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设定自己的跑步目标?
许多跑步者喜欢为自己设定目标,这很好。 因为当你有了目标,你就会有动力去训练。 比如,现在天气特别闷热,长距离跑步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什么你还出去跑步,因为你设定的目标正等着你去完成。
然而,对于很多跑步者来说,设定目标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过程,他们常常为自己设定不合理的目标。
1.目标太简单或太高
目标太简单,不需要太多努力就可以实现。 比如,如果你参加过几次10K比赛,希望能在6-12个月内跑完半程马拉松,那么这个目标显然太低了。
如果您是跑步新手并期望在三个月内跑一场大型马拉松,那么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不够现实,你最终会失败。
目标首先不是冲动。 很多时候,自己的冲动和目标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浑浊的力量。 混沌带来幻觉。 目标不是妄想。 妄想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所以在讨论目标时,我们应该更加现实一些。 因此,不要将其视为目标,例如成为世界冠军。
2. 未能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1984年,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夺得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冠军的秘诀就是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他在自传中说道:“每场比赛之前,我都会坐公交车仔细观察比赛路线,画出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树。大树,第三个符号是红色的房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
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的冲刺速度向第一个球门冲刺。 当我到达第一个目标时,我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 40多公里的比赛被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我轻松地完成了。 ”
起初,我不明白这个道理,常常把目标定在40公里外比赛结束时的旗帜上。 结果跑了十几公里就累坏了。 我被前面漫长的旅程吓坏了。
最终目标宏大、引领,但阶段目标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例如,5公里时间在3个月内提高了3分钟。
3. 每场比赛的目标都是达到PB。
有这种想法的跑者并不多。 尤其是赛季期间,第一场比赛我就以PB配速跑了30多公里,但在最后几公里就崩溃了。 第二场比赛,我还在想着PB,所以前半场我以PB的速度跑,但后半场就崩溃了。
脑子里总是想着PB,很容易让你的神经紧张,导致比赛表现失常。 因此,大家对PB应该持更开放的态度。 如果能达到PB那就太好了。 如果你做不到,也不要灰心。 当你的能力和条件都不好的时候,不要苛责自己。
除了平时的刻苦训练外,能否达到PB还取决于比赛当天的天气。 如果天气太热,那么你必须及时调整你的比赛目标。 最好的状态是全程匀速奔跑。
当你的能力达不到破3、4的时候,就别想着破3、4了,多积累里程,多做速度训练就可以了。
4.目标不够具体
每个跑步者实际上都希望跑得更快、更远。 刚开始跑步的人只要增加跑步量就可以跑得更快、更远。 但当你跑了几年之后,如果你想取得进步,你需要具体的目标。
例如,你想跑多快? 5公里跑是22分钟吗? 或者50分钟内跑完10公里? 或者跑完马拉松不到3个半小时?
例如,你想跑多远? 你想参加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还是百公里赛跑?
这些都要根据你现在的跑步能力来确定。 你可能会因此调整你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法。
如何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设定目标时,您应该关注这两种类型:小成就和延伸目标。
即通过每天的小目标一一完成,我们就能实现未来的扩展目标。
小成就的目标在短期内非常容易实现,并且可以迫使跑步者专注于训练过程。 日常活动有助于改善跑步者的健康、防止受伤并提高跑步速度。
就像突破新的距离或者突破新的时间点一样,这些都是以绩效为导向的目标。 小成就的目标主要包括:充足的睡眠、充分热身、完成每一次伸展和核心练习、恢复期以真实轻松的速度跑步。
以过程为导向的小成就目标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可以很容易地完成。 当任何跑者专注于这些小目标时,都不会影响他们当前的训练。 这些目标并不令人生畏,而且是普遍适用的,无论跑步者的年龄、能力或他们正在准备的比赛类型如何。
其次,它们让跑步者变得更好。 睡眠充足后,身体恢复得更快,能更好地适应训练带来的压力。 充分的热身和持续的力量训练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 恢复期进行轻松跑可以进一步改善恢复过程,适当补充能量可以让跑者感到精力充沛。
小成就可以让跑者不断进步,而大目标则需要长期追求。 延伸目标看似大胆且激进,但它们是可以实现的。 伸展目标应根据您的身体状况和当前表现等综合因素制定。 比如今年秋季5K时间超过20分钟、6个月来第一次半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时间超过2小时等。
延伸目标令人兴奋,因为它们让跑步者进行长远思考,并想象自己成为更强壮、更快的跑步者的潜在能力。 换句话说,这也会让跑者在训练中更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