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跑者,参加田径比赛需要穿鞋钉吗?
在国内路跑极为流行的同时,田径场上的塑胶跑道也没有被冷落。 不少地方田径场馆正在开展5000米测试赛、2公里接力赛等各类活动。 这些比赛的距离不长也不短; 虽然速度没有百米短跑快,但比马拉松快多了。 由于在塑料跑道上可以穿鞋钉(公路跑不可能穿鞋钉),这自然会导致“是否穿鞋钉”的困境,尤其是对于更高级的业余跑者来说。
在讨论峰值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跑步的动力从何而来。
在向前跑的过程中(在相对合理的技术动作下),驱动身体向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双腿支撑地面的瞬间,身体重心前倾。 重心向前,使重心作用线位于支撑腿前方,对身体产生水平向前的分力;
其次,躯干和腿部共同作用,向后推、提臀、向外推出,脚底着地。 “支援动作”的每一次转换,都形成一个连续的向前奔跑动作;
第三,依靠的是身体原有的运动速度,即惯性。
前两种作用的结果是作用在鞋底上的后蹬力,鞋底的摩擦力是平衡后蹬力的反作用力,使跑步者处于匀速运动的平衡状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前的摩擦力越大,对于跑步就越有利。
钉鞋对跑步有什么影响?
理想的跑步状态是鞋子落地,然后从原来的位置踢起。 而普通平底胶鞋、路跑鞋在落地到踢离地面的过程中,可能会相对于地面产生滑动(但这个滑动距离很小,肉眼看不出来)。 这个摩擦过程会导致人体推离地面。 作用中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 相对滑动距离越长,损耗越大。
这里有一个摩擦力的极限值。 当后蹬力达到该极限值时,就会发生相对滑动。 而且,它也是后蹬力的上限。 当你用力踩踏时,只会增加鞋底的滑动和体能的损失,而摩擦力仍会保持在这个极限值。
鞋底或地面越粗糙,摩擦力的极限值就越大。 即使后蹬力增大到很大的值,也不会触及“上限”,不会产生相对滑动,也就是所谓的“抓地力”。
对于钉鞋来说,钉子直接打入轨道,鞋底与地面的相对滑动基本为零。 这是最理想的摩擦状态,或者说“极限摩擦力”无限大,可以提供更大的后蹬力。 、更快的速度提供了外部条件的保证。
鞋钉是短跑运动员和专业中长跑运动员的专属
对于短跑比赛,无论是业余选手还是职业选手,速度都非常快,每一步的力量也都非常强。 因此,无论业余还是职业短跑比赛,选手基本上都穿着钉鞋。
在专业的中长跑比赛中,鞋钉基本上是运动员的统一战靴。 因为专业长跑比赛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 以男子5000米和10000米为例,国内职业比赛每圈时间约为67-72秒。 世界级黑人大师的速度更快,每圈接近1分钟。 冲刺的最后一圈常常跑到52或53秒。 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业余跑步者的冲刺水平。 所以穿钉鞋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为什么钉鞋没有成为业余长跑运动员的常规装备呢? 因为大多数业余跑者全力跑5000米、10000米的速度只相当于专业运动员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配速,距离“需要超强抓地力”的水平还很远。 因此,在业余长跑运动员中,钉鞋仍然是个稀罕物。 很多业余跑步爱好者,尤其是那些学生时代没有接触过田径运动的“大器晚成”的跑步者,甚至从来没有见过钉鞋是什么样子的。
短跑和中跑钉鞋的区别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短跑(400米及以下)和中长跑(800-10000米)的扣球是有区别的。 中长跑钉鞋的鞋底一般比较平坦(前掌没有那么翘),中底比较软,更容易弯曲。 ,尖峰的数量较少(通常是六个)。 关于鞋钉的分布,中长跑鞋最后一排中间(最靠近脚底)没有鞋钉。
冲刺钉鞋
中距离跑钉鞋
穿钉鞋靠的是速度和能力
那么有的业余跑者又会问:“虽然我速度不快,没有必要穿鞋钉,但是穿鞋钉后,抓地效果更好,不是锦上添花吗?”
事实上,钉鞋虽然是高速度的保证,但高速度也是穿钉鞋的前提条件。 两者是互为基础的。
在相同的技术动作风格下,速度越快,所需的地面推进力和地面摩擦力就越大。 如果没有一定的速度,踩踏力不是很大,节奏和动作都比较慢,钉子刺入轨道和拉出轨道需要很长时间。 这个抓握的过程就变成了多余的动作,不仅增加了能量损失,还会造成“刹车效应”,成为你前进的阻力。 钉鞋不仅不是锦上添花,反而是雪上加霜。
钉鞋的强大抓地力也会传递到脚部、脚踝和小腿上,增加这些部位的负荷。 如果这些部位的肌肉力量或耐力不足,就更容易引起跟腱拉伤、小腿肌肉拉伤、骨膜炎、脚底板炎等。 筋膜炎和其他损伤。
另外,为了追求轻量化(也是高速的要求),钉鞋的鞋底(尤其是后跟)又薄又硬,缓冲和保护功能几乎为零。 这对技术动作、核心力量和某些小肌肉群的力量提出了挑战。 要求更高。 如果力量不足或者技术不好(例如脚跟用力着地)、缓冲能力差,鞋钉会比普通跑鞋造成更大的伤害。 另外,有些跑步者大步走,着地在重心前面,造成制动作用。 如果穿钉鞋,强大的抓地力会放大、升级制动效果,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扣球的控制需要以足够的速度、良好的力量和技术动作为基础。
钉鞋只是高手的工具,不是“菜鸟”的助推器
虽然鞋底的摩擦力(鞋钉的抓地力)是身体向前冲力的反映,但它并不是推进力的来源。
真正的推动力来自前倾、后蹬和动作切换(节奏)。 换句话说,摩擦力是动力传输中的“中间人”。 对于级别较低的“菜鸟”来说,尤其是技术较差,借力不力(借助重心前移的分力,原速度的惯性),或后踢腿、摆腿能力较弱,他们穿鞋钉后可能无法使用鞋钉。 握力的“发射器”绰绰有余,但前进的动力来源不足,身体无法向前跑得更快。 因此,对于不刻苦训练、仅仅依靠钉鞋来提高成绩的“菜鸟”来说,显然是行不通的。
业余跑步者穿钉鞋的建议
业余跑者在争论是否穿钉鞋时,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运动项目和自身水平(速度),二是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 如果你的水平不高,速度比较慢,800米可能不需要钉鞋; 如果你的5000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那么钉鞋一般可以成为你5000米PB的助推器; 如果你的身体素质特别差,技术动作有明显问题,那你还是先穿普通胶鞋比赛,还需要扎扎实实训练,提高技术,练好基本功,才能驾驭未来的钉鞋。
最后提醒业余跑者,尤其是水平较高的跑者,比赛时虽然可以穿鞋钉,但日常训练中还是少穿鞋钉为好。 只需在比赛前一周左右佩戴一两次即可习惯。 这也是我们98跑步精英学员的培养理念之一。 不仅降低了受伤风险,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技术(高速跑步时不会过多依赖特别大的踏板,抓地力,而是轻快地完成每一步)。 尤其是冬季训练时,基本不需要穿鞋钉。 由于冬季气温较低,冬训时的训练主要是大量的中低强度有氧跑,而间歇跑等无氧训练则相对运动量大、强度低。 速度不快的时候没必要。 需要钉子。 而且由于气温较低,赛道又比较硬,穿着鞋钉大大增加了受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