位趋同问题。 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应是持久、稳定、可靠的品牌形象。 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他们的认知,形成一种差异化。 正是这种差异性,才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增加其消费欲望,最终凝结成休闲农业品牌的无形资产。 因此,休闲农业项目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衔接,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同时还要考虑与风景名胜古迹等其他休闲项目和景区的关系。周围。 我市农耕文化悠久,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 不同县、市、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避免区域间重复建设,力求与周边其他休闲项目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同时,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也应该有自己的定位,突出主题,避免千篇一律。 、四、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观光、游览、度假、体验的新业态。 游客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农业生产、田园风情、农民生活。 “农家乐”不是一般去乡村观光或“学农”,而是特指游客直接走进农民家里,吃住农民家里,面对面体验乡村文化、农民文化。
因此,一方面,城市里的酒店、标准间不应该脱离农民家庭,简单地“克隆”到农村。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休闲度假,必须对环境、接待、服务提出相应的要求。 如环境整洁、生活整洁、餐饮卫生、安全便捷、基础设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员自身的健康、礼仪和素质,让游客在农家享受到规范的服务,感受到那个酒店和旅馆没有。 家庭般的温暖,让您充分放松、好好休息。 休闲农业要在服务上下功夫,提高休闲农业水平。 这也是一个地区休闲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把休闲农业纳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的范围,统一规划,在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上给予支持,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实力雄厚的企业给予支持。动力强劲、可持续发展能力充足、运营规范。 对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支持和奖励。 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股权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投入服务业和农业基础设施。 生态建设项目、村镇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发展领域倾斜。 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 充分协调旅游、金融、工商、税务、环保、城管、国土、卫生、规划、物价、公安、科技等相关部门,积极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 加强体验经济和休闲农产品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体验经济研究的深入,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开发的新趋势引起了旅游学术界的关注。 休闲农业具有让游客深度体验乡村气息、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重要形式。 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休闲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参与性强。 游客可以在农场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手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用农场自行经营管理,并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设计和个性化设计。 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和客源市场开发的优势之一。 因此,休闲农业必须瞄准消费领域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创造性地开发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六、加强两岸休闲农业合作交流。 台湾休闲农业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现任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理事长、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业企业管理系主任的段兆林教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在该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这次台湾考察之行,我有幸聆听了他的专业讲座,受益匪浅。 昆明休闲农业正处于提质增效发展阶段。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邀请他们进行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