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
大家好,你们的每日更新博主小旋风有粗线~~最近到处鲜花盛开,简直美极了!
据说社会上没有愚人节,只有Q2。 又是新的一个月了,今天我想谈谈3月回顾中的一些小感悟。
村上春树在他的著作《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中说:
坚持和保持节奏对于长期工作来说确实很重要。 一旦节奏定下来,剩下的就水到渠成了。 然后让惯性轮以一定的速度准确转动,毅力不能太细。
01
关于“自律”
春节以来,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在家里待了近2个月了。 在家工作的日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轻松。 远程沟通只是让过去坐在对面的同事在电话听筒的另一端变成熟悉的声音。 什么都没有丢失。 相反,因为我在家,通勤和工作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时间也疯狂的工作着,一天下来,我的背都酸痛了(甚至开始有点想念公司的办公椅了)。
为了缓解所有的肌肉紧张,我又恢复了夜跑。 不得不说,我已经近2个月没怎么动了。 戴着口罩在户外跑步确实很不舒服。 跑了几分钟后我就感到很累。 但跑步两周后,我似乎又恢复了大学时每晚跑步时的一些精力。 “自由感”。
为什么说“自由”? 大概是在我15、16岁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去游乐场跑5-10KM。 虽然体重没减多少,但体脂率只有21%,是近年来历史最低的! ! 至于我现在的体脂,就不用问了。 如果您要求,请索取狗绳。 我喜欢跑步时的控制感。 前几天我刚刚和一个同事聊起疫情期间他在家做什么。 他说他每天都在家锻炼身体。 现在他的腹肌已经开始显现效果,而他正好提到了“控制”二字,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自律就是自由”吧!
三月的第一天,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小flag,这个月至少跑10次。 3月底复习后,完成了11次,43KM,KPI完成了~
尖端:
如果你觉得跑步很无聊怎么办?
为了排解跑步时的“无聊”,我把听音乐改为听书。 跑步前,我选了一本书,设定了时间,然后开始跑步。 当这本书即将完成时,我的目标就完成了。 做点别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每次跑完就不会觉得累,也不会觉得难以坚持。
(记录我跑步时听的书)
不喜欢运动? 继续锻炼很难吗?
如果你有锻炼的基础,想锻炼的时候动作就应该快。 不要犹豫,先换上健身服。 无论如何你都必须改变它们。 如果你不行动,那就是徒劳。
如果你没有任何运动背景,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让自己每天锻炼5分钟或3分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如果每天多加1分钟,你就会变得很棒! ! 什么运动都可以,不一定非要跑步~
02
关于“破圈”
我在二月份的书单中说过不要忽视阅读的价值,这种感觉最近变得更加强烈。
三月份看的书不多,但读完之后,我对“惯性”和“破圈”的理解有了一些改变。
“流动”
早在去年年底,我就听过一场主题为“心流”的演讲。 当我听了范登和吕星的故事时,我更多地感受到了“知行合一”。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流》。 在这本书中,我注意到了关于提高注意力和享受“高级乐趣”的问题。
说到工作,很多人都看不起它。 只是为了维持生计,根本没有幸福感。
但《Flow》谈到了一个“工作悖论”:
在工作中,当人们面临挑战并发展自己的技能时,他们会感到快乐、坚强、富有创造力和满足感; 闲暇时,由于无所事事,技能无用,感到悲伤、无力、缓慢、不满足。 但大家还是宁愿少工作,多休闲。
作者在书中提到,实验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获得“心流”体验,这是一种人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而忽略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想想当你忙得失去焦点时,你是否也处于一种“无私”的状态? 工作项目成功,成就感让你充满喜悦。 这在书中称为“最优体验”。 一个人一旦达到了“最优体验”,你就会感到无比幸福,感觉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莫名其妙地被牵着鼻子走。
我是一个著名的多任务处理者,小时候常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现在周末在家看书,经常走神。 为了提高专注力,我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字:
断开互联网连接。
断网两个小时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太让人上瘾了! !
“像鸟儿一样飞向你的山”
这本书的英文封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字。 中文版的译者根据内容将其译为“You be like abird to your ”。 很多人抱怨这个翻译难以理解,但我查了一下来源。 “像鸟儿一样逃向你”,出自《圣经》诗篇第11章。 看完整本书,这个名字很贴切。 它有双重含义。 一是作者逃离了她原来的“山”,二是作者逃离了她原来的“山”。 然而,她却在另一座“山”上找到了信仰,完成了自我救赎。
本书是作者的自传。 她生长在一个有着极端信仰的家庭。 她的父亲偏执、抑郁,母亲软弱、无知。 因为她的父亲认为女孩上学是一种罪过,所以她17岁之前没有接受过一天的教育。 教育,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惊人的自学能力获得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看来她是用教育来完成自我救赎的。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本自传中,她并没有过多地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是更多地讲述了她的挣扎和痛苦,她如何脱离原生世界,走向新世界,如何颠覆自己的认知。旧世界。 去接触事物,实现教育的自我重构……
我们都曾经属于一座山,那座山塑造了我们。 正如电影《哪吒》中申公豹所说,“每个人心中的偏见就像一座大山,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它。” 我们心中的这座山或许不是偏见,而是我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和长期的习惯。 认知是由环境塑造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是否偶尔会想,这座山是否真的就是你的终点? 如果没有,如何“飞到另一座山”?
尝试“打破圈子”,从接触新知识、新事物开始! 如果我开始挣扎,这本书就必须在那里。
回顾3月市场,自律和破“茧”是两大主题。 克服惰性的过程是痛苦的,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
- - - 结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