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圣经》译者于佳:我为什么跑步?
说实话,一年半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对跑步如此痴迷:一个工作、生活都与篮球密切相关的人,竟然会选择另一种极其简单的运动作为自己的日常健身方式,甚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过去的一年,可以说它充实了我的生活,这是轻描淡写的。 跑步,是的——这是人们一旦有能力锻炼就会去做的一项运动。 它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让我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魅力。
一年跑10场马拉松
这么说也不过分。 2011年我因为对马拉松一无所知而开的玩笑,至今仍像一根小木棍悬在我头顶,时不时地敲击它,让我保持警惕。 正是因为参与其中,了解了它的味道,我才不断明白自己的差距和需要静下心来的浓度。 我不承认跑步改变了我的生活。 准确地说:“跑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参加了10场马拉松:北京两次、厦门、扬州半程马拉松、布拉格、柏林、上海、海南儋州、波士顿、大连; 以及4个速度赛:首尔10公里、北京“慈善跑”5公里、上海新百伦(New )“慢跑英雄”6公里、联合国“橙色日”慈善跑。 当我一次又一次跑步的时候,我不禁佩服那些有天赋或者努力的跑步者。 同时,我也不禁产生一个疑问:“我为什么要跑步?”
翻译运行圣经让我探根
会不会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一样,有一天突然开始跑步,又有一天不想跑了就停下来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开始,或者不那么投入,免得有一天我突然失去了所谓的热情,那时的生活也必然变得苍白无力。 至少在2013年上海马拉松之前,我对跑步有很多顾虑。 作为一个一直热爱运动的人,我真的很讨厌突然对某项运动失去兴趣的感觉。 真的,那种感觉太可怕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收到了翻译《运行圣经》(&Being)的邀请。 当时妻子已经怀孕三个月,我为了播音面临很多出差事宜。 但最终我还是坚定地对非常信任我的湛鹭文化编辑张晓庆说:“没问题。” 当然我知道《跑步圣经》对于美国很多跑步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可以帮助我弄清楚我为什么跑步。 在翻译过程中,我带着这本书去了菲律宾转播亚锦赛; 我带着这本书去沉阳转播全运会; 我带着这本书去了温江的CBA体测、深圳的CBA揭幕战、太原。 WCBA开幕赛、柏林马拉松……我真的不知道我要花多少时间来翻译这本书。 我只是想知道这本书是否可以帮助我理解我为什么跑步,以及为什么我不能停下来。
不断努力和训练,满足“虚荣心”
就这样,我不断地跑步、不断地思考,成绩一点点提高: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是2012年北京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36分27秒;我的第一次马拉松是2012年北京马拉松,成绩是4小时36分27秒; 到一年后的上海马拉松,我已经可以完成它了。 时间提高到3小时19分54秒。 对我来说,这是利用虚荣心行善的最好例子。 当然,每个人都有虚荣心,但关键是如何利用它。 如果你想更快地提高成绩并炫耀,你就必须充分发挥你的虚荣心,不断努力,不断训练。 让自己调整到最佳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这样一来,虚荣心就会被认为是有功的。
不孤单跑步:成立“嘉友跑”公益跑步团
到了上海马拉松,我不再只是一个人跑。 2013年11月17日成立的“嘉友跑”公益跑步团,算是一群渴望跑步、热爱跑步的朋友们因为信任我而聚集起来的跑步力量。 当大家一起跑的时候,你会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 “嘉友跑”的慈善捐赠方式是:在指定比赛中,大家每跑一公里,New作为合作伙伴,将为姚明“姚基金”爱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捐赠一双童鞋。 我的朋友姚明站出来支持我,这让我觉得我做的是对的,而且这和跑步有关。
在跑步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跑步者——有的人平淡、自我竞争,有的人热情奔放、受人欢迎。 当我问他们这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时,100个人给出了100个答案。 因此,你必须自己寻找答案。 《运行圣经》的翻译过程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让另一个国家在《跑步圣经》原创数十年后重新获得新的价值
原书写于 20 世纪 60 年代和 1970 年代。 说实话,距离我们这一代跑步爱好者还很远。 很多有历史背景的事情都需要我静下心来找出真相:比如NBA东部季后赛凯尔特人队对阵雄鹿队,比如NFL传奇教练隆巴迪,这需要我调动我热爱的其他运动的知识非常喜欢,只有了解了美国的体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初衷。 对于文中引用的很多名言我也有些不太确定,只能请专家指点,尽量理顺思路,不要曲解原意。 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朋友李瑞峰、潘金勤、魏同和。 他们是我翻译过程中的补给站和能量胶。
对于公众来说,能否接受希恩博士的想法还存在不确定性。 那么翻译这本书的意义何在呢?
2014年1月的一个清晨,我终于翻译了整篇手稿。 这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着窗外漆黑的天空。 我心里的第一感觉不是释然,而是有点舍不得离开。 就像我参加过的每场比赛一样:到达终点线的那一刻,我彻底放松了,我收到了奖牌和证书,但我不自觉地想起了我跑过的42.195公里。 其中的滋味和体验,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一种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种说不上“再见”的怀念。
本书作者乔治·希恩博士用他毕生的运动理念和跑步生活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愿景: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理解跑步对生活最大的积极影响,拥有足够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不正是我们生活在浮躁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压力下所迫切需要的吗? 我不能指望这本书能够畅销并流传——对于这个体育还没有回归教育、体育精神还没有达到全民的国家来说,这样做太不现实了; 但如果你亲手阅读,恰好也找到了跑步的感觉,而这本《跑步圣经》将在原书写成几十年后,在另一个国家重新获得新的价值。
尝试一下怎么样?
【图书信息】
国内首套系统化、专业化的跑步书籍系列——《展望乐跑人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