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经济性和步幅角
较大的步幅角是提高跑步经济性的重要运动学因素(王顺正,林玉琼,2018;Moore,2016)。 什么是跑步步幅角?
根据-等人对跑步步幅角的操作定义。 (2013,2014a,2014b),步幅角是指跑步时脚离开地面时的切线角度(上图)。 步幅角的计算方法是基于步幅的投影原理和步幅过程中的最大移动高度。 步幅的最大高度是根据跑步摆动时间计算的(最大高度= g(摆动时间2)/8)。
- (2014a) 对25名男性精英跑步者进行了研究,并以不同速度(3.33 m/s、3.75 m/s、4.16 m/s)进行跑步机跑步测试。 研究发现,受试者的10公里跑步成绩为32.2±2.1分钟,三种速度下的跑步经济性(ml O2/kg/km),代表了跑步者每公里的耗氧量。 数值越低,跑步者每公里的耗氧量越少。 受试者跑步经济性较好)分别为201.3±13.7、198.4±12.6和205.1±16.1。 受试者的步幅角与跑步经济性成反比(上图左侧ABC分别代表3.33 m/s、3.75 m/s、4.16 m/s速度跑步),步幅角也与跑步经济性成反比到着陆时间(上图右侧)。 由于跑步经济性值越低、落地时间越短,说明跑步者的能力越好; 优秀跑步者的步幅角与跑步经济性和落地时间成反比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拥有更大的步幅角确实意味着拥有更好的跑步能力。
- (2014b) 分析了 30 名男性跑步者的着地形状和步幅角度,其 10 公里跑步时间为 32.9±2.7 分钟,最大摄氧量为 63.1±5.0 毫升/公斤/分钟。 研究发现,着地形态为后跟着地 () (n=15)、脚掌着地 () 和前脚着地 ()(两者合计 n=15)、步幅 ( )、步频 ( ) 和着地时间 (时间)在以相同速度跑步时)与摆动时间没有显着差异,但脚底和前脚掌跑步者的步幅角度明显更大; 脚跟着地跑者的跑步经济性(201.5±5.6ml O2/kg/km)明显优于脚掌着地和前脚掌着地的跑者(213.5±4.2ml O2/kg/km)。 两种落地类型跑步者的步幅角和跑步经济性显着相关(相关值为0.60和0.54)。 因为在研究的受试者中,两组的10公里跑步表现存在显着差异(后跟着地跑步者为34.3±3.2分钟,后跟着地和前脚掌着地跑步者为31.7±1.4分钟),这导致了跑步经济性,步幅角的显着差异是否是由于跑步者能力的差异造成的? 仍有必要进一步澄清。 无论如何,步幅角再次被证明与跑步经济性显着相关。
(2013)研究了8名北非跑者(North)和13名欧洲跑者(North),也发现虽然两组来自不同地区的跑者的10公里跑步成绩(31.2±1.1分钟、31.7±1.4分钟)存在差异。没有显着差异,但欧洲跑者在以19.5公里/小时的速度跑步时,跑步经济性明显更好,跑步着地时间更少。 不过,虽然步幅角比北非跑者大,但两组并没有显着差异。 研究还发现,当所有受试者以19.5公里/小时的速度跑步时,跑步经济性与落地时间(time)、摆动时间(swing time)和步幅角度(r值分别为0.53)显着相关。 ,-0.53,-0.52)。 可见,步幅角是影响跑步经济性的重要变量。
对于优秀的跑步者(10公里时间31-34分钟)来说,拥有更宽的步幅角确实是提高跑步经济性的重要条件。 由于步幅角是根据步幅和步幅过程中的最大移动高度来计算的,看来跑步者在追求步幅角的改善时还需要注意步幅和垂直幅度( )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