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气息”

日期: 2023-12-29 08:01:31|浏览: 453|编号: 2879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让乡村体育充满“农耕气息”

农村体育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改善群众精神面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引擎和重要抓手。 他们对推动我国农村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整合资源开展惠民文化活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村歌、 “乡村晚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趣味。 农家式文体活动。

全面了解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夯实农村体育发展基础,对于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问卷调查,对全国31个省区市1129个村庄2021年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多角度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农村体育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本次调查主要从设施选址、发展状况、便利性、宣传推广四个维度进行调查。

体育设施及场地选择:专用运动场馆和房前、后场最受欢迎

一半以上的调查村建有篮球场、广场舞场地,为农村居民参与竞技门槛相对较低的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体育设施是保障农村体育发展的基础。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 根据2020年全国体育场馆统计调查数据,全国体育场馆由村委会管理。 面积5.85亿平方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农村人口为50979万人。 以此计算,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5平方米,与“十四五”期间的任务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调查显示,东、西、中、东北地区被调查农村村民的体育锻炼地点主要集中在专用体育场馆和房前房后。 以东部和东北地区为例,受访农村居民选择在专门体育场馆锻炼的比例高达36.4%和41.5%,而选择在家前、家后锻炼的比例则分别为24.6%。分别为 % 和 23.5%。 此外,家中、田间空地也受到一些村民的青睐。 以西部和中部地区为例,10%至15%的受访农村居民选择在这两个地方锻炼。

在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专用体育场馆建设,不断加大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投入,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保障。让更多的村民获得公平、实惠的服务。 体育设施服务便捷、运行高效、保障有力。

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竞赛如火如荼,呈现特色发展态势

本次调查中,参与人数较多的体育赛事是指单项参赛人数超过100人的赛事,如广场舞比赛、排球比赛等。据统计,东北地区有52.3%的村庄举办过体育赛事。参加人数较多的体育赛事; 中部和东部地区紧随其后,分别为49.1%和46.4%; 西部地区最少,只有31.2%的村庄举办过人数较多的体育赛事。 更多活动。

中部和东北地区定期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村庄分别为53.7%和53.5%,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50.6%和49.4%。 总体而言,地区间差异并不明显。

随着农村体育设施的完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参加体育锻炼、组织体育赛事的热情日益高涨。 许多村庄开始探索举办“家门口”的品牌体育赛事。 例如,2021年4月,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举办了一场农村篮球比赛,共53场比赛,历时7天。 比赛场地设在农村市场的一个小广场上,共吸引了来自附近5个县的21支队伍参赛。 团队参加。

随着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完善,举办更多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的需求更加突出。 举办好赛事,不仅可以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关注体育赛事。

据统计,调查村最主要的健身活动是步行(84.5%)和广场舞(71.8%),其次是篮球(48.5%)、跑步(47.2%)、乒乓球(30.8%)、羽毛球( 28.8%)、下棋(20.3%)、钓鱼(15.5%)等,而体操、排球、武术等项目在所有体育项目中排名垫底,均低于5%。 总体来看,大多数大众体育运动对专项技能、运动器材和场地要求不高,且聚集性明显。

进一步分析步行和广场舞的统计数据发现,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步行与广场舞相比,得票数显着领先; 而在西部地区,广场舞比步行获得了近7%的选票,反映出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特定运动的“偏好”。 可见,农村体育项目的特色发展必须得到重视。

调查发现,中部地区受访村庄开展专项体育活动的比例最高,达到29.2%。 其次是东部,达到28.9%。 东北、西部受访村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分别为23.3%和22.8%。 总体来看,各地区特色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差异较小。

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体育活动。 如安徽的五琴戏、黄梅戏,福建的毽子龙舟,广东的太极龙舟,贵州、新疆、广西的民间舞蹈,湖南的太极花鼓戏,江苏的舞狮、舞龙、鼓乐、内蒙古的草原选美、山东的摔跤,四川的川剧、赛龙舟、蹴球,云南的泼水节、民间舞蹈等,都展现了各地浓郁的乡村文化特色。

乡村运动便利性:总体良好,但地形复杂地区存在一定障碍

调查村村民到达运动场地的时间普遍较短,83.42%的村民能够在30分钟内到达。 其中,平原地区和盆地地区村民能在10分钟内到达运动场地的比例分别为61.2%和54.2%; 而山区、高原地区只有44.4%和37.1%的村民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山区、高原地区需要花费1小时以上的人群比例明显较高,说明地形复杂地区的乡村体育面临一定的自然条件障碍。

农村体育宣传推广引导仍需加强

许多被调查的村庄都有相应的体育锻炼宣传、推广和指导。 其中,最常见的是在体育锻炼设施周围设置宣传牌、警示牌和指示牌。

各地区开通体育锻炼宣传渠道并定期开展宣传的村庄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其中东部地区为57.5%,中部地区为56.9%,西部地区为53.3%,东北地区为50.0% 。

调研组还对定期宣传对增强村民体育健身观念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在已设立体育锻炼宣传渠道并定期开展宣传的调查村中,具有较强体育健身观念的村民比例高达91.7%; 而在未设立体育锻炼宣传渠道、未定期进行宣传的调查村中,具有较强体育健身观念的村民比例高达91.7%。 这个值只有56.4%。 可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锻炼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调查的村庄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低:东部为32.1%,中部为32.0%,东北为29.1%,西部为23%。 可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下乡”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短板依然存在:农村体育不够丰富、特色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体育在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体育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随着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农村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设置不合理、升级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逐渐显现,难以充分满足居民需求。

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调查显示,散步、跑步、广场舞等仍然是受访农村村民主要的体育健身活动。 增强农村体育活力,要进一步丰富农村体育项目内容,通过低难度、趣味性项目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此外,我国农耕文化传承了数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要积极发挥农耕文化的独特力量,促进农村居民更好地接受和开展体育活动。

专项项目仍需深入探索。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积淀,许多特色体育赛事都隐藏在农村,但目前探索和推广的力度还很薄弱。 要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农村特色体育赛事,使之成为乡村发展的“特色名片”。

宣传推广模式亟待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村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农村体育推广的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 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农村体育的发展变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创新宣传推广模式,获得村民的关注和支持。

各项体育配套服务仍需加强。 目前,农村体育服务在医疗、康复、社会指导等方面还不完善,不少农村群众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体育健身场所。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配套服务建设,让群众更加便捷、安全地参与各类体育活动。

发展路径:在“独特”和“有趣”上下功夫

继续完善体育设施。 根据农村体育锻炼场地特点完善设施建设规划,对专用体育场馆新建体育设施在建设方案、资金拨付等方面给予支持; 优先鼓励体育健身设施配置在靠近大多数村民的地区。 体育健身器材的选择应更多地体现地方特色。 建议政府牵头,会同企业和农村代表共同开发和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器材。 探索农村体育设施日常维护保养集中采购制度,实行公开招标,资金由地方财政统一拨付。

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建议结合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十周年推动“农耕文化+乡村体育”融合发展的有利契机,重视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农业文化内容将农村体育精神作为农村体育项目创新的重要核心融入到项目中,开展“乡村渔木农耕读书赛”、“二十四节气农事体育比赛”等文化内涵丰富的全国性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 以农耕乐趣和情趣为基础开展内容创新,向村民推广插秧健身操、独轮车行走等富有乡村生活元素的新型趣味体育活动。 为繁荣村际体育竞赛,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村际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竞赛活动,可作为“村委会”的一部分。晚上”活动; 定期开展“积分换生活用品”体育活动,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加强农村特色体育深入探索。 有关部门可以深入农村,就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地方特色体育活动与居民进行交流,挖掘体育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结合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其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纳入各类农村体育竞赛,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我们还可以利用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机会,在国内外进行介绍和推广。

创新宣传推广模式。 充分发挥短视频平台在农村居民中的影响力,打造乡村体育明星。 例如,短视频平台设立“乡村广场舞竞技场”,设置创意、布景、服装、舞蹈姿势等一系列“测试者”,鼓励农村居民在家中发布自己精心创作的舞蹈,在村庄里,或者在工作生产后的田野里。 练习视频吸引更多关注和参与。 充分发挥直播平台强大的传播力,发现、培养、引导农村体育成绩突出或特色鲜明的居民“能手”,带动、引导其他村民参与体育活动。

加强体育配套服务。 支持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服务和指导。 开展“大学生村官”、体育积极分子等骨干人员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培训。 利用互联网和科技加强服务,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农村群众宣传参加体育健身的好处,普及安全防护知识。 此外,鼓励智能手环等运动科技装备制造企业、体育活动策划公司与农村合作,拓展产品市场; 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联合举办农村体育赛事,丰富农村体育活动的内容。

(作者: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撰写:王雪莉、白宝鼎、孙明阳、王鹏、乔晓阳、徐文)

”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