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 为什么都市农业未来前景广阔?
什么是都市农业?
所谓都市农业,是指存在于城市内部或城市附近、服务于城市居民的农业种植。
其实这里有两个核心要点:1)都市农业必须与农业种植相关; 2)必须服务城镇居民,包括“菜篮子”、生态、旅游休闲多功能服务。
都市农业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类似的农业业态早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 在当今消费升级和体验经济时代,安全优质的食品、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新需求。
普华永道思略特重新定义都市农业概念,是指在城市或城乡结合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农副产品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多功能农业业态。 它涉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增值服务(如观光、购物、娱乐、文化等休闲活动)的整个农业产业链,嵌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城市生活。
当前,都市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它的主要功能是休闲体验,但其生产功能也非常可观。 只要我们有新颖的创意,建立合适的制度去推广,培育健康的市场,把都市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它不仅是投资农业的理想项目,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对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乡生态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由于技术、商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我国都市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都市农业通常位于城市及其延伸地区。 一方面紧密依托、服务城市,另一方面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和其他农业从业者。
因此,都市农业一直是农业政策的重点。
早在2012年,农业农村部就首次出台支持“都市农业”的政策,并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 《意见》强调,要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农业多元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力争在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中型城市。 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区、农业多功能发展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通过3-5年的努力。
同时,政策还指出:继续加大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构建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企业和农户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农业农村部专家认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主粮、方便休闲食品和净菜加工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重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显着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值。
因此,随着政策的推进,我国各种类型的都市农业正在发展,如农业园区、旅游农场、市民农场、休闲农场、教育农场、高科技农业园区、森林公园、民俗旅游园区、民宿等。农场等兴起并发展。
都市农业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产业。 我国研究都市农业的历史并不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然而,国外都市农业品种繁多,高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
早在20世纪中叶,都市农业首先出现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基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社会责任的重视,这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扩张和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意识地在城市范围内保留部分耕地用于种植或养殖。 在欧洲,在发展都市农业经济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拓展和发展农业的生活、社会、生态、环保等功能。
在亚洲,都市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日本和新加坡。 两国选择了兼顾经济和生态的模式。 具体来说,日本有分散的、斑片状的庭院农业,也可以称为城市包围的农业; 而“花园城市”新加坡则拥有高科技、高产的工业化农业,主要发展集约化农业。 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农业生物技术园。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始探索都市农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中西部地区逐步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上日程。
目前,上海、北京、大连等城市都市农业发展较快。 这些城市以“温室农业”为主,包括从以色列、荷兰等国引进的温室设备,采用无土栽培和园艺生产。 尽可能不占用城市土地资源,或者对土地资源进行多层利用。
另外,从功能上看,我国都市农业基本涉及蔬菜生产区、储藏加工区、娱乐区、观赏区、高科技区等,满足城市消费者的菜篮子和都市人的休闲娱乐。
这是当前都市农业的两个核心目标。
都市农业正在从小到大、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但由于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我国都市农业尚未形成规模,问题频发。
从现实角度看,都市现代农业以服务城市、服务富裕农民为使命,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带动城市繁荣,另一方面带动乡村振兴。 新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并存。
然而,我国都市农业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早期阶段。 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功能拓展不够、先进技术成果集成示范不够、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产品质量和品牌水平有待提高。
有专业人士列出了都市现代农业的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有待提高。 尽管人们对都市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对其农产品供给、生态改善、促进就业等功能作用的认识仍然片面。
二是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日益严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无人耕种、无处可耕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相关支持力度不够。 事实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都市农业的政策措施,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培训等诸多方面仍存在支持不足的问题。
上述三大问题导致都市农业发展“不平衡”。 那么,都市农业的未来趋势将呈现:从产品到产业、从技术到商业的多功能发展方向。
未来将出现三类代表:
一类是以农产品生产为切入点,布局中下游的模式;
第二种是以零售渠道为切入点,布局供应链上游的模式;
第三类是以多元化业态为切入点,将农业融入商业、社区、工业等地产业务的综合模式。
中国农业行业分析师李健认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用地都在农村。 城市农业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开展农业现代化试点和推广,同时嫁接商业思维,提高农产品溢价和农业功能的实现。
从国内外案例来看,都市农业的核心是技术+商业。
例如,荷兰、新加坡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都市农业的坚强基础和支撑。
因此,无论是否定位为高科技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科技水平的提升都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都市农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生产设施和配套设备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良种繁育速度和质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先进农艺、设施、技术辐射并输出到其他地区。 效果也非常有限。
但可以预见的是,国家正在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5G技术、区块链技术、生物技术等应用。 都市农业技术将逐步加强和拓展,特别是都市农业的“菜篮子”功能将成为重点,解决城市消费者“买菜难”和“买菜贵”的矛盾。
都市农业有着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